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下暗藏家庭暴力,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

 东海SLB 2020-04-11

近期有关家暴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联合国警告全球家庭暴力激增,疫期反家暴......在闭门居家防控疫情期间,由于相处时间的增多、彼此私密空间的打破,家庭关系遭遇更多挑战,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越发频繁。

关于家暴的新闻报道

面对施暴者的侵害,出于维护家庭、怕丢脸等考虑,很多受害人往往会选择沉默和隐瞒。但这种做法只会让施暴者更加变本加厉,我们要勇敢地对家暴说不!就让梅梅来告诉你,遭遇家暴后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保护你自己!

家暴行为如何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所谓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界定家庭暴力,需要从行为本身和行为主体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

(1)身体暴力。如殴打、捆绑、体罚、残害、限制人身自由。

(2)精神暴力。如经常性谩骂、恐吓、诽谤、无端指责、人格贬损、威胁、跟踪、骚扰等使受害者产生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方面的伤害。

(3)性暴力。如强行发生性关系、性攻击、侮辱性的接触、猥亵等。

(4)其它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如经济控制、挨饿、故意剥夺教育权利等。

以上所列足以造成受害人人身、心理、精神伤害的,可以认定为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暴力现实威胁的情形。

图片来源于pixabay

此外,家暴行为与夫妻打架行为要进行区分,关键是要看施暴人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希望通过暴力在精神上控制对方,家暴往往会呈现周期性。

2

对哪些人实施上述行为算家庭暴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可参照该法规定执行。因此对受害者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受害者不分性别。男性、女性在法律层面上都受到《反家庭暴力法》的保护,男性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受害者不局限于夫妻之间。《反家庭暴力法》中所指的家庭成员是指姻亲、血亲及收养形成的法律关系。即除了夫妻关系外的家庭成员,如子女等也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3)受害者不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可参照该法规定执行,即同居关系也受到法律保护。

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

很多受害者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往往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而陷于沉默。但其实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就让梅梅来告诉你吧!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1

正在遭遇家庭暴力时

正在遭遇家庭暴力时,首要目的是让自己避免受到更多伤害。

一方面,尽可能地与施暴者保持物理空间上的远离,如躲到房间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拨打110进行报警。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后,一般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图片来源于pixabay

如果暴力正在进行,他们会出手阻止暴力,如果暴力已经结束,警察会将双方当事人带回派出所,详细询问事发的具体情况,并将双方陈述的记录下来,作为后续证据。

如果无法通过手机报警,还可以采取大声呼救等方式,向邻居等进行求助。

2

在遭遇家庭暴力后

遭受家庭暴力后,应当尽快保留相应证据并报警或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

(1)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或24小时内到派出所备案。

(2)保留家庭暴力现场的物证,包括照片、视频、录音、信息记录等。

(3)尽快就医,记录伤情(身体伤痕照片或录像),保存好医院诊断证明或司法机构开具的伤情鉴定书。

(4)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

可向当地妇联(可拨打12338全国妇联公益维权热线)、所在地居(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地方救助机构(法律援助处、庇护中心)、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求助,还可以向家人、朋友、邻居或工作单位求助。

(5)带齐有关证据及申请书,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在受害者因行为能力或人身自由受限等客观原因无法自行申请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及相关机关、组织可以代为申请。

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时,必须带齐相关证据,证明自身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否则申请会被驳回。

如申请人只提交了报警询问记录且内容均为申请人单方陈述且被申请人不予确认,或者仅提供微信聊天记录且内容只有争执,并无语言暴力或威胁言辞,则不足以证明面临家暴现实危险。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以下材料,可以作为遭受家庭暴力的证据,如遇家庭暴力,请尽量保留相应的证据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1)施暴者的悔过书、承诺书或保证书(录音/录像);

(2)家庭暴力现场的物证(照片/录像/录音/信息记录);

(3)公安机关的证据:报警回执、出警记录/备案记录和告诫书;

(4)人民法院颁布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5)伤情鉴定书/医院诊断证明及身体伤痕照片;

(6)其他家庭成员(包括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相关目击人员(朋友、邻居等)的证言;

(7)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记录和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