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一)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 1.管仲相齐 ①政治:基本维持“国”“野”分治制度,“叁国五鄙”制。士农工商分区定居 ②军事:轨里连乡制,兵民合一,军政合一 ③经济:相地而衰征,官吏统管山林河泽 ④外交:尊王攘夷 2.晋、楚整顿内政 (1)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整顿内政图霸 (2)楚庄王改革:为楚国霸业奠基,孙叔敖、芍坡 3.子产改革:郑国 4.吴越改革 (1)吴王阖闾:伍子胥改革,任用政治家、军事家孙武 (2)越王勾践:任用范蠡、文种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1.魏文侯——李悝变法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废除官爵世袭制 (2)经济:“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3)法律:创制《法经》,法家始祖 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保护私有财产,打破过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局面,集各国法律之大成,为秦汉法律的张本 (4)军事:吴起的“武卒制”,改革军制 2.楚悼王——吴起变法 基本承袭李悝变法。 ①削弱旧贵族:“三世而收爵禄”,“实广虚之地” ②精简冗官,削减俸禄以强兵 ③整顿吏治,私不害公,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3.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 ①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语) ②前408,实行“初租禾”:封建关系确立 ③准备:秦献公改革 (2)秦孝公与商鞅变法 ①目的:富国强兵,破除奴隶制,巩固发展封建制度 ②内容 <1>军功爵制,严禁私斗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编制户籍,行伍连坐 <4>废井田,开阡陌 <5>普遍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7>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影响: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变法触犯旧贵族利益,秦惠王继位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2>秦国跃居为最强国,为统一六国奠基 4.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1)赵烈侯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韩昭侯改革:申不害相韩 (4)齐威王改革(邹忌相齐) (5)燕昭王改革(乐毅改革) 5.意义 (1)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提高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2)巩固和发展封建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时期的文化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经济政治制度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人神关系颠倒) (2)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对天和神信仰的动摇 2.老子和《道德经》 3.孔子与《论语》 4.孙武和《孙子兵法》 5.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1)数学:较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等 (2)天文历法 ①天文:《春秋》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出现世界上“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②历法:《左传》记载两次日南至(冬至),使用19年7闰的历法。 (3)建筑器械:鲁班 (4)医学 ①诊病方法已有切脉、望色、听声、写(观)形等。 ②病理上,医和认为六气不调和是病因。此后,医学家在基础上发展成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成为医学名著《内经·素问》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战国时期的文化 1.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 ①阶级基础:社会变革,矛盾复杂。 ②"士“的崛起:士”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 ③各学派的发展机会: “诸侯并征,厚招游学” (2)百家争鸣 2.史学与文学艺术 (1)史学著作 ①《左传》:我国最早编年体史书 ②《竹书纪年》:魏国编年体官史,可校正《史记》错误 ③《战国策》:最基本的战国史料,不可尽信,长沙马王堆汉墓 (2)诸子散文 ①地位:以孟、庄、荀、韩文学价值最高 ②特性:孟子犀利善辩,庄子想象丰富,荀子说理气势,韩非尖酸刻薄 ③共性:善用寓言故事阐明主张 (3)屈原和楚辞:《离骚》《天问》 (4)艺术 ①青铜工艺 <1>特点:造型精巧、轻便、实用、多样 <2>纹样:除铸纹外,出现精细的鎏金文、刻文,大型青铜器花纹中有描写现实生活的图像,例如河南汲县山彪镇的战国墓葬出图的水陆攻战铜鉴 ②绘画:毛笔,《人物龙凤图》与《御龙人物图》 ③音乐 3.自然科学的发展 (1)天文历法 ①天文:《甘石星经》,观测金木水火土五行星运行及规律,甘德发现木星的3号卫星,比欧洲早400年,甘德、石申编制世界最早的恒星表,比欧洲希腊伊巴谷星表早200年 ②历法 <1>四分历:置闰方法为19年7闰 <2>月令:测知一年24节气,按其安排农业生产 (2)医学:扁鹊,四诊法 ①解剖:知道内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情况 ②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 ③方法:望、闻、问、切 ④器械:针、石、熨斗 ⑤用药:汤药、药酒、药膏 ⑥著作: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经》 ⑦名医:扁鹊创四诊法,精通内科 (3)光学:《墨经》首次科学解释小孔成像 (4)数学 ①概况: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的实践中已有角度的概念 ②表现:《考工记·车人》记载多种角度的名称,《墨经》有点、线、面等几何概念,《荀子·大略》《荀子·管经》通用九九口诀 (5)地理 ①司南 ②绘图 (三)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 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者,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成《论语》 ②思想主张 A.政治:仁与礼 <1>德:“德”“礼”为首要统治手段,在“政”、“刑”手段之外→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稳定社会,减轻人民痛苦 <2>仁与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节用而爱人”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降重民重仁的思想。 B.宗教思想:人间性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C.教育思想 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推广私人讲学 <2>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但不轻下判断;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耻下问” <3>教学方法 A.学思结合:强调学与思关系,学习与复习的结合:知识获得建基于常复习、练习 B.启发教育: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不愤不启” C.