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教学与历史思维的培养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1
案例教学与历史思维的培养
今天我们所审视的历史是透过漫长而广阔的时空传递到我们面前的“涟漪”。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石头”击破水面的那一刹那。作为后来者,我们站在池塘边的某一个点上,仅仅是观察到一圈涟漪的一部分,认识到曾经有一块石头被扔进过池塘里。但我们沿着池塘四周,寻找更多的角度去探寻更多的涟漪以更加确切的认知收集到“石头”入水的相关信息,进而将认知的焦点集中在石块击到水面的地方和时刻。
         国家和族群的命运都会投射到个体身上。反过来讲,每个个体身上都有大时代的印记。以某个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出时代特点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典型案例,重走历史研究的路径,可以增强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明白认识是由“根据”到“结论”的道理,而且这一探究过程的不确定性融合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辩证、扩散、创造、逆向以及塑造出形象的思维能力,还能避免从教材结论到历史根据而出现的谬误。
一 般来看,历史是理性思维与科学判断的结果,“论从史出”的“论”既可以是结论,也可以是评论,“史”是各种各样的经过辨伪的史料,这个过程富有逻辑严密的特点。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也强调非逻辑的情感投射,因为人是具有感情的,这就使得并非所有的历史都仅仅只是符合逻辑的。我们有时难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论找到历史的答案,这就需要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 ”,通过史料和想象 ,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理性”,感受他们的“感性 ”。历史教学中,在人文与科学,逻辑与非逻辑之间,并非有着严格的界限。这时,案例学习相比较传统历史教学,其意义与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1
一 、企业与国家
中学历史教材是学者与编者依据“根据”得出的结论,以九年级下册《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例,课标要求:“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人选择的案例,在教材中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分为“战后繁荣 ”“危机与调整” “新经济时代 ”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逐一给出了原因,这其实就是历史结论。诚然,我们的最终学习目标是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所产生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课堂需要关注知识之外学生还能得到什么?笔者在处理这一课题时,选取了美国历史上在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福特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并给出资料,让学生们基于已有知识,结合去资料研究福特公司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挖掘原因。
案例:走进福特
在对福特公司和福特汽车做一简要介绍后,给出资料:
材料 1:二战期间,福特公司将所有资源投入支持战争的工作中,民用车的生产也突然停止。由埃德塞尔·福特发起的庞大的战时计划,让福特公司在不到三年内一共制造了8600架轰炸机、57000台飞机发动机以及超过 250000台坦克、坦克歼击车及其他战争用机器。
     材料 2:二战后 ,福特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向民用,l954年 ,推出第一款私人豪华轿车福特雷鸟(Thunderbird)。1956年,福特世界总部落成。1964年,福特野马问世。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巨额的出口订单,l966年,投产后不到两年,便生产出第100万辆野马汽车。
     材料 3:1978-1982年 ,福特公司销量每年下降 47%;1980年 出现了34年来第一次亏损;1980-l982年三年间,亏损总额达 33亿美元。福特公司占地减少了 45%,企业员工大量减 员。
        材料 4:进入 90年代 ,福特公司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完成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的时间由原来的 2周缩短到 2小 时,处理人员由500人减少到了 150人 ,公司投资 800万美元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一年就节省成本 2.4亿美元。
给出研究任务:
I.根据福特公司发展状况,请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
2.请根据资料,分析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3.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提出你需要哪些补充资料?
材料1能很直观地反映出战争时期生产民用汽车的福特公司转为军事工业,“将所有资源投入支持战争的工作中”反映出个体与国家和时代的密切关系,当然,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思维本质驱动也是需要说明的原因。
    结合材料2给出的福特业务转向民用汽车生产、新品的推出以及“世界总部 ”的落成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巨额的出口订单 ”可以分析出美国国际市场的广阔;政府政策的支持;新技术的研发与出现等发展原因,而这一阶段的 “繁荣”特点也很明显。
材料3与前面 的不同是只给出了福特公司“亏损”“销量下降”和“裁员”,并未说明原因。这里总结原因时学生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中东战争与石油危机、经济危机的资料,做一补充。
材料4较为具体地给出了 90年代福特的改变,但除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福特公司受全球化影响,跨国公司的建立可以做补充说明。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讨论,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的处理以福特公司为明线,背后实际上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发展这条暗线。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借此掌握的是一种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思路。
那么我们通过案例研究获取的结论是否就真的能反映出美国的经济运行轨迹呢?教师设问提出质疑,能不能将这一结论进行验证?随后即以微软公司或通用电气等公司为例,放到刚才的研究结论中去分析,做到对获取知识的验证。
2
二、个人与民族
这样的案例研究比较常见,如在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时,可以基于地方史的内容,以范旭东这样一个历史亲历者的实业之路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就好比文学作品、影视剧一样,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会扣人心弦,且更加生动有趣,相比较于企业,课堂效果又是另一种景象。笔者参考诸多资料,以年谱的形式编写了材料,作为学生研究的资料。
案例:《范旭东小传》
材料 l:范旭东,1883年 10月 24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生活十分贫困。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他当时的校长酒井对他说了一 句话:“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材料 2:19l4年冬天 ,3l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独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边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无边无际。他目睹此景,显得有点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那时的中国,无法自己制造精盐,被嘲笑为“食土民族”,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
1912年民国初建,百废待兴,“实业救国”成为诸多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和国家的一种选择,特别是民国政府对于实业的鼓励,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师在此处设置问题:
(1)范旭东为何选择去日本留学?
