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藏玉之清代(中)

 天宇楼33 2020-04-11

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继承发扬了数千年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

青玉龙凤尊,清,

口径18. 2×7厘米,足径16.8×6.5厘米,高17.9厘米。

碧玉双兽耳海棠花觚,清,

口径14.1×8.2厘米,足径8.2×6.2厘米,高29厘米。

青玉梅花图屏,清,

径19. 3厘米,厚1. 3厘米。

白玉山林观景山子,清,

通高16. 7厘米,宽9.6厘米。

青玉鱼樵图屏,清,

通高17. 8厘米,屏长17. 7厘米,宽12. 7厘米。

青玉兽耳四柱式炉,清,

高12.5厘米,宽11.4厘米。

黄玉荷叶式花插,清,

高14.5厘米,宽9厘米,厚5.5厘米。

白玉双蟹,清,

高3.6厘米,长16.8厘米,宽11厘米。
  以白玉圆雕相对的二蟹,双鳌各夹持芦花、芦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夹传芦谐音“二甲传胪”,意寓科举及第。据《史记》索引,上传语告下为胪。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传胪之制始于宋代,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除玉器外,二甲传胪之装饰题材还见于明、清时期砚墨、镇纸等文房用品及瓷器、竹木牙雕等器物之上。

寿山石伏虎罗汉,清,周尚均雕刻,

通高12厘米,长12厘米,宽10厘米。清宫旧藏。
  罗汉面带微笑坐抚虎背,虎昂首匍匐于罗汉身侧,温顺可爱。罗汉之袍服刻画精美的莲花、凤鸟图案,线条细密流畅。右手所持之物已残缺不见。座底刻隶书“古闽周彬尚均氏制”八字款。

田黄石卧虎,清,杨玉璇雕刻,

通高3.6厘米,长6.7厘米,宽3.5厘米。
  虎用田黄石雕琢,卧伏形,弓身,目视前方,似有蓄势待发之意。周身刻画细阴线表示毛发。耳后近背部有阴刻行楷“玉璇”二字款。

青玉莲藕鹭鸶,清,

高15.5厘米,长31.4厘米,厚3厘米。
  以圆雕镂雕技法雕琢青玉鹭鸶、藕节、莲花、莲蓬和莲叶。
  鹭与路、莲与连谐音。鹭鸶、莲花意寓“一路连科”,祝愿科举、仕途一帆风顺,是清代流行的吉祥图案之一,瓷器上亦多见。又有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

青玉全莲荷叶洗,清,

高4.7厘米,长15厘米,宽9.7厘米。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洗雕作荷叶式,长扁形,荷叶的边缘向上翻卷呈洗状,洗外侧凸雕螃蟹、莲花及莲蓬各一。洗下结扎一束荷叶梗作为底。
      玉洗是清代最为常见的器皿,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既是文房用具,又可作日常生活用品。

翠竹节式佩,清,

长6厘米,宽3厘米。
      佩翠质绿色,局部色较深。佩为长方形,以竹枝为边框,底部镂雕成山石,上有灵芝,中部镂雕出竹叶及竹枝。此佩之翠色与竹之天然色泽较为接近,作者以竹为题材,体现出设计的精妙。佩上部系黄丝绳,上有珊瑚结珠,两端各有米珠一组。
      翠玉象征君子之德,而竹又为梅、兰、菊、竹 “四君子”之一,此佩恰合皇帝自喻为仁政之君之意。

青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清,一套三件,

炉通高10.5厘米,足径6.5×8.9厘米;

瓶高11.8厘米,口径2.6×1.9厘米;

盒通高3.2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3.8厘米。

  炉、瓶、盒均为青玉质。
  玉炉仿古代青铜盨制成,器身趋近于椭圆,口部长方形,有盖,盖上有椭圆形环状钮,圈足。炉腹部及盖面上均琢夔凤纹并有几组出戟,两侧凸雕双龙为耳,龙眼嵌翠玉及红宝石。在炉的口沿下、圈足上、龙耳两侧、盖近边缘处和盖钮上均镶嵌红宝石一周。
  玉瓶为扁平式,口、足均为椭圆形。肩部凸雕两兽衔环耳,颈部镂空凸雕一螭,螭双眼嵌红宝石。腹部镶嵌红宝石两周,两周之间浅浮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
  玉盒呈扁圆形,圆形口、足。盖顶中央凸雕莲瓣纹一周,中间嵌纽形红宝石一粒,每个莲瓣上嵌水滴形红宝石一颗。盒盖边沿及盒底沿均嵌红宝石一周。
  炉、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组被称为“三式”,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几案上均可设置。炉可燃香,瓶插铜铲、箸,盒可贮存香料或盛放印泥。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质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红宝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上镶嵌着颗颗鲜红色的宝石,尽显华丽与富贵。