“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程度、个性特点教育→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 <4>培养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影响 ①强调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的群体主义道德,三大教育观,影响巨大 ②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值得总结其思想。 (2)孟子 ①背景 <1>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子思为孔子嫡孙,孟子思想通过子思而上溯孔子,称“孟氏之儒” <2>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孟子称接受他的思想能成为全国之“共主”,取周王而代之 ②政治思想 <1>仁政说: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前提为恒产论 <2>民贵君轻: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 ③哲学思想:性善论 <1>仁政的哲学基础:“以不忍人之心,行使不忍人之政” <2>“四心”为“四德”之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为人民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其他主张 <1>实行温和改良,反对激进变革 <2>“法先王”: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3)荀子(荀况) 隆礼、重法(政治);人性恶;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分论(唯物主义) ①简介 <1>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孙氏之儒的创始人。 <2>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 <3>尊崇孔子,但把子张、子夏、子游氏后学斥为“贱儒”(“俗儒”),斥责子思与孟轲 ②政治主张:儒法兼宗 <1>“隆礼”与“重法” 实质上与法家有共性(荀子弟子有李斯、韩非)。“礼治”、“法治”原本是儒法对立的主张,荀子将二者进行融合,礼为根本原则,法为具体措施,相辅相成 <2>君舟民水 ③哲学基础:人性恶 说明封建法治和教化人民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去恶从善,“青出于蓝” ④自然观念:唯物天道论 “制天命而用之”,肯定“天”是自然之天,唯物主义 <1>天人相分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也管不了人事。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有力批判了天命论 <2>主观能动性:人在认识与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掌握自然规律能“天地官(管)而万物役” <3>局限:不去探求未发现的自然规律,只能从大自然已经显现的规律与既成事实中掌握。 2.墨家 下层民众代言人,重视劳动,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求同、宗教幻想,认识论“三表法”(唯物主义),后期墨家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思想 ①概况 <1>墨子:名翟,鲁国人,能制造机械的木工,后上升为士,早年受儒家教育,后创立墨家 <2>组织:反对孔子思想,弟子多源于社会下层,严密团体,纪律严格,领袖为“巨子” <3>特点: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②主张 <1>重视劳动:不劳而获不仁不义,人与兽不同之处,反映小生产者的意愿与要求 <2>十条纲领 A.政治:“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B.经济:“节用”、“节葬”、“非乐” C.宗教:“非命”、“天志”、“明鬼” <3>认识论 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出发点是唯物主义 <4>科技:小孔成像 3.道家 道家学派由老子创始,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是关尹(环渊),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关尹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 (1)老子 ①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是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 ②《道德经》: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分两篇(上、下)《史记·孟荀列传》 ③思想概要 A.自然观 冲破传统宗教思想,提出暗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大”) 取代天的至上权威,老子哲学思想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在上帝之先,“无”即使“道”,“有生于无”,“无为而治”的精神,“恍惚”、“玄妙”,超感觉 B.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尚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 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少私寡欲”;希望统治者尽可能地少过问政事 C.理想社会 “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经美化后保留有原始公社的早期奴隶制社会,狭隘保守 D.精华 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世间万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对立面的转化,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解现实矛盾,以不变应万变 (2)庄子思想概要 ①对老子所讲的“道”做了进一步阐释: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②相对主义: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向主观唯心论和绝对的相对论结合——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 ③逍遥: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怕和痛苦,为保全自己,竭力想逃避现实,去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精神领域找到安慰 4.法家 ①代表人物 <1>早期: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道等 <2>后期:韩非为集大成者 ②主要观点 <1>思想基础 A.历史进化论 力图论证战国政治与经济地位变动和财富权利的转移是合理的、进步的 B.人性恶 立法必须从最坏处着眼,理论前提为性恶,假设人在不受监督的前提下会违法。类似于基督教的原罪说 <2>主张 A.君主专制 a.内容:主张君主专制,“法”、“术”、“势”结合以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重“法”(成文法令),申不害重“术”(驭臣之术),慎到重“势”(国君至高权势) b.影响: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根据 B.严刑峻法 继承荀子性恶论,在理论上表现轻罪重判,但具有普遍性与平等性。 5.其他学派 ①阴阳家:《礼记·月令》,五行相生说;邹衍,五德终始说 ②名家:概念推敲,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 ③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④农家:许行,空想,不能不劳而获,反对社会分工、等级差别 ⑤杂家:吕不韦,班固列为“杂家” ⑥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 编辑:王伦立 殷晓彤 负责:周六、周日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