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渔村17期词班第二十六讲.doc
2020-04-11 | 阅:  转:  |  分享 
  
小渔村17期词班第二十六讲

?词的章法结构与词牌《江城子》

?

各位词友,晚上好!

上次课我们主要从立意谋篇上去讲了一下如何填词,今天我们讲章法结构,然后再学一下词牌《江城子》。

我们所学的绝大多数词牌都是双调词谱,而要处理好双调词牌的章法结构,最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词的起拍、过片和结拍。所以今天我们首先就与大家谈谈如何写好词的起、过、结。



一、双调词牌之章法结构中的起拍、过片与煞尾

在确定词旨、题意之后,必须精心安排和调整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的章法结构了。作词要先搭架子,把事与意有计划的分别安排在词的上下片中,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匀停。只要有新意即可,不可太高远,使人摸不着头绪。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匀停,忌平板;长调最忌演凑,处处相逢,绕不出来,要缘情布景,节节转换,要操作自如,忌粗率妄为。一般来讲长调难于小调的地方就在语气贯穿、不亢不复、徘徊婉转、自然成文上要求更高,也更难把控。而无论小令或中长调,其章法结构者,不外乎于起、结、换头(承转、照应)。词中章法要求就是:词贵开宕,不欲沾滞;乍喜乍悲,忽远忽近,方为绝妙。现在我们就词的章法的起、结、换头分述如下:

<一>、词之起--发端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写诗填词,无论何种文体,下笔开头能否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往下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同样,填词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发端是填词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读者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逼人的气势,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我们可以将这种开篇方式称之为“造势”。而这种造势开篇的方式又可细分为:

(1)、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

其中尤以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典型例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牵苍。”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呼应总笼全篇,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阕《沁园春》开篇的“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人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阙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吟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音韵在齿舌音之间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2)、起句之前,似有无限之语,起处乃从千回百转中突然而发!如北宋诗人秦观的《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又如辛弃疾《摸鱼儿(并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中“更能消”三字虚词与“几番风雨”的搭配使用,使人不禁要问:这几番风雨里到底有多少故事,又为什么是让作者不堪消除的呢?

再如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是如此,何人相许?为何相许?怎样相许??弄清楚这里面的故事也许堪写一部戏剧,作者后面又怎样将这其中的故事其中的情展示出来抒发出来呢?

以上两种起句方式,其实都是以情语起,一开篇即将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词意中。两种起笔方式往往都比较高调,后续的承句如果不给力的话,会使词意空洞无物。这就要求承转句,或者说词的二三拍必须围绕起拍句所抒之胸臆所蕴之事之情去展开去陈述。但两者也有比较细微的区别,第(1)种方式直接开门见山,主旨立见,开端句往往就是事情的起始缘由,后面承接句,只需顺承这一句意铺陈开去即可。而第(2)种方式则在於开端语句中隐藏了许多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然后承接句需绕回去,对这“结果”出现的原因起由进行交待。在谋篇上,前者為“直注式”,后者当為“倒叙式”。

2、开篇铺叙,渐入佳境的。这种起句方式多以景语起,小令、中调中均为比较常见的起笔方式,亦多见于长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我们称之为“造境”。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望海潮》便是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小令中调中也有由景切入,之后娓娓道来,至结尾处方导出词之主旨的,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造势、造境两种开篇方式实际上就是以情和以景开篇的,情和景往往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所以有時候我们不能机械地简单地去套用它们,另外,词学研究者中有好事者又另行辟出一种开篇方式来,名曰“造思”,什么是“造思”呢?

3、造思:即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之“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开端即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一问,引起读者兴致,后面无论是景物的设计还是情感的抒发都围绕这“深几许”去展开。

无独有偶,李清照的《临江仙》也用到同一问句作开篇:“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虽与上一阕《蝶恋花》在所抒发的情感上和艺术感染力上有所差异,但开篇手法和章法设计上,却是异曲同工。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例如:苏轼《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其中“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而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

显然,“造思”者,其实与“造势”“造境”有许多重合的地方,问“庭院深深深几许?”?有没有造势的成份??有;有没有“造境”的成份??也有。我们单独将其列出,在於这种开篇方式有其独到的申发作用,它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引人入胜!

