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食疗:食医地位竟然是最高的

 鸿夏食疗 2020-04-11

有趣有料的食疗知识杂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鸿夏食疗

天我们不分享货,和大家聊一下食疗的历史,给大家分享一个食疗小故事~

传统理论认为,最早有关食疗的记载是在商朝,商汤时的宰相伊尹创立了汤液,之后食疗就有了陆续的发展。

而在西周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就设立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分科,其中地位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食医,专门管理帝王的饮食营养。

从西周到以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医疗处于一个渐进发展时期。周代建立了典章制度,《周礼》中对周代各个官职的划分非常详细,其中对于医疗活动,按照职责的不同,设立了不同岗位。

比如说周代最高的医疗行政长官廷叫做“医师”,他负责整个医药的行政管理和御药品的管理,“医师”设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另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其中医师中的上士和下士主要负责医政管理、监督和考核;府负责宫廷药物的保管和供应;史负责宫廷医药的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徒就是打杂的,他们有的需要护理病人,有的的干些杂务。

御医根据不同职责分成了四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二人,位居中士,在御医中地位最高,他们是负责周王及王后饮食的专职营养医生,主要任务是保证王室的健康。

注释:

所谓“疡”,字从疒从昜,昜亦声。“昜”意为“扩散”。“疒”与“昜”联合起来表示“脓肿的扩散”、“皮肤的溃烂”。所以“疡医”就是用手术刀割治溃烂皮肤、腐烂肌肉的医生。也就是现在说的外科医生。

食医是由“膳夫”来领导的。膳夫是周代饮食官吏的最高管理者者,位居上士,相当于中央保健局局长兼中南海管理局局长,王室的饮食由他们统一安排;疾医八人,位居中士,他们是负责王室疾病的内科医生;疡医八人,则是外科医生,地位次于疾医,属于下士,负责治疗一些皮肤外伤、骨折等疾病。兽医四人,顾名思义,就是治疗家畜疾病的医生。

从御医的分类上看,一方面反映出周代非常重视帝王的健康养生,通过食疗来达到养生目的是当时所推崇的方式,因此食医的地位要比疾医、疡医还要高

《周礼》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蓏。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总归其要,《周礼》不仅从典章制度上认定了“食医”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临床实践中恳定了“食”与“药”在治病中的共同作用,体现了“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同时在对于吃的美味饮食上,我们还从饮食物寒凉常度的四时比照、四季饮食物味道的纠偏调和、六膳与六食的不同搭配等论述中,使我们联想到《内经》关于“谨和五味”的告诫。从这些一脉相承的论述与联想中又使我们领悟到,这些都属于华夏农耕文明育孕出来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中和”。

       

 ---------我是分割线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