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胡希恕治疗肺炎医案学起

 冬虫vbg6ntt3zi 2020-04-11

经方思维: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

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

下图来自冯世纶冯老课件,特此说明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然医案,为一名临床医生综合实力的最终体现,外人想读懂,何其难也,起初不懂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辨证法及胡老对仲景书的解读,看胡老医案,总觉不可思议,及读书时间略长,方觉有点体悟,今分析胡老一则医案,作为学习心得,与同道共学。

个人学习胡希恕胡老经方医学体系之见,今日之见,只涉及学术,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体谅。

本医案是《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浅论肺炎的治疗中第3则医案,内容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医案原文:

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査: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肤凉。因请胡老会诊。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
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
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
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人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本医案是东直门医院建院早期医案——54号病案,患者是当时北京中医学院学生。本医案,冯世纶冯老多次讲到,是以经方的医学体系讲解,获益良多。
我个人试着从经方医学体系及胡老对条文的解读,两个方面解读。

经方医学体系:
后世温病之治,目无仲景表证,美其名曰:“邪在卫”——汗之可也、“在上焦”——治疗如羽,非轻不举,其所用之方,或言辛凉轻剂之桑菊饮,或言辛凉平剂之银翘散,再者辛凉重剂之白虎汤,前两方,从方药分析,俱是仲景阳明热病治方,即白虎之轻者,故言其目无表证,临证之失多矣。本案即是。

病起于:发热、恶寒,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诸症,此太阳表实未解,治之针对伴随咽痛、胸痛等,可用麻黄汤加桔梗,解太阳即可。医者不遵守仲景阳证,表不解,不可治里之大法,施之以治疗阳明的辛凉轻剂(初误于)
汗出表不解,继续辛凉(再误于)之治
导致: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太阳未解)、胁痛(少阳已经显)诸症加重,鼻煽、头汗出,医者仍不详查症候,不识仲景少阳禁汗,继续以温病之方治(辛凉之剂,由轻而平,由平而重,总不识仲景辨证六经表里半表半里之全法,目中只有仲景之阳明病矣——温病家法)
施之以辛凉重(三误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结果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少阳本虚,不可发汗,发汗津液更伤,心脑无所养则悸而惊)、肤凉(津伤),正气不支的情况。

胡老会诊时:“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典型少阳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少阳证)、盗汗(仲景辨为热病。若后世温病辨之即为阴虚内热,如继续以温病家法,恐为凉血之品矣,又伤人体正气)、汗出如洗、不恶寒(表证已),苔黄,舌红,脉弦细数”,黄苔红舌为热,为阳明病的舌所见,弦细之脉为津液不足,正气亏损,数脉为热。仔细分析,病已至少阳阳明,未有内结,只有内热,无需大黄之大柴胡,只需小柴胡合石膏即可。胡老以六经理论与用药法则,果断施之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一剂热退。

至此,完美。

分享胡老针对热病治疗的重要思想如下:
“在太阳病,由于治疗不当,本因发汗而吃泻热,使热陷于里,也能转为阳明病。即便依法发汗,如果病相当的重,也不一定在太阳病的阶段把病治好的,这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正的伤寒,伤寒为大病,大病好的时候全在少阳的末期和阳明病初期,就在大柴胡汤、白虎汤的阶段,甚至调胃承气汤的阶段可以好的。但在太阳病的阶段常常不好,即使治疗得当,不过是杀一杀病势,使病势减轻,使转里或半表半里,不那么猛暴。一般轻病表证的时候可以好,如轻微的感冒,喝点姜汤也可好,就说弄点姜水喝一喝,出点汗,吃点茶叶出点汗都可以好的。真正的重病不是随便吃药就可以好的,就得按规矩,该用麻黄汤非用不可,用桂枝汤就不行,该用桂枝汤用麻黄汤更不行。所以此书辨证严的很,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而最后要辨到方证,方证就是咱们讲的这套,即一个方剂有一个适应证。不这样则达不到疗效。”

胡老对条文解读与体悟
1、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胡老解读时说:“这个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那么这个人呐高烧不退,可是摸这个脉啊有点细,虽浮而细,这个人困倦无力,这个时候差不多他要这些病都来了,恶心,胸胁满,也有时候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为主,没错的。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要加石膏,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是常见着,所以这一段书挺重要,我们常遭遇的事情。”
2、盗汗的三阳合病。
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治在少阳,依据表、里之轻重,可合用桂枝汤、石膏、芒硝、大黄等分治表里之方、之药,不能单纯用汗法、下法、吐法及清法等。此盗汗治在少阳阳明之理论及临床基础。
3、少阳病的特有症候(邪正交争于胁下)。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看下图,半表半里可以横扫江湖?

上图初看,感觉老人“有点疯”、“不讲理”,仔细一想,肯定是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得心应手,只是说不出问什么。想必密码就在腹诊上吧!

后再读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对病机学半表半里的深刻认识,更能体会到半表半里柴胡剂的应用广泛原因了,小柴胡汤如此,同处于半表半里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何尝不是?——最后提醒,半表半里,勿忘柴胡。

悟道仲景医学,始终理会仲景书,经方人一直在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