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胜武工作室 2020-04-11

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多人可能立马想到诸葛亮空城计,吓跑司马懿;想到可以通过一些计谋以少胜多。但最后还是司马懿胜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空城计属于旁门左道,旁门左道最多只能取得局部胜利,司马懿不但赢了蜀魏之战,更赢整个天下,根本还是实力,旁门左道自然不值得提倡。

而《孙子兵法》中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下面列举《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两句简要分析。

1、凡用兵之法,全国【1】为上,破国【2】次之;全军【3】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4】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全国:意为使敌人举国完全地屈服。“全”与“破”相对,意为使全,使…完整。国,指敌国。

【2】破国:击破敌国。

【3】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一万ニ千五百人为军。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4】善之善者。高明中最高明的。

全句翻译: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オ算得上高明中最高明的。

2、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全句翻译: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不用硬攻,攻破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用计谋进攻的法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此论一出,历代兵家继承者有之,发挥者有之,非难者亦有之。按照孙子的主张,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都可以不战而使之屈服。换言之,它既是一种战略主张,也是战役、战斗的主张。值得注意的是,孙子把他这一主张称为上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一种理论,是有其基本条件和实际内容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实行的条件而言,它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力量对比上,要如同“以镒称铢”那样居于绝对优势;

从实行的手段而言,孙子提出了两条,一是“伐谋”,二是伐交”;

从实行的范围而言,孙子是指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许多诸侯国中,有些实力不强的小国,易因大国威慑而被迫屈服。

归结起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要义是:以强大的军事实カ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的斗争,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后世的兵家继承孙子这一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阐发,如《六韬》说:“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与无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必须看到的是,孙子以及其它兵学家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理想的用兵之道,但是历史上这种实例毕竟是不多的因而包括孙子在内,也都强调当这一理想不能实现时,就必须进行战争。

汉初,韩信遣使奉书收降燕国,是古代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突出例子。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号称的20万大军,奉刘邦之命。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东南)击败赵国军队之后,他计划继续以胜利之师向北方进攻。为此,原赵国谋李左车要求打破燕国的战略。李左车认为,汉军经过多次战斗(《史记·淮阴侯传》,下同)已经“众劳卒罢(疲倦)”,完全依靠军事力量进攻攻燕坚城。“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 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这对汉军非常不利;不如“按甲休兵”,养精蓄锐,安抚赵国,争取民心,摆出北攻燕国的态势, 尔后派一辩士“奉咫尺之书”前往燕国宣扬汉军声成,并晓之以利害,迫使其不战而归降。韩信采纳并实施这一建议后,燕国果然投降了。韩信之所以未经交战而降服了燕国,主要因为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成功地开展政治攻心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