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2015年4月22 13,长沙市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课例展示活动顺利在长郡中学举行。青年教师周禄丰的《辛亥革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展示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显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教学设计,我国学者认为“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相当于电视、电影的剧本,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设—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一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为何学,学什么和如何学即教学立意,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周老师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上非常精致,主要表现为: 教学立意是“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和提炼,也是在元认知基础上的再认知,它包含着历史教师的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简言之,它指的是在备课环节中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主题。”阻 可以说,立意是历史教学的统帅、灵魂,更是决定历史教学品质和历史思维品质的关键。周老师这一课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选择了一个高远的教学立意。整个设计不是就辛亥革命讲辛亥革命,而是把辛亥革命放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去认识,实际上回答了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顺利实现宪政,实现近代化的问题。真正的好声音,能够“绕梁三日”;真正的好课,应当是让学生在课后还会回味的。周老师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时候,这样引导学生: “革命没有失败,只是‘尚未成功’,那怎样才算是‘成功’呢?当时的法院可以发传票拘大总统和国务总理到法庭咨询,后来可以吗?”学生听完之后,陷入一片沉思之中。可见,一节好课并不只是解决疑惑,它还应当能够创造疑惑。显然,周老师这节课的立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对历史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 ,关键是“用” ,即内容有用,老师使用和学生享用。它要求教师充分开发教材,制造和参与话题讨论。周老师在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时,引用了有关辛丑条约、清末清政、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等史料,帮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周老师不仅将《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作比较,而且将其与美国、法国的宪法进行比较:“这部宪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l787宪法的影响,但和美国不同的是,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由总统掌握,而临时约法规定权力在责任内阁,这是为什么?因为革命党人始终不信任袁世凯,尽管袁世凯在清朝的旧官僚中属于新派人物,所以尽可能的削弱总统的权力。”使学生对《临时约法》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都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瞄 它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老师,特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长郡中学有湖南省最好的生源,周老师依据自身口才好的特点,采用讲述为主、史料铺陈和探究来逐步认识历史的教学策略,事实证明是非常合适的。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周老师充分运用了乡土史的资源,首先介绍了长沙岳麓山的焦达峰墓,然后由焦达峰之死引出辛亥革命。 著名学者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当然过于绝对,但它反映了历史学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史料的重要性。国外历史教科书很厚而中国历史教科书很薄,所以对有关历史的介绍往往就显的干瘪,有很多内容甚至是只有观点没有史实,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教材提到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却没有只字介绍。类似的还有四川保路运动等知识,都是没有史料支撑的。周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补充了大量的史料,而且选用的史料典型、活泼,形式多样,既有图片史料也有文字史料,图文并茂;同时以一手史料为主,如《辛丑条约》的内容、《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等,体现了历史学科重视史料的特色。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本身需要证明(真伪),同时史料也证明了史实的正误,并影响由此得出的史论。在本课教学中,虽然周老师以讲为主,但并不是灌输,而是通过对所呈现史料的分析探究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通过不同史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比如在讲述孙中山退位给袁世凯时,展示了一个表格: 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 单位:万元(银圆) 收入支出收支相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 80 议院行政经费 发行公 债及私 277 海陆军费 1400 人借款 发亍外债佣金支付和 军钞 100 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 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其他 50 总计 1387 1550 —163 通过这则史料,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南京临时政府财政严重困难,几乎全靠借债。但是孤证不立,所以周老师又出示了两段材料: 黄兴的儿子黄一欧描述当年这种困窘情况道:“先君(指黄兴)担任陆军部长、参谋总长兼大本营兵站总督,发军饷、买军火都要钱,经常奔走于南京、上海间,累得吐了血。想通过张謇设法向上海借几十万元应急,他一拖就是几个月,急得先君走投无路。” 胡汉民回忆道:“以南京之军队,纷无纪律,不能举军政时代一切之任务也。军队既不堪战斗,而乏饷且虑哗溃。于是克强(黄兴)益窘,则为书致精卫与余谓: ‘和议若不成, 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剖腹以谢天下’。” 周老师通过多则史料充分证明了南京临时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向袁世凯妥协的原因。 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中学历史课最好像讲故事一样,由老师讲给学生听。因为历史距离现实生活遥远,而大多数学生对同现实生活无关的历史内容缺乏兴趣。只有生动具体的故事才能够吸引学生。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吸引力。如果让学生直接面对史料,不要说中学生,即便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陈伟国先生也曾大声疾呼: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向学生讲故事。今天我们有必要确定一种教学理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有故事的课堂,必是—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周老师为了说明辛亥革命的反专制意义,讲了这样—个故事:一位80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赶到南京要瞻仰大总统风采。这个老人一进孙中山的办公室就行起拜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见状赶紧扶起老人,告诉他: “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 “总统若是离职呢?”孙答: “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队伍里去,和人民一样。”这位老人回去后兴奋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教师发展这个故事虽小,但它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与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的本质区别。 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思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知识呈爆炸式增长,获取知识也变得极为方便,但知识的增长和获取知识的便利并没有使这个世界根本上改变,因为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智慧。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在这方面,周老师这一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有人说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老师属于一流的老师。因为他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还包括了他的思想——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对社会现实的真切关注和对人格成长的用心呵护。周老师在这节课的开始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辛亥革命之前数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经过数年筹备,发动数百万群众,起义武装超过百万人,依然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数十年后,武昌几个下级军官振臂一呼,清王朝立刻土崩瓦解。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几种主要力量,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镇压太平天国时扶保大清王朝的地主官僚因为皇族内阁而倒戈;一心推动和平变革的立宪派官员因为假立宪而反水;忍辱负重的中国民众被苛捐杂税逼上造反之路,而清末新政又发展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这样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成为必然。这段分析,虽然时间较长,但很值得。它既使学生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又回应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改革跑不过革命),还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力量的分化组合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周老师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思想的教学,一种境界的引领。 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述,要做到讲的清楚、正确、有意义,就要讲出历史的“理由” ,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理由” ,就必须注意到讲述的逻辑问题。 历史教学的逻辑包括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和认识的逻辑。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和认识的逻辑完美结合,这节课无论是对史实的介绍还是分析,都是以历史的事实为依据,将纷繁复杂的史实进行缜密的梳理,层层相接,环环相扣,从而引导 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最终形成全面深刻的历史认识。 周老师先通过史料的呈现与解读,回答了为什么清政府会倒台(辛亥革命的原因),再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古今中外对比,回答了《临时约法》的进步与不足(辛亥革命的意义),最后以时人的描述为载体,回答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这样的讲述,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表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是需要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指导,将学习方法作为学习内容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教给学生。”周老师这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 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引出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路径,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原因的类型、性质、作用等,让学生既从认识的角度上知晓历史原因的复杂多样,又从方法的角度上尝试历史原因的分析。 当然,这节课也有商榷之处,如板书不够规整、老师讲述过多等,但瑕不掩瑜,这节课仍然是一节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课。 本文作者:邓进平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