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虞 文 琳(瑞安中学,浙江瑞安 325200)

  发表于2016年3月《历史教学》   

     课堂中的“历史解释”是学生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下面我以人教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教学片段为例,谈几点实施策略。
1
 一、 区分“史实”与“史论”
课堂伊始,我的提问是:本课内容有几目?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
生 l:有四目,一目空前的浩劫、三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四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这三日是历史结论。第二目正义的审判是历史事买。
生 2:不对,空前的浩劫应该是历史事实。其中提到战争涉及四大洲四大洋、伤亡人数多少等,法西斯的暴行有奥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这些都是史实。
问题的发生,即教学的开始。此时,教师指出,空前的浩劫是历史结论,其由战争规模、战争损失和法西斯暴行三块史实得出。以史实为依据,在历史叙述和历史理解中,做到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是优秀的“历史解释”。让学生分清“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历史解释 ”可归纳可演绎。从“史实”到“结论”用归纳法,从“结论”到“史实”用演绎法。
2
二、运用比较法
课堂中采用比较法是 “历史解释”的常用策略。以比较方式进行的“历史解释”更加客观、科学和有效。比如如何解释“二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教材通过罗列这次战争的规模与损失的数据进行解答。但我感觉就这样让学生得出“空前的浩劫”的结论,难。建议方案是,通过列表比较一战和二战的规模与损失,让学生得出结论:“战争规模空前:战火波及四大洲四大洋;参与国家、作战区域面积都是一战的 2倍 ;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死亡人数是一战的2倍 ,物质损失是战的 13倍。”这样 ,学生就能建立起“空前的浩劫”的认知了。

     又如,应该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分子呢?我提供了以下材料:

至于惩办如何实际进行,长时间内莫衷一是。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要笼统处决五万名军官。  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建议开列一份主要战犯的名单,在验明正身后予以枪决。   由英国大法官西蒙主持的“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  它提出了战犯名单,并建议对他们进行刑法追究。①
     问题:你觉得I男附主张更有价值?理由是什么?让学生比较不同主张,选择最佳观点,自主“历史解释”。这不仅能建立起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和法西斯暴行之间的因果联系,还能让学生避免情绪化的选择,提高了“历史解释”能力。这样,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对历史进行客观理性的阐释和评判。正义理应超越情绪。
3
三、聚焦于学生疑难之处
学生的疑难之处就是教学的关键之处,历史解释应聚焦于此处。学习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后,学生的困惑之处在于:为什么战后直到现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认罪态度不同?怎样进行“历史解释”呢?我的方案是列表比较。
     问题:这三处不同会产生哪些影响?在课堂互动中,展开历史解释教学。
 这些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对 “二战”历史的不同认识。第一,对德国的党、政、军机关和其他组织的起诉和审判,促使德国认真反思本国的战争责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相反,日本则没有。第二,裕仁天皇逃脱了正义的审判,为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东京审判的合法性留下借口,也不利于日本正确认识战争历史。第三,刑罚的从宽执行破坏了东京审判的严肃性,让日本民众对审判的合法性产生质疑。其后对战争反思中,国家扮演着 “风向标”的角色 ,如西德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 ”和 日本多位在任首相都去参拜靖国神社。这样的“历史解释”,定能厘清他们认罪态度不同之因的源流。
     当然,解释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课堂中的“历史解释 ”不可避免地将师生个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理解和情感融人其中,难免存在主观性的一面。但在正确的史观下,对同一史实多些视角,提供更多翔实的研究材料,也许能让“历史解释”趋近客观与正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