玛瑙树桩形花插,清,

高10.1厘米,宽7厘米。
  花插为暗褐色玛瑙质,树桩形,器中空,可做花插。器身外凸雕松枝、竹枝、梅枝及灵芝
  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被视作“百木之长”,其凌霜不凋,冬夏长青,被人们视作长青之树,赋予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洁。古人认为:竹似贤,竹性直,竹心空,竹贞节。将竹喻为品行高洁的贤人君子。梅在冬春之交开花,有报春花之称,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向为人们所称颂。松、竹、梅的纹饰常被作为寓意健康长寿或高风亮节的吉祥图案

黄玉佛手花插,清,

高16.3厘米,口径8.2×4.5厘米,足径5.2×5厘米。
  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为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翠卧牛,清,

高6.6厘米,长15.1厘米,宽7.7厘米。
  卧牛翠质,微透明,头、角及身体的一侧留有深黄色玉皮,黄绿相衬,色泽极美。牛呈卧伏状,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则搭于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纹紫檀红木座。此作品虽然素身而不琢纹饰,但牛之身体肌理明显,神态刻画生动。
  翠为矿物质,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绿色鲜亮者价值最高。因其质地坚硬,故多不琢纹饰。翠在清代中晚期开始盛行。

翠盖碗,清,

通高8厘米,口径11.6厘米。
  碗为翠玉质地,有绺。圆形,撇口,圈足,有盖。盖及碗皆光素。
  制作这样一个翠玉盖碗需要使用很大的一块翠料。此碗所用料绿白相间,色泽鲜艳。器壁很薄,并带有优美的弧度,做工精致,当出自治玉高手。
  盖碗是清代宫廷的饮茶用具,其泡茶量小,适于细细品味。碗盖略小于碗,是为品茗时刮茶叶所用。

白玉三羊执壶,清,

通高10.2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6.5厘米。
  执壶白玉质地,玉如凝脂,洁白无瑕。壶体为圆形。腹部一侧雕壶柄,另一侧凸雕羊首为流,羊昂首,张口,口部即为壶嘴,脑后双角与壶身相连。壶肩部另凸雕二羊首。盖顶有圆形纽。
  玉执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品,样式极多。将三只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了玉器,陶瓷、青铜器和绘画中往往亦以三羊作饰,俗称“三阳开泰”。古时“羊”通“阳”,据《易经》记载:“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后人因“阳”、“羊”谐音,用三羊喻三阳,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多用于岁首祝颂之辞。

青金石牧童骑牛,清,

高4.4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
  器青金石质。圆雕一牛,牛呈卧姿,背上驮一童子,童子左手拽缰绳,右手持拨浪鼓。牛与童子均呈欢愉表情。雕琢精致,造型生动有趣。青金石蓝色纯正,无杂质。
  青金石以阿富汗产的质量最佳,颜色深蓝稳重,色调均匀,浓而不黑,无杂质白斑,质地细腻。略带金星者为上品,俗称青金不露金为最佳。在古代传说中青金石有催生助产的功效,故又称催生石。

水晶带链花篮,清,

通高5.1厘米,链长12.7厘米,口径8.3×6.1厘米,足径2.4×3.1厘米。
  水晶质,无色透明,无瑕无绺。雕作花篮状,椭圆形海棠花式口、足,口沿外折并凸起。腹部随形琢四开光,开光内分别浅浮雕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竹及灵芝等植物。口沿处凸雕一对椭圆形环,其上各套6个活环为链,两链有横梁连接,梁上套一夔龙环,夔龙的口足相连处有孔,以铜钩穿孔将整个花篮挂于木架上。
  花篮系一块整料制成,设计精巧,琢磨圆润,为清中期水晶制品之佳作。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清,

通高11.2厘米,口径9.8厘米,足距4.3厘米。
  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体光素。其下配有红木秋葵叶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炉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做炉需要较大块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不宜使用。中国芙蓉石的产量小,颜色与质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用料多,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实属不易。

芙蓉石盖碗,清,

高9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6.1厘米。
  碗为粉红色芙蓉石制成,圆形,撇口,有盖。通体光素。
  此碗器薄色艳,造型端庄,做工精致。芙蓉石最显著的特征是它鲜明浓艳的绯红色和半透明的棉絮状包体,盖碗有意不饰花纹,方可尽显其材质之美。