无论“造势”“造境”还是“造思”,我们要注意的是,词的起处,最要注意的是:发端用语要工!不可随意,更不可凑。

<二>、词的过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词之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如何关联,其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求填词者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在《唐宋词欣赏》里,夏承焘谈词的过片作法分了七种:

1、承上接下,曲意不断的。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

张炎推崇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阕词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入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都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下片另咏他事他物的。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片结引起下片的。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全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4、下片申说上片的。如辛弃疾《玉楼春》:

“有无一理谁差别。乐令区区浑未达。事言无处未尝无,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何毕捣齑餐杵铁。仲尼去卫又之陈,此是北车入鼠穴。”

上言“有无一理”,下以伯夷、仲尼申说之。这种换头不常见。

5、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句紧承上片尾句,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

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情况与之相似: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6、上片问,下片答的。有问有答,上下相接。如元代词人李孝光《满江红·烟雨孤帆》

“烟雨孤帆,又过钱塘江口。舟人道、官侬缘底,驱驰奔走。富贵何须囊底智,功名无若杯中酒。掩篷窗、何处雨声来,高眠后。

官有语,侬听取。官此意,侬知否。叹果哉忘世,于吾何有。百万苍生正辛苦,到头苏息悬吾手。而今归去又重来,沙头柳。”

上片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且尾句“掩篷窗、何处雨声来??高眠后。”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

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

“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7、打破分片定格的。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弃疾》。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上下两片浑然一体,意脉贯通,没有明显的分界定论,共同完成词意的抒发。



<三>、词的煞尾(结句)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给萎靡的词意一个“顿结”,起到震聋发溃的作用。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

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入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词见上面文中)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总之,词的煞尾大致是景结、情结两种。景结又可分为实景结和虚景结;情结又可分为寓情结和抒情结。归纳起来有六种表现手法:

第一、实景结:欧阳修《采桑子》上阕结“垂柳阑干尽日风”,下阕的结:“双燕归来细雨中”。

第二、虚景结:如欧阳修《踏莎行》上片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下片结“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第三、寓情结:刘克庄《沁园春》上片:“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下片“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第四、抒情结:如辛弃疾《满江红》,上片结:“?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下片结:“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第五、亦景亦情,以景为主,景里融情:如周邦彦《兰陵王》中,上结“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下结:“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第六、亦情亦景,以情为主,情中含景:如梦窗词《浣溪沙》;上片结:“玉纤香动小廉钩”,下片结:“春风临也冷于秋”。易安《浣溪沙》上片结“猛回山枕隐花钿”,下片结“黄昏细雨湿秋千”。又如贺方回的名篇《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称之情景相间相融也。

总之,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构思,才能填写出合格的当得起“好”字的一阕词来。

下面我们进入今晚的第二个环节,学习词牌《江城子》。

词谱:《江城子》

、?说明:晁补之改名《江神子》,韩淲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名《村意远》。:唐词单调,以韦庄词为正体,至宋苏轼之時始作双调,《钦定词谱》中并未有其宫调标准,不过网上有人说它属南吕宫,南吕宫乃感叹悲伤之调。



<二>、词谱:

江城子???双调七十字,前后段各七句五平韵?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中仄中平读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平中仄句仄平平韵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中仄中平读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平中仄句仄平平韵

此词两段,俱照韦庄体填。内第四句,平仄乃照张泌“飞絮落花”句体填。细查宋词,其可平可仄,不甚异同。惟秦观词,前结“虽同处,不同枝”、后结“重相见,是何时”,又方岳词,前段第四句云“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后段第四句云“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平仄略为小异。余只七言句,第一字、第三字,九言句第一字、第五字,大概不拘也。?按,黄庭坚有仄韵《江城子》词,其字句与苏词同,惟韵脚改为仄声耳。因词俚不录。



