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阅读】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清政府则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一场反清民主革命开始酝酿。l911 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在此之前的几年间,反清民主革命已经开始酝酿,为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各种必要条件。

    中国同盟会的领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8年,l2岁的孙中山离开祖国,远航檀香山,投奔在那里经商的哥哥孙眉。这次远行,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生活境界。在孙眉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和香港上学,接受新的西式教育。孙中山自幼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心中埋下了反清的种子。中法战争后,他对清政府的腐朽卖国愈加痛恨,与一些进步青年和具有反清倾向的会党结交来往,思想日趋激进。l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20多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草拟的《兴中会章程》指出,中国“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来可以“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然而由于清统治的腐朽,却一蹶不振,面临被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在入会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l895年春,孙中山又在香港联合其他爱国人士,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总部成立后,积极联络香港、广州一带的会党力量和反清人士,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然而,起义未及发动而因事机泄露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不久后,孙中山又前往美、英等国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l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决定乘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在他的布置之下,兴中会于是年lO月发动了惠州起义。孙中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生涯,使得他享誉国内外,成为人们公认的反清革命领袖。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动和革命形势发展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分子层由此而诞生。与旧的封建士大夫相比,这个新知识分子层在价值取向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他们不是要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要以社会为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干;他们在学堂中学习的知识,主要不是封建的旧学,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民族危难加深的形势下,他们中的许多人倾向于革命救国,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社会基础。

    1903年前后,国内知识界和海外留学生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翻译出版革命书籍的热潮。在短短两三年内,有近20种政治性刊物创刊发行;一批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著作也先后翻译出版。这样,民主革命思想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l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革命军》,陈天华发表了《猛回头》和《警世钟》,在各阶层人民中广泛流传。这些作品以满腔的激情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批判康有为等人的保皇主张,号召人们起来进行反清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就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的广泛传播,一些以新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黄兴等湖南知识分子领导创立的华兴会、由湖北革命知识分子创立科学补习所和由蔡元培、陶成章等江浙知识分子创立的光复会。这三个革命团体成立后,都曾策动过反清的武装起义。除上述三个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外,其他一些革命小团体,如上海的福建学生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西的自强会、贵州的科学会等,也在各地相继建立。各地革命团体的成立为同盟会的诞生准备了组织基础。

    随着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建立统一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05年夏,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留学日本的各省革命志士70余人齐集东京,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会议还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入会誓词和革命宗旨。8月20 E1,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会议正式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章程规定设总部于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在国内外分设九个支部,其中国内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之下按省区设立分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勾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相当于协理),并先后推定了国内各省区的主盟人。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得当时的反清革命有了一个核心。同盟会成立后,组织发展迅速,聚集了大批的革命者,其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誓词和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同盟会革命党人认为,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腐朽卖国,必须推倒。民族主义也隐寓着反抗外来侵略的意愿,它强调推翻清统治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任何人不得再引外敌人室,否则“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等革命家还明确表示反对片面“排满”。他们指出,民族革命决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革命过程中,只要“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强调,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十分腐朽,当时“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说,反清革命“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所以,推倒清政府后要彻底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发布的《军政府宣言》勾画了一幅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规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大总统和议会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制订宪法,人人共守。    

    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天下地价,将革命后由于社会改良进步而实现的土地增价,收归国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土地单一税。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社会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使“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他相信,通过平均地权,可以做到“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要在中国防止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但实际上,由于实行这种“平均地权”有助于消灭封建式剥削,恰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个纲领又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El号,反对封建主义也不彻底,尤其是没有着眼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首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清斗争。l901年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形成。他们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小团体,并于1905年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建立后,一方面宣传它的三民主义纲领,同保皇派进行大辩论;另一方面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其次,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开展了立宪运动。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代表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活跃起来。他们发起请愿运动,要求尽快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然而,清政府却假借“预备立宪”搞皇族集权,立宪派大失所望,同清政府分道扬镳,这严重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第三,以农民为主的下层劳动人民开展了广泛的自发斗争。l901 年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庚子赔款”和办理学堂、警察等“新政”,大肆加捐加税。此外再加上土地兼并、自然灾害,致使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抗捐抗税、会党起义、抢米风潮等“民变”此起彼伏,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清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在11901年后推行的“新政”中清末编练新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形成,成为当时清政府中最具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势力。1908年西太后和光绪皇帝死后,摄政王载沣加紧推行皇族集权,罢黜袁世凯。这种内部分裂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

    上述各种因素会合在一起,就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它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于: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实行民旗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清统治,是同盟会在三民主义纲领规定的首要任务,辛亥革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专制,已经彻底成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绊脚石。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推翻,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第二,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中国自秦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当时整个封建制度的骨架和象征。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来说,专制君主是它的头,而官僚体系、封建地主等是它的身。君主专制的覆灭,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并且失去了正统地位。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这就为中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打开了一个缺口。

    第三,使得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尽管人们批评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只是一种“假共和”,然而经过辛亥革命,民主的价值观却取得了正统地位。而这一点恰是中华民族跟上世界潮流,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自由。从此,民主主义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不可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张勋等实力很强的军阀试图复辟帝制,都以身败名裂而告终。

    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表现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没有能够保持住政权。l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政权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夺。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以北洋军阀为统治基础,是旧势力的代表。在它的统治下,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仍是专制主义,只不过从君主专制变成了军阀专制、官僚专制。“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权主义没有得到完整全面的实行。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半封建的国家。

编辑:李诗奇


(每周二由木少君推送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