配色: 字号:
17期词班第一讲 (1).doc
2020-04-11 | 阅:  转:  |  分享 
  
17期词班第一讲词的起源和特点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相聚在17期词班学习。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跟大家介绍一些词的基础知识。

先简单了解一下词的起源和发展。一、词的起源和发展我们通常说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時期都有最典型的文字表现形式,当然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脉络过程,但从诗经到小说,文学形式总体上有个发展趋向,就是文学形式逐渐市民化平民化。这个过程是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是相同步的。就词而言,关於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1、词起源于以《诗经》为代表的远古民歌2、词起源于《古乐府》3、词来自近体诗或唐时的绝句4、词起源于“燕乐”(yànyuè胡夷里巷小曲)对此这种种说法并无定论,似乎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都可以在《敦煌曲子词》《古乐府》《碧鸡漫志》《梦溪笔谈》等等典籍中找到相关的历史依据,到底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那是文学史论考古学者的事情,我们不去作太多的探究。但在发展的時期脉络上,各家各派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认为词起源於隋唐之际,发展于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其主要成就集中在两宋,故此我们通常有“宋词”一说。二、词的特点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首先是一种诗体,因為它所遵循的语言规律,与近体诗有很大的共性,如平仄格律,押韵,对仗,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等等。所以,我们要学填词,必须先学会近体诗,最起码对近体诗的基本概念和规范、规律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可,否则,我们很难成为真正的填词高手。但是,写诗写久了的人,也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诗写得好,填出来的词却缺少词味,受囿於诗体的束缚,或者,也有的人擅填词却不甚長於作诗。这说明,词虽多少脱胎於诗,但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一种独立的体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近体诗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严格意义上讲,古時候的诗歌,都带吟诵性质,都带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吟诵与歌唱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走向成熟与繁荣。而词是一种合乐的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号称曲子词,即使在南宋后,由于曲谱的散佚,词不再完全入乐而唱,成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一种文人词之后,它仍是要按词谱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不可抹煞。所以,很明显,词的音乐性是近体诗所无法比拟的。创作近体诗,叫“吟诗”“作诗”,而创作词令,叫“倚声填词”,所谓“倚声”,就是根据已有的曲调词谱,协音而填词。由此一点,诗词之间可以派生出很多的不同。1、(词牌)词有词牌曲谱调,如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称为词调。词调之名本是曲调之名。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明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以曲为名,而不根据词意另立词题篇名。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各各不同,这也是因所有曲调的节奏旋律各不相同而来的。而近体诗无论律绝只有四体,没有诗调诗谱之说。而且,不同的词谱曲调所表达的声情是不尽相同的,有适宜於抒发悲伤情感的,也有适宜填写豪迈豁达的。我们不能拿来曲谱就随意填写,要在填词之前先确定你所填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定位后再选择合适的词牌,或者说以词牌来确定你所填的内容。2,(段落)诗長至排律,短至绝句,都无段落之分,而词,因曲调可反复咏唱,故有段落之分。当然,词的段落,不叫段,而叫“片”“遍”或“阙”,一词可以是单片,也可以双片,乃至三四片的,最长的可以达到十几片,我们比较了解的《九張机》就有九片。视情感的处理和曲调的需要而分片填写。3,(句式)近体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式参差不齐,長短不一,故亦称長短句,近体诗一般为五言,七言句,而词句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字都有,如一字句,“莫,莫,莫”“错,错,错”;二字句,“如梦,如梦”;三字句“村舍外,古城旁”;四字句,“风也潇潇,雨也飘飘”等等,我们不一一举例。一阙词中,句式的長短通常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也是取决於乐谱的轻重缓急和声情表达的需要。4,(押韵)押韵及押韵的规则也不一样。