<三>、词谱解读

1、看用韵:一片七句,押五平韵,用韵比较密集,尤其是前三句紧锣密鼓连押三韵,而第4句实乃一九字句拆分而成,将本应密集押韵的第4句,相对拉开一点韵脚的密集程度,使比较迫促激越的情绪有所缓和,然后再跟上隔两句才押的一韵,则使韵位更明显地拉开,声情上进一步舒缓下来。如果以双调词解,上片歇拍的韵位拉开,或舒缓,或幽咽,都為下片的再度激越蓄势准备,从而形成词乐和声情的起伏和迭宕。

2、看句式,全词7339733,共7句,其中9字句多拆解为4/5两个句式。句式長短不一,参差不齐,且都是单字句式,几乎没有赋句的出现。通常讲,赋句比较庄重,律句比较明亮,拍与拍之间,如果不改变节奏,减字拆分而来的短句应该是相应减缓了唱词唱调。声情更显幽咽缠绵。

3、看平仄格律:

<1>、大家看上面给出的词谱,韦庄之单调词谱为正格,其中多有“中”字的出现,其后的附注说明中,也有相关说明这些“中”字是如何得来和标注的,是综合各家词中平仄而来的,《钦定词谱》编注時,為求全面地集合各家谱式,在平仄的标注上,并不十分科学,所以,大家要有自己的判断。比方说,上面韦庄体中第一句平仄為“中中平中中中平”,一句之中只有第三字和第七字要求为平,其他均不拘平仄,我们填词時,是否可以完全放弃律句的一般平仄格律呢?我的回答是:不可以!《钦定词谱》的编注,对这一句平仄标注的解释是:“此词起句,韦词别首''恩重娇多情易伤'',恩字、多字、情字俱平声,重字、易字俱仄声。”我们比较一下韦庄两首《江城子》的第一句,一句为“髻鬟狼藉黛眉长”,其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一句为“恩重娇多情易伤”,平仄為“平仄平平平仄平”,都是很标准的讲究节奏点上平仄互换的律句。所以,这一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平起平落”式的入韵律句或“仄起平落”式的入韵律句,大家切不可不讲平仄,一味放宽要求。再如,第三句“中中平”,如果前两字都填成平音,则出现了三平尾,三连平短句现象,这在词中属非常罕见的大拗句,大家不妨多看例词,看看这一句中有无三连平句式的使用?事实上几乎是没有的。

<2>、我们如果以苏轼的双调词谱为准的话,我觉得在平仄格律的标注上比上面韦庄单调词谱的标注要严谨得多,既考虑到了律句的一般规律,也照顾到某些字平仄上的可松动性。大家填词時,如果以韦庄体为准填单调《江城子》,平仄格律不妨参考一下苏轼双调体中平仄情况。

<3>、整首词,基本没有拗怒句式的出现,虽多有仄起平落之声,但因为除两处三字句之外并无齐整的对句,所以,句与句之间的拗怒现象也不明显,所以《江城子》的情绪并不非常极端,尤其是后三句,韵疏,格律规整,使全词声情相对趋向舒缓流美。

4、比较各体并逐句拆解

第一句,是为七字律句,我个人认为当有“仄起平落入韵式”和“平起平落入韵式”两种律句方式,七字律句实际上是《江城子》的主体句式。

第二、三句,比较各体,大家会发现,各体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2句上,结合正体前面的说明“唐词单调,以韦庄词为主,余俱照韦词添字”来看,这一两个短句应该是由一个七字長句添减字拆分(或曰摊破)而来,减字则腰拆为3/3句式,添字则摊破为5/3句式。减字腰拆者,通常要求对偶。两句间最好不要独立挂单,不可语断意也断!不过腰拆或摊破与顿逗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顿逗,在语意的关联上要求更为紧密。而且,这一句拆分后,又增添一韵,使韵位情绪的表达上更急促些,所以,第二三句的填写是很关键的,它必须有明显的情绪迫促感,两句语意上要似断还联。最好不要泛泛写景,必须早早地迫出主旨,将填词人的情绪或主人公的情感注入其中。如果是以苏轼的双调词谱為标准进行填写,则上片第一二拍的处理上,可以考虑从景物的描写入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出现也不宜太晚。