此问题可以联系到甲午中 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甚至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梦想不是挂在嘴边炫耀的空气,而是需要认真的实践,等到对的风,我们展翅翱翔。 by 九把刀

(2)范旭东在日本留学时为何选择“理科化学系”?这可以直接从传记中的 “有强国之用的学科”推导出来。还可以加入日本老师对他与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等的刺激
    材料 3:1915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 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 90%以上。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材料 4: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更是群起攻伐。数百年间,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的价格,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政府都不敢轻言改革。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范旭东甚至还被军阀绑架,靠他的总长哥哥四处斡旋才被放了回来。
此处的大背景在材料 2的结尾已有交代,也全面呈现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处境,即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设置问题:
    (3)范旭东的企业在这一时期遇到了什么问题?
    (4)你如何看待此时久大精盐公司的发展前景?范旭东该怎么办?
    通过补充资料与引导分析,可以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
    材料 5:l917年 ,久大精盐销出 1万担 ,1923年增加到 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材料 6:1918年 ,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成立。几经磨难,1926年 6月 29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眼噙热泪,对身旁的陈调甫说:“这些年,我的衣服都嫌大了。老陈,你也可以多活几年了。”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这里可以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设置问题:
(5)这一时期范旭东的企业发展怎样?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一变化呢?
   材料 7:正当范旭东雄心 万丈的时刻,中日战争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军舰已经开入天津塘沽港,范旭东恐有大变,当即组织人员拆迁设备,退出工厂。战争爆发后,范旭东的工厂全部沦入敌手。l937年秋,日本军部华北开发公司授意其下属的兴中公司夺取永利碱厂。
材料 8:l937年 2月 5日,南京厂正式投产,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硫酸铵。硫酸铵可以生产硝酸,制造炸药。南京战事打响后,范旭东下令将凡是带得走的机器材料、图样、模型都抢运西迁,搬不走的设备也要将仪表拆走,主要设备或埋起来,或尽可能拆下扔进长江,以免为强寇所用。8月 21日、9月 7日、l0月 21日,日机三次轰炸南京厂,厂区共中87弹,狼藉一片。日军进城后,三井公司将南京厂据为己有。1942年,日本人又将该厂的设备拆运到日本,安装在九州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为日军生产炸药。
    材料 9:天津和南京的工厂落入敌手后,范旭东把部分设备搬迁到了四川。1938年 9月 18日,也就是“九一八”纪念日当天,新的久大盐在自贡宣告成立。次年,永利和黄海也在五通桥重新建成。为纪念塘沽本部,范旭东将五通桥改名为“新塘沽”。然而,范旭东的事业最终也没有重现战前的面貌,他的盐碱公司受到诸多的困难和阻挠,一直没有真正打开局面。
   材料 10:范旭东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因突发急病在重庆去世,时间是 1945年 10月 4日,终年只有 61岁。其临终遗言是,“齐心合德,努力前进”。
   材料 7、8、9、10交代 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家亡之际范旭东的遭遇,以那个时期几乎翔实的个人材料为切人点,学生更容易去感受时代变迁中个人的无奈与抗争,有血有肉,形象具体。此处也可以设置类似的题目,去挖掘范旭东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这些材料将范旭东的一生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一条明线是范旭东跌宕起伏的一生,背后折射出来的暗线是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的曲折历程。实施中可采取三种办法:第一种,在阅读完资料后,教师逐一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最后再进行梳理总结;第二种,由学生完全自主研究案例,根据要求完成研究报告;第三种,根据材料为历史人物编写年谱。教师在年谱编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设问,如范旭东为何选择去日本留学?这个问题可以引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与对 日本态度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案例研究切不可预先给出诸如有哪几个阶段这样的结论,如果学生带着“结论”去研究“根据”,就失去了案例研究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一种思考的不确定、结论的多样性与思维的发散,避免从结论去寻找根据的谬误出现。
    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人。历史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投射情感、释放想象的情境空间,历史并非一团冰冷而又遥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影响,而是文化传统、个人情感与历史大势的综合体,这样的历史才更容易贴近学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更易于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所以,在设计时最好是 “以某个具体人物或某一类人物入手,来搭建精密的线索,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真实内涵”。历史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的学习也应该从人人手,从这样角度切入的历史会更加贴近真实和历史的原味,更有助于理清历史的脉络,明白现状的由来。

【作者简介】杨晓伟,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