翠白菜式花插,清,

高24.3厘米,口径12.8×7厘米。
  花插为翡翠质地,圆雕作一整颗白菜,菜叶碧绿,叶片肥硕,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椭圆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为足,下配以镂雕山石、灵芝、竹叶纹的红木座。
  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现,但多为佩饰、首饰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虽为翠根琢制而成,质地一般,干绿色中有褐色的绺纹,工匠利用了这褐红的翡色雕琢成叶脉纹,层次更加分明,立体感极强,一些叶片边缘的黄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状况。

金盖托白玉杯,清,

通高12厘米,口径8.3厘米。
  杯白玉制,玉质洁白滢润。圆形直口,通体光素。杯上有金盖,盖面中部錾刻篆书“金扬润玉涵光”六个大字,边缘刻回纹一周。盖钮之座为金龙式,上配半球形绿玉钮。杯下配金质荷叶荷花形托盘。
  此金盖杯材质对比强烈,内敛含蓄的润玉与奢华的黄金结合在一起分外抢眼。盖、杯、托盘的装饰从上至下由繁复到简单复又繁复,并以艳色盖钮作点缀,颇具韵致,整体给人以精致、大气的印象。

黄玉琴式镇纸,清,

长12.9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
  镇纸黄玉质,古琴造型,总体比例略宽。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玉质琴式镇纸并不多见。此器玉质淡雅润泽,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清,清宫旧藏。

高4厘米,长10.5厘米,宽5.5厘米。
  镇纸黄玛瑙质,凫式造型,凫口衔灵芝。此器碾琢精致,其凫毫发毕现。
  凫泛指野生禽类,灵芝寓意长寿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书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宫中清供之纹饰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备这两个特点,加之材质珍贵,一望而知为宫中文房用具。

白玉雕竹形臂搁,清,清宫旧藏。

长13.1厘米,最宽4.6厘米,厚1.3厘米。
  臂搁青白玉质,稍有瑕疵,竹节造型。凸面琢一只牵牛虫伏于竹上,并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对应浮雕7道竹节。所配木座亦为竹节造型。
  清宫中的臂搁品种颇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制品,而玉臂搁为等级最高的一种。此臂搁造型生动,颇富自然之趣,润洁的玉质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清,清宫旧藏。

高6.3厘米,长13.4厘米。
  笔架青白玉质,三羊卧姿造型。笔架运用“留皮雕”技法,羊角处留有黄皮色。
  此三羊造型笔架寓“三阳开泰”之意,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三羊一大两小,母子神态亲昵。满含温情,加之玉质润泽,笔架十分舒和优美。

青玉三鹅笔架,清,清宫旧藏。

高5.2厘米,长12.8厘米。
  笔架青玉质,三鹅相连形,各衔谷穗、花枝,鹅腹下饰小浮萍。
  “三鹅”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骑。中国古人对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鹅亦颇喜爱,古代以鹅为题材的工艺品为数甚多。此青玉笔架碾琢精良,玉色洁润,鹅之形丰满柔美,且衔谷穗、花枝,当是寓岁美年丰之意。

青白玉五子笔架,清,清宫旧藏。

高4.6厘米,长12.5厘米。

  笔架青白玉质,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姿态各异的5个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叶。此笔架造型活泼,五子高低错落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则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天鸡尊,清,高21厘米。
  天鸡尊以整块青玉琢成,玉质局部有黄色沁。天鸡昂首直立,双翅紧贴体侧,长尾弯卷垂地,喙边长须飘逸。背负一方口尊,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这些虽为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但在此器上的表现形式均已脱离古法,实属新创。
  天鸡毛羽的雕刻彰显有致,刀法粗犷古朴,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鸡尊,清,

通高14.2厘米,口径2.3-3.6厘米。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青玉天鸡熏炉,清,

高9.7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6.5厘米。
  熏炉以青玉雕琢而成,呈圆体罐状,器外等距离分布3只天鸡。天鸡昂首直立,羽翼开张,背部紧贴炉体。熏炉出烟口盖有圆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填金四字款。
  关于天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
  此熏炉既可用于陈设,又可在炉内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内空气的作用。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清,清宫旧藏。

高7.1厘米,口径8.7-11厘米。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清宫旧藏。

高2厘米,水丞口径1.4厘米。

  笔掭黄玛瑙质,卷边荷叶形,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瓜开圆口,内空可盛水。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青玉叶式笔掭,清,清宫旧藏。