第四句、大家看词谱前面的简介,“单调七句五平韵”,但是全词如果细分“73345733”有8句啊,这里45句,其实是一个九字長句,顿逗拆分而成的。刚才我们说过顿逗对语意关联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说这一分成两句来写的一个長句,分开之后,语意一定不能断了,因为,它实际是一句,不过在中间加了一个顿号而已!而且,大家看过一些例词的话,会发现这个九字句也有人将其处理成6/3节奏的,如秦观就有“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句子的使用,我想,如果可以处理成6/3节奏,是否也可以处理成2/7节奏呢?不过,《全宋词》中150阙《江城子》例词中,没有出现2/7节奏的,6/3节奏的也极为罕见。我们还是不越雷池的好,还是处理成4/5节奏吧。

第五句,又是一个七字律句,急促的情绪后,来一稳稳当当中规中矩的七字律句,是情绪上的舒缓和调节。

第六七句,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七字句减字腰拆而来,不过与二三句不同的是,一没有增韵,而拆分后的两句,平仄相对,字数相同,且一句入韵一句不入韵,在词的结拍处,对全词总结,对前句进行补充说明,且在对偶上,当比前面二三句要严格!

<四>、看例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悼亡,苏轼悼念亡妻的千古名篇,无限悲怆)

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抒发豪迈洒脱的悲壮爱國情怀的。)

3>、《江城子》宋/秦观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憶故人,惆悵悲伤。上下两片有用到叠韵)

4>、《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伤逝怀人,悲伤感叹)

5>、《江城子·初夜含娇入洞房》和凝

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

和凝的《江城子》共有五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词,内容相连,叙述一位女子与情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从第一首“排红烛,待潘郎”到第五首“天已明”,写出这位女子含娇、含恨、含笑、含情、含愁的一个等待恋人时特有的心态流程,表现出她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因为它“章法清晰”,所以被人誉为“联章之祖”,又称“江城五支”

6>、《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宋/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中秋感叹,相对比较喜庆)

7>、《江城子·填張春溪湖竹枝词》宋/张惠言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郎到断桥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

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怀人,哀伤愁绝,用到叠韵)

8>、《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怀古感叹,这里最后一句為七字句)

9>、《江城子·赏春》宋/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10>、《江城子》宋/刘过

淡香幽艳露华浓。晚妆慵。略匀红。春困恹恹,□□鬓云松。早是自来莲步小,新样子,为谁弓。

画堂西畔曲栏东。醉醒中。苦匆匆。卷上珠帘,依旧半床空。香灺满炉人未寝,【花弄月,竹摇风。】(春闺怨,淡淡的愁。)

11>、《江城子·癸酉春社》宋/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酬唱)

12>、《江城子》宋/陆汉广

绿莺庭院燕莺啼。【绣帘垂。瑞烟霏。】一片笙箫,声过彩云低。疑是蕊宫仙子降,【翻玉袖,舞瑶姬。】

冰姿玉质自清奇。【看孙枝。列班衣。】画鼓新歌,喜映两疏眉。袖里蟠桃花露湿,应不惜,醉金卮。(宴乐酬唱,喜庆)

13>、,《江城子》李好古

从来难翦是离愁。这些愁。几时休。才趁风樯,千里到扬州。见说苍茫云海外,【天杳杳,水愁愁。】

男儿三十敝貂裘。强追游。梦魂羞。可解筹边,谈笑觅封侯。休傍塞垣酾酒去,【伤望眼,怕层楼。】(离愁)

14>、《江城子·浣花溪见卿卿》五代張泌

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即兴,轻快)

15>、《江城子》石孝友

青青杨柳水边桥。【水迢迢。柳摇摇。】缓引离觞,频驻木兰桡。我是行人君是客,【俱有恨,总无聊。】

冰澌波暖数琼瑶。【舞晴飚。拂春潮。】一片别魂,销尽遣谁招。不似严阳山上雪,【魂易尽,雪难销。】(送别)

16>、《江城子》沈与求(亦次韵和呈,因以自见穷寂之态)

华灯高宴水精宫。浪花中。意无穷。十载江湖,重绾汉符铜。应有青藜存往事,人缥缈,佩丁东。

卧听萧寺响疏钟。渡溪风。转空濛。月上孤窗,邻唱有渔翁。追念使君清坐久,【歌一发,恨千丛。】(酬唱)

