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盛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2017年全国卷中有关图表数据类试题的新变化引发了热议,笔者也尝试分析这些变化并提出了一些备考建议,供方家批评指正。 一、新变化产生新趋势:旧有图表数据创新角度回归主观题 在核心素养和新考纲引领下,2017年全国卷呈现不少新变化。首先是在考纲“发现问题”能力要求下,全国卷增加了图表数据类试题数量。三份卷中共有6表格4图示10道试题。图表数据类题近年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使全国卷题型更加丰富多样,更扩大了试题信息量,加强了对考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一趋势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图表数据。 其次,全国卷注重考察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已成为共识,2017年全国卷亦是如此:三份试卷15道非选择题共35小问中,除三道开放性试题外,其他设问限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分别是“概括”(9次)、“简析”(9次)和“说明”(8次)。结合前述图表数据试题增多变化,未来全国卷中可能将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的图表数据更多转移到非选择题中来,以图表数据的丰富信息来考察学生的史论结合和提取概括等能力。 今年全国卷还出现了旧材料新运用的情况。2017年全国Ⅰ卷第30题所引用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份文件”在多地模考试题中都曾原文出现过,但命题者却能另选角度命制一道综合考察国共关系的新题。这传递出一个信息:高考试卷材料并不一味求新求异,只要可以考察学生素养能力,旧材料也可以通过新设问“复活”归来。因此,曾经出现在历年各地高考试卷选择题中的图表数据,完全可能被全国卷命题者稍加整理、另选角度再次呈现在全国卷非选择题材料中,让考生既似曾相识,又眼前一亮。 如将上述2017年全国卷的几点新变化综合起来思考,或可得出一个结论:全国卷逐步加强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的考察,而且可能由难度较低的选择题转向侧重体现史论结合、提取概括能力的非选择题,并可能运用已有试题的表格数据再次命题进行考察。由此,对图表数据的全面理解和分析,显得越发重要。 二、新方法应对新挑战:整理各类图表六步全面分析微数据 图表题类型多样、数据不多但信息量巨大,为应对全国卷上述新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六步分析图表题的方法:首先无论是饼图、柱状图还是曲线图,绝大多数都可以对数据进行一定处理变成数据表格,整理后的表格数据大多以年份排序,或以国家、分类比较项进行排列,同时重点关注题干和设问,注意表格标题和各项数据项的内容,根据比较项预判断此题考察方向。二是看表格中所给时间年份,并思考这些时间节点所对应历史阶段特征,为其后数据对比给出时代背景。三是每组数据是否随时间变化呈现递减或递增趋势,并在各个数据后打下相应上或下的箭头。是否有连续不断的递增或递减可以作为排除选项的抓手和非选择题作答要点之一。四是一组数据中每个年份之间的差值是否呈现比例关系,以第一项数据作为初始值1,分别换算后几项数据的比值,写在该表格数据后。由比例大小可以看出该组数据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以此可以得出该数据所反映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五是对比该组数据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差值和比例,在该组数据下方写下总体上升/下降等关键词供解题使用,这一比较可以呈现该组数据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趋势。六是在掌握各组数据的上述变化信息后,再进行相同时期内各组数据的对比,这样的横向对比则更多侧重数据的大小和比值的对比。 以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为例: 例1:《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此题并不需要仔细分析图表数据即可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但如果这一表格为非选择题材料,就需要我们全面挖掘表格所蕴含信息。 首先看表格中所给出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晚清时期的中法战争前后、甲午战争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1880-1889年中国继续开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出现;1890-1899年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各国竞相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并演变为政治力量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却遗憾失败,但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初步发展。1900-1907年中国遭受八国联军侵华之辱,清政府为自救发起清末新政,革命党人革命活动此起彼伏。有了对上述时间段历史特征的回顾,就能预判到清末知识分子对于妇女解放的认识是随时间推进亦即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再看各组数据各自的增减情况,可以看出表中四组数据均呈现不断递增趋势,这符合前述预期,可以作为非选择题答案要点。第三看各组数据内部之间比值分别为:禁缠足1:3.7:5.6;兴女学1:1.2:3.4;介绍外国妇女1:9.5:11。由比值变化看出,1890-1899年关注外国妇女(解放)增长率最快,关注国内禁缠足增长率其次,兴女学增长最缓。这或可反映出这一时期该报刊更多关注外来思想文化和风俗,与此时期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同时禁缠足关注度高于兴女学,或可反映出这一时期该报刊关注女性身体解放多于女性人格和教育解放。第四看各组数据第一项与最后一项比值:禁缠足相差5.6倍;兴女学相差3.4倍;介绍外国妇女相差11倍。这反映出晚清时期《万国公报》以介绍外来思想文化为主,希冀通过介绍外来思想辅以主张禁缠足、兴女学促进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基本做到了对该表格的全面分析,也得出了相应的史论,不论设问是什么,学生都可以从中选取要点进行作答。 再举一例进行说明: 例2:(2017年全国Ⅰ卷第33题) 表3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本题表格中所给时空范围为1770年到1835年的英国,结合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可知该题考察英国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点。回顾阶段特征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有赖于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力的飞跃,而非廉价劳动力,可排除B选项。再仔细观察表格内容:表格中两个数据项一是“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二是“工人实际工资变化”。对比两项可知,这两项所包含人群范围不同:前者包含工人、资本家在内所有英国人,而后者仅包含工人群体。注意到这一差别,学生就会考虑表格中未出现的资本家、工厂主收入变化这一隐形数据。再观察两组数据各自变化:国民总收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比值为1:1.25:2.57;工人工资收入并不是逐年递增,1797年工资收入反而比1755年略低,比值约为1:0.99:1.84,但总趋势增长。根据这两组数据信息可排除A选项,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同步增长;也可以排除C选项,工人工资收入在80年(1755年到1835年)里增长了84%,并非整体上没有改善。通过比值也可以得出,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总收入增长速度,实际上已经可以选出正确选项。再通过同一时间段两项数据之间对比则可以更加清晰看出收入差距:三个时间段国民总收入分别是工人工资的3.28、4.12、4.57倍,显示出随着工业革命进行,工人收入与国民总体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结合前述国民收入包括资本家、工厂主在内,可以得出“资本家、工厂主这一富人群体在工业革命期间的收入增长更多”这一隐形信息,从而得出D选项,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步拉大的结论,也符合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三、新思路激发新能力:图表数据改编主观题训练概括能力 如果转换思路,引导学生在高三复习中认真研读分析每一则高考真题图表,并将选择题图表材料改编为非选择题,以此来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相信一定大有裨益。举例说明: 例3:(2013年江苏卷第8题)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此题表格数据对于选出正确答案并不起多大作用,学生只需观察表格中所提及年份为“1928-1935”年,即可根据所学排除选项。本题虽给出了信息量丰富的表格,但选项缺少思维力度,材料“雷声大”,选项“雨点小”,浪费了这则图表。 因此,笔者依据这则材料命制了三道非选择题:模仿2017年全国Ⅰ卷第45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8-1935年中国轮船运运输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15分)”;模仿2016年全国Ⅲ卷第41题设问:“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模仿2015年全国Ⅱ卷第41题设问:“表中能反映我国民族工业的某些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题目设问虽有不同,但分析思路一致,只是作答时组织答案不同而已。 举一反三,如果引导学生对每一则图表数据都全面分析、自设问题、自给答案,其素养能力必然能够逐步提高。教师唯有在复习备考中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利用已有图表数据,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取信息、比较概括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全国卷新变化。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