高0.8厘米,长14.5厘米,宽9.5厘米。
  笔掭青玉质,有黑斑,叶形,并琢叶蒂及叶之卷尖。叶表面略凹,凹面很浅,表明此器当是用作笔掭。叶底面雕筋脉纹。玉料上的黑斑为经火后留下的痕迹。
  此笔掭之形制显然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青玉质润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

玛瑙花鸟纹小插屏,清道光,清宫旧藏。

长9.5厘米,宽8.3厘米,厚1厘米。
  插屏玛瑙质,长方片状。正面运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岩、梅花、凤鸟错落其间,呼之欲出,衬以浅棕色的背景。背面阴刻隶书道光帝御制“探梅诗”:
  何处寻芳信,前村消息来。
  一枝依绿竹,几点逗苍苔。
  影细因风瘦,心清待雪开。
  春敷千万树,庚岭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书”,并阴刻篆书“臣”、“琦善”两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为白玉、青玉和碧玉,玛瑙料较罕见。此插屏更利用玛瑙料上间杂的白色雕成图案,别开生面,清雅宜人。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清宫旧藏。

高3.5厘米,口径2.4-3.2厘米。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青玉卷书式墨床,清,清宫旧藏。

高1.6厘米,长7.2厘米,宽3.3厘米。
  墨床青玉质,有皮色,书卷式造型,两边足一外卷,一内收,其边沿折角亦一方一圆,皆便于湿墨倚靠。床面镂雕4蝠,中央饰勾莲花纹。配紫檀木座。
  此墨床之形制规整中有变化,简练而不乏情趣,纹饰寓意吉祥。宫中墨床多有青玉之作,置墨之时,玉、墨两相映衬,玉床愈显清爽莹润。

青玉异兽砚滴,清,清宫旧藏。

高9.3厘米,长16.5厘米。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青玉竹节小镇纸,清,清宫旧藏。

长6.9厘米,宽3.9厘米。
  镇纸青玉质,有玉皮。竹节造型,正面凸雕竹节和枝叶、蜻蜓,背面似竹节被纵向剖开状。
  此镇纸雕刻精致生动,由于是带皮雕做,竹节的造型更加逼真,以温润的青玉雕作竹节,愈显清新雅致。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清宫旧藏。

高4.7厘米,长9.3厘米,宽6.9厘米,口径1.35厘米。
  水丞碧玉质,局部有墨斑,圆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连,大桃内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欢愉酣畅。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艺中常有此种“太白醉酒”题材的作品。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清宫旧藏。

高18.1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7.4厘米。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清,清宫旧藏。

高4.5厘米,口径11.3-7.9厘米。
  杯白玉质,胎薄体轻,呈花叶形,口、壁舒张而器足收束细小。单耳雕成叶蔓,杯身刻叶筋,花叶之形态既生动逼真,又颇富装饰性,雕琢之纹饰于简练中见精致。
  此杯造型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为花叶状,于清丽素雅中又显出富贵之气,当是清代御用之饮酒器。

青玉瓜棱执壶,清,

高26.7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7厘米。
  壶青玉质,圆口,圆盖,长颈,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莲座式足。壶肩琢一周缠枝花纹,壶嘴处嵌一金圈装饰。此壶玉质莹润,工艺精细,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现于汉地,首见于清乾隆时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注重选材用料,讲究造型变化,成器胎薄体轻,装饰纹样繁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其对清宫玉作和民间玉肆的琢玉技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青玉回首鸭,清,

长15厘米,宽6厘米,高10.5厘米。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凤柄执壶,清,

通高22厘米,口径4.9-5.7厘米。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黄玉三羊尊,清,

高14.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8厘米。
  此器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圆形口外侈,颈部有环状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衬一圆托。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之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清宫旧藏。

笔插高10.4厘米,长15.8厘米,宽5厘米。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清,

高4.8厘米,口径分别为3.5-6.5厘米和 2.6-5.9厘米,底长19.4厘米。

  水丞青玉质,两水池前后相连,椭圆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纹,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侧,前后顾盼,相互呼应,妙趣横生,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笔之用。

白玉卧羊,清,

高5.8厘米,长10.2厘米。
  此羊白玉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润如凝脂。羊呈卧形,昂首望天,口紧闭,耳下垂,双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短阴线,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饰。
  清代玉羊与前代风格略有区别,着重于动态的表现,且比前代更加写实,造型准确,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此白玉羊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润泽,更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使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得以极好的展现。

