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如烟|异乡人

 胡婷婷啊 2020-04-11

  

文 / 小小红军

一、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

付诚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家里有五兄弟,他们那里把家中最小的孩子都称作:老幺,而老幺又常常是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最多宠爱的孩子,当然,付诚也不例外。

那一年他刚刚16岁,在那个战乱饥荒的年代,当时的他已长成了一个青年劳动力了。

天有不测风云,你永远不会相信有些正站在你面前的人竟是你们最后一次相见。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付诚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父母亲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异乡,在往后的岁月中,无论他怎么努力,却始终回不到自己魂牵梦绕、心心念念的故乡。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出台了一部新法,叫做《中华民国兵役法》,开始实行“征兵制”,也就是当兵从此之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义务的和免费的了。于是,很多人就开始逃避兵役。

这样一来,国民党就开始采取强制征收的手段来征兵。所谓强征,就是“抓壮丁”,是强行逼迫青壮年义务服兵役,从1937年开始,抓壮丁的现象就普遍存在于西南地区。

二、

付诚一家就是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某个小村庄上,祖辈在这里生活,靠着先人的积攒,家里也有些田地,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然而,一场变故却打破了这个家族的宁静,事发的那天傍晚,天刚刚黑,正是饭点,全家人正热热闹闹的在一起吃饭,突然大家听到外面吵闹声不断,还有枪声。

付诚的一个哥哥出去看了情况,不一会儿急色匆匆地走进来对大家说:“国民党要来抓壮丁了!”听到这个消息,在吃饭的一大家子忽然乱了套。

按照当时的情况,付诚家是怎么也逃不掉的,他家里有五兄弟,怎么也要交出两个青壮年。

在慌忙中,家里的长辈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让最年幼的付诚逃兵走。

父母和哥哥们手忙脚乱地帮付诚简单地收拾了一些东西,付诚拿上后便匆忙地从厨房的小窗翻出去了,他永远也想不到,他这一走,竟是永远...

从此他的亲人、他的家乡就只在他的梦里出现过...

三、

16岁的付诚背着简单的行囊在黑夜中一路跑着,他不知道他要去哪里,但是他知道他只是出来多一阵子,等风声过了,他就可以回家了。

当时国民党抓壮丁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在大街小巷搜人,甚至在马路上看到14.15岁的少年也要掳走。

付诚白天不敢露面,只能在山野田间躲藏,晚上才能继续逃跑,他也不能在大路上跑,只能往山上跑,就这样他摸着黑跑了一个多月的山路。

有一天他跑到了一个叫南乡村的村子,这个地方没有国民党来抓壮丁,付诚逃跑时带的东西也已经吃完了,家里那边都在抓壮丁一时回不去,他只能暂时在这个地方停留下来。

在南乡村付诚没有一个亲人,他向周围的人提起他老家的名字,但是没有一个人到过这个地方或者是听过这个地方,就这样他从一个被父母兄长宠爱的“幺儿”变成了一个“流浪汉”。

四、

为了填饱肚子,他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子有一个姓黄的地主家在招长工,他就去了,那家人只管他吃,没有工钱,但是这对于当时的付诚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他也很感激。

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外地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受到本地人的白眼与歧视。付诚知道黄家人愿意收留他这个外地人实在难得,于是他就拼命的干活,十分勤快,他的东家也对这个勤快能干的小伙子赞不绝口。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6年,在这几年里付诚也曾无数次想要回家去,可是他真的不知道回家的路往哪里走。他之前摸黑拼命跑了一个月的山路,早就不知道回去的路该怎么走了。

在那个交通、通讯极为落后的年代,他知道只靠他自己是回不了家的。于是他就写信,写了很多的信,他想联系自己的家人,让他们来接自己回去,可是寄出去的信一封一封的退回来了。

为什么寄出去的信都没人查收?原因有几个方面,但最大原因是付诚没文化。

付诚只认识两个字,就是他的名字,他写信回家是托人帮写的,他只知道他们村子叫:三重艳。

再加上地方口音的差别,写信人根据付诚提供的收信人的名字,写的时候可能也会出现偏差,这样信息不详细的信件是永远寄不出去的。

当时是在建国前,国内很乱,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塌糊涂,诉求无门的付诚知道他可能暂时不能回家了。

五、

彼时付诚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他的东家看这个年轻人很勤快,于是就帮他张罗介绍对象。

很快他就和东家介绍的邻村一个姑娘好了,他们结婚了,并且他辞去了长工的活,到媳妇所在的村子生活,就这样,付诚在异乡安了自己的小家。

付诚的媳妇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在三邻五村中是出了名的。付诚娶了她之后,的确得到她的很多照顾和帮助。

他们之后就有了孩子,那个年代孩子不好养活,他们唯一的小儿子是属狗的,于是他们就取小名叫做:付狗,老人常说用小猫小狗做小名容易养活。

建国后,付诚一家也分到了土地。他们像其他人家一样在这个村子过着平静的日子,每天就是劳动,赚工分,然后填饱肚子。

六、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付狗也渐渐长大了。付诚的口音也变了,他能熟练的说出一口本地的方言。

渐渐地他不再对任何人说起他的家乡话,因为别人也很难听懂,很多老人甚至差点忘记了付诚是一个外地人,年轻的人也不知道他是外地人。

只有付诚知道这里不是他的家乡,这里没有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没有他的父母、没有他的兄弟姐妹、没有他从小到大的朋友。

在这个地方除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一无所有... 由于人丁稀少,势单力薄,付诚一家没少受到隔壁邻居的欺负。

农村就是这样,你家没有男丁,看不起你;你家有男丁人少,还是看不起你。其实都一样,归根到底,都是欺软怕硬的主。

到了1966年,这一年付诚被本地的人扣上了“四类分子”的帽子,这样一来,他更是哪里也去不了了,更别说回家了。

七、

一眨眼,10几年又过去了,付诚也当上爷爷了,他常常跟他的孙子孙女们说起他的家乡,说起他远在他方的父母亲人。

他说他家乡的村子叫“三重艳”,村口有一条很美的小河,夏天的时候好多小孩在那里玩水,他们的妈妈在那里洗衣服~

每每说起这些,付诚总是快活得像一个小孩子,眼神也充满无限温暖... 就像我们在忧郁的日子里,突然想起了郊游的春天。

随着年纪越来越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付诚归乡的心也越来越急切,但是此时年逾古稀的他哪儿也去不了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付诚其实早就认命了,他知道他回不去了,因为他离他的老家和童年已经非常遥远了...

他所有的情绪和思念只有不断地对下一代念叨,也许这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吧。故乡的一山一水、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伴随着那个16岁的少年永远地印刻在付诚心灵的最深处...

1985年,付诚走了,被自己的子孙葬在了异乡,有生之年终究回不去了。

但是我坚信他一定会魂归故里,与自己的亲人相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