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公室的百年绝响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4-11

春秋战国交际的半个世纪,正是赵、魏、韩这三个脱胎于晋国的新兴诸侯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时代。三晋兵锋所指,列国皆望风披靡,即便是当世最负盛名的楚、齐、秦三大强国联合起来,也无能奈之何。

然而,与三晋的辉煌遥遥相对的,是晋国公室的没落。曾经在中原大地上谱写了壮丽诗篇的晋国宗室如今已渐渐被人遗忘,甚至于当今天回顾起这段历史,竟然发现连他们后来的谱系都变得扑朔迷离。

混乱的纪年

首先发生混乱的是晋出公的生卒年岁。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文《晋阳之战探微:智瑶是否真的主持过对范、中行氏土地的瓜分?》中已经有过详细论述。由于赵、韩、魏三家私分智氏邑,公室处境更加逼仄,晋出公只好与外界勾连,准备武力攻打三晋,未料事情败露,却在三晋的逼迫下离开晋国并身死异乡。为了掩盖分地逐君的恶行,三晋在建国之后便不约而同地改写了历史,从而将导致晋出公身死的罪行扣在失败者智瑶的头上,这也直接导致了关于晋出公在位时间的混乱。

按照现在通行的看法,晋出公在位共二十三年,去世于公元前452年,接替其成为晋君的是晋昭公的曾孙骄,其谥号在不同的资料中分别被记作哀公、敬公和懿公。有关哀公在位时间同样也是一笔糊涂账,在不同的史料中又分别有十七年、十八年、二十二年等多种说法,通常情况下我们都采信《古本竹书纪年》的看法,以公元前434年为其卒年,也即在位十八年。

晋哀公在位期间公室土地基本上已经被瓜分殆尽,因此也没有任何可供记述的事迹,就这么波澜不惊地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柳,也即晋幽公。据司马迁在《晋世家》中的记载:“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

晋国公室的百年绝响

幽公在位的时候,三晋已经大成气候,公室所拥有的土地就剩下绛和曲沃两地了。三家对于公室的事情也完全不操心,幽公想要做什么事情,不敢召请三卿来朝,反而还得到三家的朝堂上去朝见。三晋也基本上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招牌,有什么事情总要拉上他出去,而幽公也只能任劳任怨,卯足力气为三晋的扩张摇旗呐喊。

幽公在位十八年,其去世时间的混乱在此就不再做罗列了,也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将其确定为公元前416年。他去世的原因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晋世家》,说幽公昏聩,私生活很是不检点,常在国中奸淫妇女,闹得民怨沸腾。有一次他在夜间私自出城,结果就被盗贼杀害,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按照当时的记事传统,只要没有大夫参与就算是盗乱,因此可以认定是一场民变所致。事后魏文侯曾出兵平定晋乱,至于具体的起因和经过,也就不得而知了。第二种说法出自《竹书纪年》,其中载明是“晋夫人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这个说法与《晋世家》“幽公淫妇人”相呼应,似乎证明幽公的私生活的确不怎么检点。而今本纪年则记作“大夫秦嬴”,应该是传抄中出现的笔误。

魏文侯定晋后,立幽公之子(又认为是其弟)烈公止为晋君。烈公在位期间,发生了三晋伐齐及三晋列为诸侯的重大事件,晋公室彻底丧失了法理上的宗主权威,晋烈公本人也就变得更加多余了。

奇异的内乱

晋烈公在位共二十二年,至公元前394年去世。这一年晋都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因为绛都来了一股昏天黑地的妖风,一直从早上刮到中午,结果第二年太子喜就出亡国外了。将两件互不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的确是有些模棱两可,不过若要结合其他史实来看,这似乎又预示着晋国以及三晋政治的一个重要转型。

晋国公室的百年绝响

公元前394年前后,正是三晋与楚国鏖战正酣的一个阶段。由于不满于三晋联合郑国强送王子定回国,楚人多次出兵北上,在引爆了郑国的一场内乱后,又于前396年侵入晋国的郜地。按照常规打法,晋人即便不是当场立即展开报复,至少也不会拖延太久。然而事实上,三晋此次的报复行动不仅姗姗来迟了——直到五年后,也即前391年,他们才出兵榆关——而且更令人惊异的是,此次领兵的只有韩取、魏击两个人,赵国人在这次的世纪大战中竟然缺席了!