近体诗用平水韵。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注意是一般,也有少数押仄韵的),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词用词林正韵。而词的押韵更加灵活多变,韵脚通常疏密不定,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押韵要求,有的押平,有的押仄,有的平仄通押,有的还一词多韵。关於词的用韵要求,我们在具体审词牌時,还会再详细讲到。5,(对仗)对仗上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讲近体诗中律诗的中二联要求工整对仗,但词的对仗灵活得多,没有统一要求,可对可不对,即使要求对仗的,规则上有要求工整的,也有不要求绝对工整的,这在以后也会再详谈的。6,(用字声调)字声配合严密程度不同。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是变化更多,而且有些词调还必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求“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动听。(关于声律,严格的说失传已久了,前面不是说了南宋以后,曲谱散佚了,只文人词存了下来,曲那部分失传了,声律也随之哑然。现在的声律皆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尤其用工尺谱对白石道人留下的作品宫调进行解读翻译,在进行演绎后,对于理想中的词印象大打了折扣。)在词的写作上,押韵和平仄安排要符合词牌规定,不仅忌孤平、忌三平三仄尾,甚至还要忌“拗救”。声韵上对四声要求比较严格。二〉、诗词反映的内容不同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表情。不同的文学体裁都应该有不同的适宜书写的内容范畴。诗所体现的往往是一种观点,一种取向。重言志,其特点以“严谨、严肃”为要。无论畅叙感怀,亦或吟咏风月,均岸然庄重,一派肃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取向都可以诗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词重言情,其特点偏重“自然、简朴”,词味更多凸显在语言的生活化上,缠绵柔婉,少事雕琢,自然感发。诗词语言有别,导致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亦折射出写作者不同的创作及生活态度。当然,这是诗词各自风格的侧重,并非绝对不可逾越。一直都有诗庄词媚这个说法。文能说理叙事,言情写景;诗则言情写景多,有时仍可说理叙事;经史子集及佛书中辞句,皆可融化于诗,至于词,则惟能言情写景,而说理叙事绝非所宜。此因调律所限,也与词体之特性有关系。苏轼,辛弃疾为运用词体能力最大者,苏词有说理之作,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辛词亦有说理之作,如:蜗角争斗,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君试思,方寸此心微,总虚空并包无际。喻此理,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嗟小大相形,鸠鹏自乐,之二虫又何知。记跖行仁义孔丘非,更殇乐长年老彭悲。火鼠论寒,冰蚕语热,定谁同异。(《哨遍》)读之索然无味,足以证明其以理入词试验的失败。辛弃疾镕铸之力最大,其词中,《论》、《孟》、《左传》、《庄子》、《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然如“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婆罗门引》)“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迟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牛羊下。”(《踏莎行》)终非词中精品。三),雅俗程度的问题与诗相比,词更通俗一点。前面说到过,我國古代文体演变的总体趋势就是逐渐通俗化市民化的。这与文化教育的受体逐渐下移和商品经济的渐趋繁荣有直接关系。也因为最早的词来源于民间歌词。其体裁刚刚出道的时候,庙堂之上专业人士其实本瞧不上这种新型的门类。后来也是由文人写来给歌妓们演唱的,听众三教九流。所以要求通俗易懂,而且表现范围也就在一定的区域内,至于后来者打破这种习惯,扩大了表现范围,则是后话。因此词可以填一件小事情,一段小情绪,但是要美,细腻,叫听的人喜欢听,有美的感受。因为其歌唱性,要求只凭听,不用看文字就能理解,所以与诗相比,词更通俗一点,大部分民间流传较广的词用典也少。举个例子,前蜀后主王衍的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内容是什么,写王孙公子寻花问柳,贪恋杯中物的,语言甚而接近口语或民谣了,没有一点诗的庄重。但大家注意,这个俗,是通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庸俗。口语可入词,但如果一味追求通俗,填出来的词,又难免会流於粗俗直白,要做到俚而不俗,俗中透雅,这个尺度的把握最是填词的关键。当然,与词相比,诗不是更雅,而是更庄重一些。中规中矩。此所谓诗庄词雅。

四〉、章法上的区别诗词之章法有别,虽然诗词有依存关系,两者却存在很多差别。诗句之间存有固定的起、承、转、合关系,这是诗特有的章法定规,亦即句子成双,两句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词之句式多种多样,模式千差万别,以致词之章法灵活多变,加之节奏配合,片阙层进,形成与诗迥异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点我们在以后也会详细讲到。