17>、《江城子·示表侄刘國华》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赠人,喜庆)

18>、《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赠人,豪放喜庆)

19>、《江城子》宋/贺铸

麝熏微度绣芙容。【翠衾重。画堂空。】前夜偷期,相见却匆匆。心事两知何处问,依约是,梦中逢。

坐疑行听竹窗风。出帘栊。杳无踪。已过黄昏,才动寺楼钟。暮雨不来春又去,【花满地,月朦胧。】(怀人感叹,惆悵)

20>、《江城子》唐/韦庄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檀郎。】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艳词,乃春闺别怨;《钦定词谱》以韦庄单片词为《江城子》之正格,并有简介称,《江城子》至宋时方出现双调,这里韦庄的《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却已经是双调了,可见《钦定词谱》的这一说法有很明显不科学或曰不严谨的地方。)

21>、《江城子》宋/黄庭坚

新来曾被眼奚搐。不甘伏。怎拘束。似梦还真,烦乱损心曲。见面暂时还不见,看不足、惜不足。

不成欢笑不成哭。戏人目。远山蹙。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一贯一文跷十贯,千不足、万不足。(黄庭坚的这阙词很独特,用入声韵,全词写与一女子有缘无份的爱情,饱含无限的惆悵。)

22>、《江城子》宋/周紫芝

碧梧和露滴清秋。小庭幽。翠烟流。羞带一襟,明月上危楼。苦恨秋江风与月,偏管断,这些愁。

此情空道两绸缪。信悠悠,几时休。到得如今,刬地见无由。拟待不能思想得,无限事,在心头。(思念,哀怨悲伤)

<五>、解读例词

1、看用韵,以上所选22阙例词,所用韵部开口韵、齐齿韵、穿鼻韵,多比较响亮,少有闭口撮口韵。值得注意的是,第一、22首例词中,亦有黄庭坚一阕《江城子》用到入声韵部,但极为罕见,黄庭坚虽也是填词大家,但并未有多少人援引他的入声韵例,《钦定词谱》也并未将其收录为一体,大体可推测,他的这种用韵方式,不为时人所接受,填词時我们亦不足临摹援引!第二、22阙例词中,多有在两三字句处用到叠韵叠词的,这一点,不仅可以增强该词牌的声韵效果,用得自然贴切時,亦可更利於声情的表达。

2、《钦定词谱》以韦庄单片词为《江城子》之正格,并有简介称,《江城子》至宋时方出现双调,这里韦庄的《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却已经是双调了,可见《钦定词谱》的这一说法有很明显不科学或曰不严谨的地方。而且《全宋词》中150全阙《江城子》仅有几例為单调,绝大部分多双调。所以在填写《江城子》時,我个人趋向於用宋時东坡居士的词谱為体格谱式。

3、没有用到领字。

4、上下片两处三字句,多有对仗或对偶,非对仗对偶者,多為流水句,或两句句意密切关联。

5、其中九字句绝大部分断为4/5节奏,也有极个别的断句为6/3节奏的。

6、题材范围:悼亡、抒怀、酬唱、赠人、送别、乃至艳词,都有涉及,既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既有言情的,也有述志的。可见《江城子》的声情范围比较广泛。

7、纵观所选《江城子》22阙例词,在写法上大多数作品的起笔都是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开篇方式,一下笔就将主人公的情感亮出来。这一点,其实是由这一词牌特点决定的。前三句:一个七字句带两个三字句,连押三韵紧锣密鼓,接下来用一个四字句不押韵,使语调放缓,再接一个五字句押韵,这种隔句韵的形式形成一个顿挫,造成了先蓄势再喷发的效果。后接一个七字句、两个三字句,再配合两句押韵的形式,使节奏由急迫转为舒缓,情绪由高昂转为平静,从而为下片蓄势。下片在句法、韵律上与上片完全相同,在抒情内容上与上片一一对应。



第二十六讲作业:

填一阕《江城子》,要求:

以苏轼之双调七十字《江城子》为词谱填写。注意起、过、结的处理。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