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魂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题记:

最是故乡魂。

那是,闪耀的魂,光辉的魂;智慧的魂,空灵的魂。

即便斯人已逝百年,彼时的思考仍旧烁烁发光。因为一个闪念,一个留意;一个信仰,一个坚持。蓝天不在,古建不倒,精神不萎!

渐渐的,我们不会去做一些小孩子做的事。比如在北京的博物馆细心听下一场讲解。

在xx博物馆的我躲在玻璃橱窗后面,用一个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瓶挡着自己庞大的身躯,直到耳边熙熙攘攘的吵闹渐行渐远。那是一群小朋友,跟着一个讲解员自如穿梭博物馆的声音,他们是如此雀跃,看到彩色的瓷器都会天真发问:为什么这里是红色的?


初中时分,一到放假我就缠着爸妈陪自己去博物馆。最爱绕着什刹海一圈一圈转,在湖旁的小径,在光光的冰面,在熙熙攘攘的小酒吧。随着地图,拨开一丛丛绿荫,走近朱红的大门,这是鲁迅的家,这是宋庆龄的家,这是郭沫若的家,这是和珅的家……

大学光景,进入了理想学府,生活开始被填充起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的自己在干什么呢?

刷手机。(打开百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得到了全世界)

在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西北方向,有三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人群吵闹过后,又恢复了馆内一如既往的寂静。这个周四的下午,学生在上课,白领在工作,除了正规组织的小学生游览学习以外,很少有游客参观。


望着光亮的地板上倒映出的我的影子,我渐渐模糊的记忆被召唤出来。

10年前,爸妈开着车,带着我,不厌其烦地转着北京。车走出的线条,连接起一处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和各色博物建筑,形成一张“北京文化网”。那时的我就像一块不知满足的海绵,无时不刻吸收着安静流淌的北京故事。

那时我的手里有张“待参观博物馆”的名单,纸揉皱了,铅笔印抹虚了,勾勾叉叉涂得模糊了。纸片越来越衰老,是我一次次钻进古老北京的证明。北京,孕育着太多神秘和玄妙,随便一处角落就是洋洋洒洒一篇历史故事。


“哎!”地板的远处呈现出三个工作人员的倒影。“你知道吗?”我侧耳听着,期待捕捉到什么关于最新展品或者博物馆组织活动的讯息。

“小王玩手机被抓了,哈哈哈。”一个带着阿拉蕾款眼镜的小个子说着,左手捂着嘴不住地笑,右手攥着还亮着屏幕的手机。

“哎,那么不小心肯定被抓包啊,”另一个身材高挑的人下意识地四下张望过后答道,“我上次站着还睡着了呢,亏得及时醒了。”

而后是一阵窃窃的笑声。

也是难为他们每天站岗,和一群在他们看来死的毫无生气的展品作伴,除了做一些偷懒的小技巧,又能干什么呢?我摇摇头,继续参观。

博物馆为什么总是这么大,这么摩登,同时又这么安静,这么冷清?

有些人死了就是死了,而有些人死了就像活着。那些活着的死人就是那些伟大的人了吧。所谓伟大,便是可以留下一个带有思想的名字,而那些思想就好像明灯,还能在几个阴雨天照亮一隅角落。博物馆够大够派够范儿也难怪,因为他要展示的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有关拥有着人类无限财富的智者的毕生。

我继续走着,用心记下博物馆可能的基本构造:耳边有应景的音乐,仿佛在要求一位位访客来自己的家参观;墙上贴着生平的时间线,顺着时间划过,是他的一幅幅作品,一篇篇字画,一本本文章。再走一走,越来越有趣了,他的设想被改成了现实的版本,平面的线条交错着,终于被有识之士推着站起来,构成了立体的实物。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木制躯壳,但是也是被惦念者长眠后向前进的一大步。


墙面上光光的,挂着几行白字。这些文字与百科比如何?我想区别在于,他们应该是独属于被纪念者的文字吧。百科中那些被世人用烂了的文字,他是怎么也不会同意出现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曾经的那些思想光芒只能被少数愿意倾听我的声音,浸入我的世界的人所拥有。

今天,不比往昔。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做成百科词条,那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誉啊。百科的文字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知名度,让他获得无比的自豪和荣幸,可因此,这个名字被用掉的人,他的世界却越来越闭塞。“我是公众人物啊,我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我出轨还不能太声张,得找个理由搪塞;搪塞不了就和自己的太太谈谈,好好安抚她,让她写篇文章说说怎么原谅我,怎么有不可抗力让我不得已选择这条路,说说我们有多恩爱,不会因为一点点风浪就会翻船。”他的世界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幕布、烂布和破布下面,甚至都找不到洞口来喘息。世界把他的最后一扇窗也关掉了。

而这名字,在博物馆里安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进入了博物馆,才得到了全世界。

我放下手中一直握着的那个机器。

博物馆为什么总是这么大,这么摩登,同时又这么安静,这么冷清。

她要用大大的胸怀容纳一切朝圣者,把这些人抱在怀里,喃喃细语。

她在用故事本身讲述故事,让城市讲述城市,让人物讲述人物。如果不安静,你会听不清她浅浅的讲述,你会被身边耳畔敲击手机的声音迷惑,你会中断思考有关她的一切的逻辑,你会茫然,你会混乱,你会被踢出博物馆。对,是你被踢出去,不是你自己走出去的。她的世界只需要懂她的人在。

转了几个展厅,过了几个小时。我又回到了第一厅。

我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纪录片大屏前久久不肯离去,走出去转一圈又不甘心地跑回来再看了一边。她太美了。她的世界太美好了。就用你读你文字的声音再次净化我的心灵吧。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聘婷,你,鲜妍。

自古美人就更受关注,颜值是一切时代的关注点,那是源于人们审美的本源之心。而林美人,她并不婀娜,也不妖娆,她淡淡的,她清清的,她爱飞檐走壁地测绘山西的古寺,她爱巧舌如簧,成为全场聚会的焦点,她无惧无畏,敢于思辨,敢于挑战,敢于做自己。她的世界里是鸟语花香,是谈笑风生,是艰苦卓绝,是自信,是坚决。

我有时候在想,未来学历史的人要学多少年啊?这样公平吗。多背多少年代的书?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这个时代能留下什么呢?假如我穿越到未来,能被后辈记住的名字有多少呢?能被后代传颂的历史会比我们现在记住得更多吗?历史的分量,一叠叠堆在那里,驻足的人却越来越少。

“这个瓶子的红色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样?”孩提是输入式的思考,现在是思考着输入。

北京啊北京,你还有多少故事被埋在心底?你的心一定很痛吧,愿意解开你心结的人越来越少。但我知道,你是如此宽容,如此温柔。曾经的博大臂膀下那些眨着双眸的孩子,在长大后,终究有一天会醒悟过来,系上鞋带,跑进朱红色的大门。毕竟,北京的故事太多了,北京的胡同太深了,北京的窗花太旧了,北京穿糖葫芦的竹签太尖了,北京糖炒栗子锅冒的烟太浓了,北京历史太久太久了。


扣上帽子,整理好羽绒服,戴上口罩,我推开门,一头扎进还没有散去的雾霾里。和来时不同的是,心中多了点分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