五〉、风格上的差异。诗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区别,但我们基本不说诗存在豪放派婉约派的差异,放浪如李白,其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直抒胸臆,其豪迈之情直接铺展於字面之外。但词不同,词素来以婉约词见長,苏轼辛弃疾改革拓展了词的内容,形成豪放派之后,其词意较诗也往往稍显委婉。故而有词评家说:诗好比一个男子汉,有一种阳刚的美,肩膀宽宽的,腰板直直的,即使写点柔情蜜意,也是一个男人的温存淳厚,而词好比一个娇滴滴的江南女子,軟身细步,款款而来,即使有横眉怒目的時候,也藏剑於豪端之间。很多词学大家都从诗词区别的角度去总结归纳过词的特点,其中缪钺先生将词不同与诗的特征总结為四点,流传较广: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曰其径狭,四曰其境隐。什么意思呢?一曰其文小,意思是:词,文体短小简炼,故而在写法上多以比兴為長,宜用具体可捕捉的事比兴旷然幽緋的抽象情思。二曰其质轻,意思是:词较之於诗更显轻巧空灵,点到為止,摇曳妍美,不若诗之凝重。三曰其径狭,意指词之主旨上相对较狭,不象诗可言事可抒情也可阐理,词只宜於写景抒情!其体精,故其径狭,王国维所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也。四曰其境隐。言其词之境界往往隐约凄迷,曲折委婉。关於诗词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比如:诗一般不会有领字,但词不仅可以有一字二字三字领,有些词还规定必须使用领字;诗一般要求避免重韵连韵,但词可以,有的词,用重韵才特别出彩。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大体上总结出这么几条出来就可以,以后的讲授中,再继续详谈。



下面简单地说一个词牌《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此调为单调。四句,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

十六字令首字就是韵字。且首字是整阕小令的灵魂,后面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灵魂来写。均用平声韵,其格式为:十六字令词谱: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注:中,表示可平可仄的意思。例词:南宋?蔡伸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月影自婵娟。【注释】: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惯会助人哀伤快乐。你高兴时,那明月便洒下皎洁的柔辉,为你助兴、凑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你忧伤时,那月色也顿时变得冷幽幽的,照得人倍感凄凉,令人难耐,——“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词)。《苍悟谣》里的这位“离人”,叫明月照得失眠了,于是他苦恼极了,呼天而叹:“天!休使圆蟾照客眠!”(圆蟾,即圆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意思是说老天啊,不要再让这圆月照得这我离家的人睡不着觉了!这位他乡之客本来就满怀离愁别绪;何况月下独立,又怎能不思念“隔千里兮共明月”的那一位呢?月光如练,然而人隔千里,这边是他乡仰望,那边是闺中独看。这位痴情人不禁异想天开了:月亮啊,据说你是一面宝镜,你能照出她的芳姿倩影吗?“人何在?桂影自婵娟!”他凝视着那轮明月,那嫦娥般美丽的身影在何处呢?只有桂影疏密有致,空自盘旋罢了。此时此地,他可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俩月下携手漫步的美好时光。然而现在呢?人却远隔千里,这多么令人愁怅啊!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观感,抒发出沉挚的思念之情。寥寥十六个字,然而曲折有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的高妙描写手法,真可谓“以少胜多”了。汉乐府里有《上邪》一曲,意思就是“天哪!”这首小词也采用这种咏叹手法,且全用口语述之,富有民谣色彩。这首小词在婉约词中,显得十分清新别致。下面还看几首例词,不详细解读,大家自己去查资料,详加体会。南宋?张孝祥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归。猎猎薰风颭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後,公衮更莱衣。好,今天第一节课,内容不多。就讲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第一讲作业:一,问答部分:简单说一下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二、在宋词中选出一阕豪放词、一阕婉约词,一阕清新自然的词,并简要说明你的依据。

二、写作部分分别以“春、秋、冬”为首字,各填《十六字令》一阕。谢谢大家的收看,下面下课!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