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家说:“讽刺就好像一堵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对抗。”然而,很多父母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习惯把挖苦讽刺的话挂在嘴上:“你笨得像头驴!”“从来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真是让你白吃了几年饭。” 也许父母说这样一句话便解了心头之“恨”,然而却没曾想:这样的语言就像炸弹一样,炸毁了孩子自信的城门,重创了孩子心灵的堡垒。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差,最终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 李然刚刚进入小学,尤其喜欢音乐课,非常喜欢唱歌,对于电视里的些歌曲,他都能哼唱上几句。 这天晚上,李然正在看动画片,跟着动画片里的音乐就唱了起来。这时,爸爸讽刺剌地说:“李然,唱的什么呀?我怎么越听越像鹅叫呀!” 李然一下子愣住了,一个人躲回了屋子,他想:“我喜欢唱歌,可爸爸为什么要说我像鹅呢?爸爸一定是不喜欢我了!难道我唱得真的很难听吗?”想着想着,他就哭了起来。 因为这件事,李然的话越来越少了,和爸爸的距离也逐渐疏远。有一次,李然一时兴起,帮妈妈洗碗做家务,这时爸爸又开口挖苦道:“真是新鲜呀,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家的少爷也能干活了?” 爸爸的话让李然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从那之后,他几乎不再做任何家务活了。 爸爸的话显然深深地伤害了李然的自尊心,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也许,爸爸的话只是一句玩笑,并不是对孩子的付出和热情不满意,反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他的预料,让他感到十分惊奇、内心十分高兴,但又不好意思将喜悦的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于是就说出了这样带讽刺意味的、言不由衷的话。 可是,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样无心的“讽刺”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讽刺就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剑,是孩子自信心的杀手。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能算错,你还能做什么啊!”“你笨得像驴一样!”父母以为用这样的话语可以激励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刺激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只能刺痛孩子脆弱敏感的心。 父母们不要以为“自尊”是在孩子成年后才会拥有的。其实,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的自尊就已逐渐形成。 一般来说,从两岁开始,孩子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活动,如“我是个男孩”、“我两岁了”等;到3岁时,他们便能够评价自己,并从中体验到自豪或羞愧,于是出现了自尊的萌芽,如“我长得很漂亮”、“我不是个调皮鬼”等;而到了十五六岁时,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已经完全成熟,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尊的追求也到了“顶峰”,更加无法接受父母时常对自己的嘲笑讽刺,哪怕这份讽刺是善意的、是无心的。 其实,父母之所以讽刺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犯了错,由此面萌发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但对孩子来说,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却不能接受父母的讽刺,因为,此时的他,心里也不好受,父母的挖苦更会让他痛苦不堪。批评是善意的,但讽刺却是恶意的。 某都市晚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 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因为外语没有考好,回到家后就闷闷不乐地坐在电视机前。母亲知道后,就骂了一句:“考得这么差,还有脸看电视!真是养了一个狼心狗肺的家伙!” 结果,这名女中学生失去了理智,冲出了家门,投河自尽了。 事后,这位女中学生的母亲后悔不已,悔恨自己说出的一句不经大脑的话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 实际上,当遇到这样的情形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我相信,只要你认真思考,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把题答对。” 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努力、就会进步。 有的父母会将讽刺的语言“习惯化”,不时就会蹦出几句。如果你恰恰有这样的习惯,就必须学会纠正。以下这几条是父母最常使用的,父母必须格外注意,莫让它们随口而出: “你太没出息了,你以后就是个废物!“你说说,你能做好什么?简直一无是处!” “猪都比你强,养着还能卖钱,我养你这么个废物干吗?“别人学习怎么那么好?你比别人少吃饭了还是脑袋少根筋呀? 如果你正是有这种习惯的父母,那么真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为人父母者要对孩子留点儿口德,至少不要对孩子说些刻薄讽刺的话。 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欲望,都希望父母说他聪明能干。所以,父母切忌用讽刺的语言羞辱孩子,要懂得控制情绪,别让一时的冲动害了自己、害了孩子。 孩子的心是脆弱的,孩子的心是柔软的,所以,父母不要总以过来人的身份以高高在上的心态,对孩子说出“你怎么笨得像头驴”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会轻易地刺破孩子脆弱的信心,给其留下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要记住:讽刺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孩子失去了自信,丢了自尊,那么到头来,最伤心的人就是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