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信号。

榆关之战仅仅两年后,魏武侯便与齐、楚、卫等国在浊泽会晤,并郑重其事地牵头向周安王发出请求,册封田和为齐侯,姜姓吕氏的齐康公被贬到海滨,并于不久后去世,太公望的后人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件事既标志着田氏代齐的最终完成,同时也预示着三晋联盟已经成为过去式,至少魏国人已经开始寻找外部盟友了。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将晋烈公去世的前394年,作为三晋分道扬镳的起点。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对于晋国公室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公元前393年,太子喜出奔国外,公子顷(颀)继位为新的国君,是为晋孝公。按照《晋世家》的说法,晋孝公在位十七年,于公元前377年去世,其子静公俱酒接位。静公继位的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公室土地一分为三,将静公废为庶人,晋国公室也紧步吕氏的后尘,跟着走向了覆灭。其时间点在公元前376年,也即韩国灭郑的前一年。

既然如此,本书也就应该告一段落了,但不巧的是,《竹书纪年》又给我们添了一些乱,到公元前374年,也就是《晋世家》中晋宗覆灭后两年,书中又出现了“晋桓公邑哀侯于郑”的记载。其中的哀侯我们知道,是韩国君主韩哀侯,去年刚刚攻取新郑,灭掉了郑国。可这晋桓公又是何许人也?他怎会有资格将郑国的土地封赏给韩哀侯呢?


历来的学人实际上早就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所谓的晋桓公,与《晋世家》中所说的晋孝公本就是同一个人。从《赵世家》等同出于《史记》的字里行间也可见,晋国宗室也还远没到覆灭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本该入土为安的晋孝公,那个已经断绝祭祀的晋国公室,怎么就又突然以宗主的名义跑到新郑去,将郑国的土地封赏给了韩哀侯了呢?

《晋世家》关于晋孝公去世的记录有一条特别的记载,书中特别说明这一年是齐威王继位的元年。而在《史记》的其他记录中,太史公很是笃信地认为,齐威王就是在公元前378年继位的。然而现代的史家却很不客气地指出,太史公是误把齐威王出生的时间,当成了他即位改元的时间了。那么问题来了,齐威王又是什么时候继位的呢?我们再回到《竹书纪年》中,会发现其中给出的答案是:公元前357年。

也就是说,齐威王元年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356年。如果《晋世家》中的那句表述准确的话,就意味着晋桓公(晋孝公)一直坚强地活到了本世纪的中叶,接下来,我们便可以继续愉快地讲述有关他的故事了。

无声的结局

公元前374年,威逼晋桓公册封土地的韩哀侯,当年就被韩山坚(严遂)派来刺杀国相韩傀(侠累)的刺客聂政所杀,其子韩共侯即位。共侯在位期间,于前369年伙同赵成侯将晋公室迁到屯留(山西长子县)。但晋桓公却很不安分,他有着和慕容复一样的志向,总想着要复兴晋国,竟然悍然出兵攻打韩国,并于前361年夺取了泫氏(山西高平)城。

是可忍孰不可忍!韩国虽然弱小常受人欺负,但也不是任谁都可以骑在头上撒野的!三年后,韩国人很不客气地把晋君居住的屯留、长子等城邑全都要了回来,并将自不量力的晋桓公赶出了韩国的地界,重新封到赵国的端氏(山西沁水县)。经过这么一闹,晋桓公总算是识趣了,在端氏战战兢兢地渡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到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晋静公又故伎重演,于公元前351年出兵夺取了临近端氏的玄武、濩泽两邑(山西阳城县附近)。正所谓不作就不会死,赵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对于这个衰败的公室也没什么好客气的。公元前349年,刚继位不久的赵肃侯毫不犹豫地就夺取了端氏,将无家可归的公室像踢皮球一样踢给了韩国。

晋静公在去往韩国的路上,心中很是忐忑,可总还是抱着一丝侥幸,总觉得晋国与韩国怎么说也是同宗亲戚,就算是再看自己不顺眼,好歹也得赏口饭吃吧?

韩国人看到静公后真有些哭笑不得,但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又把屯留封给了晋君,好生供养着。晋静公看到这些安排,满以为自己还可以平平安安地了此残生,然而令他怎么都想不到的是,韩国人对于晋公室这个累赘,早已失去了耐心。于是乎,在静公徙居屯留后不久,《韩世家》中便记载了一件令人恍惚的事情:

韩姬弑其君悼公。

关于这个悼公是何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可能就是晋静公,也有人认为另有其人。只是从此以后,江湖上再也没有了晋国公室的传说,一个曾号令江湖数百年的辉煌霸主晋国,一个自西周初年建国,国祚绵延传承六百余年的古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那一片混沌时期由少年天子剪裁的梧桐树叶,在孕育了一大片森林之后,终于凋零在秋日的寒风里,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成为历史迷雾深处永久的回响。

这一年是公元前349年。

晋国的历史,在这里,也画上了一个让人无限感想的——句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