玉羊首觽,清,

长5.5厘米。
  觽白玉质地,顶部粗,尾部尖细。顶端饰双角羊首,并透雕阴刻长长的胡须。器身细长似锥,其上琢刻绳纹。此器为清代仿战国玉觽的造型。

青玉三阳开泰,清,

高9.5厘米,长18.2厘米,宽10.5厘米。
  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口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玛瑙茶盏,清雍正,

口径10.6厘米,底径4.2厘米,高6.7厘米。
  天然玛瑙制成,乳白色的底色,飘着黄色及黑色的片状花斑,间有细密如缠丝的条带状纹路,散发出浑然天成的气息。盏身光素,敞口微外撇,圈足亦稍外撇。器底铊刻篆书“雍正年制”两行款。器形简约轻巧,抛光精亮。
  此器用于饮茶,为茶盏,原贮紫禁城乾清宫,可见皇帝对其的重视。所附木座呈几形,线条简洁,底板镂空,腿内勾处套有一活动的圆环,精巧细致。几座与玛瑙盏相配显示一种典雅之气。

碧玉镂雕云龙香筒,清,

高76.4厘米,径12.8×12.9厘米。
  香筒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铜质镀金亭阁式顶盖,中间为碧玉圆筒,上镂雕云纹和龙纹,下部为铜胎须弥式底座。香筒为一对,置于宝座前左右两侧。每当皇帝升座时,香筒内点燃檀香木,香烟从香筒的孔洞中冒出,造成香烟燎饶、香气宜人的神秘气氛,座下群臣闻到香气,借喻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清代档案及文献中多称此器为“垂恩香筒”。

青玉镂雕螭凤鸡心佩,清中期,

长8厘米,最宽6厘米。
  佩青玉质,有紫色沁。鸡心形,通体镂雕二螭、一凤。中心圆孔可用以穿系,以便佩挂。
  鸡心佩流行于汉代,此佩仿汉代鸡心佩式样,其上装饰的螭、凤纹样亦为战国至西汉时所流行,但清代鸡心佩中心的圆孔较汉代为小,孔四周的纹饰也比汉代复杂得多。

碧玉福寿云纹四足洗,清中期,

通座高10.5厘米,口径16.9厘米,足距4厘米。
  洗碧玉质,有黑斑。器圆形,口内敛,腹部线条圆润,下具四矮足。器腹近口处饰回纹一周,主题纹饰为云蝠纹和篆体团“寿”字。玉洗配紫檀如意云头木架。
  洗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青铜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体都比较大。宋代以后,瓷洗成为常见的生活用品。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件清代早中期烧造的瓷洗,品种各异。此洗显然仿瓷洗而制,这种玉洗已脱离了盥洗的作用而成为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青玉方鼎式炉,清中期,

通高13.5厘米,口径10.1×7.1厘米。
  炉为青玉质,材质良好。器呈长方形,两侧各有一朝天耳,四夔形足。炉身四面纹饰相同,口沿下饰夔纹,腹部以兽面纹为主要纹饰,并有八出戟
  此炉是陈设用品,仿古特征明显,其造型仿商代青铜方鼎,兽形扁足具有商晚期青铜器足的特点,兽面纹和夔纹也是当时流行的纹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玉器中,此器是仿古彝器的代表作。

白玉夔龙纹蟠螭觥,清中期,

高14.2厘米,口径9.6×5.2厘米。
  觥白玉质,有微瑕。敞口大腹,体形粗壮。器身以夔龙纹为主体纹饰,器口、主体纹饰的上下边缘各有回纹一周。流下饰一凤头,头下套活环,蟠螭形柄。器配紫檀木座。
  兕觥是商周青铜酒器的一种。清宫玉器中仿兕觥的造型者很多,体态不一。此器因螭形柄故名蟠螭觥,其造型线条流畅,纹饰规整,与青铜觥相比虽在器形和纹饰上多有差异,但古意尚存。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清中期,清宫旧藏。

高20.6厘米,长28厘米,底宽4.6厘米。
  山子青玉质,作重叠山峦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岭中挺立着棵棵巨松,间饰亭台楼阁,背面雕峭壁悬崖,亦点缀松树。景致布局周密,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正面浮于山腰的云纹上琢隶书御题《万松山房诗》:
  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
  因回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
  闻听倚巘涛翻鬣,极睡铺阡浪摆芒。
  讵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
  清代玉山较多,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松下鹿鹤、山水楼阁等等,且雕琢精致,画意盎然。陈设于文房中,读书小憩时可娱目赏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