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正仓院中,发现唐朝使用过的屏风,上面写着唐太宗的座右铭

 历史解密坊 2020-04-12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辉煌的王朝,而创造大唐盛世时代的第一位君主,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圣主,李世民曾在一扇屏风之上写下了三段“座右铭”,用于警示自己及后代君王。此时问题来了,李世民的座右铭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又会存在于哪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日本正仓院,全名为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是用于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也是奈良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仓院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左右,位于奈良县东大寺大佛殿西北侧,关于正仓院的建立,还存在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当时的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力图发展国内经济,虽历经众多天灾人祸的动荡,但是由于其处理得体,最终稳住了政局形势。他笃信佛教,积极营建佛家寺庙,并对大唐先进文化表现出了倾慕之情,故此在其驾崩之后,光明皇太后将其遗物,分批捐献给东大寺,而这些呈献之物,都被收藏于东大寺的仓库之内,后经多次演变,最终成为了正仓院的重要宝贝。

正仓院中陈列的文物共有9000件之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唐朝,还有一部分属于古波斯、古罗马、古埃及等等。作为一处世界稀有的珍宝库,正仓院内收藏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乐器、玩具、兵器等,被后世人称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圣武天皇所统治的年代,正好与我国唐朝肃宗时期重叠,公元756年,遣唐使出使大唐,并带去了一大批日本本土所产之物,意在互通有无,以求得大唐皇帝赏赐。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为大唐帝国的第七代君主。唐肃宗在位时期,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浩劫,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皆处于疲靡阶段,而日本遣唐使的到来,令其感到精神一振,为了彰显大唐的国力,唐肃宗便赐予其大批宝物,而在此之中,便有其祖上唐太宗命人特制的书法屏风——《屏风帖》。

《屏风帖》原是精美的皇家屏风,后因其上文句过于精辟,因此才被后世书法家将其临摹为帖,取名为《屏风帖》,随着《屏风帖》知名度的水涨船高,原屏风也被以此为命名。《屏风帖》之上的内容,为唐太宗李世民自勉联,全部是由当年的名臣所撰写,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手笔均在其上。

唐朝的屏风在正仓院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被当地巧手的匠人,加上了鸟毛的配饰,就成了今天的鸟毛篆书屏风。

说到这里,诸位读者肯定会好奇《屏风帖》上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谈谈:

第一句,主无独治,臣有赞明,箴规苟纳,咎悔不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作为一代人王地主,要时刻避免专制搞“一言堂”,而是需要群策群力,广泛接受臣下的意见,如此才能得到群臣的赞颂,并视自己为明君。如果来自下面的箴谏都一一拒绝,则必然会导致自己出现过失甚至悔恨终生。

第二句,谄词之语多悦会情,正直之言倒心逆耳

此句意思是说,来自于谄媚之臣的话语,大多听起来使人心情愉悦,可是正直臣工的劝谏之言却往往令人心烦意躁。

第三句,父母不爱不孝之子,明君不纳不益之臣

意思是说,父母都不喜欢不孝子孙,圣明的君主不收纳对自己没有益处的臣下。

从三段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李世民对于自己的皇帝言行十分看重,其本人已经意识到了“君臣一心,从谏如流”的重要性,而将此三句话印于屏风之上,正是为了警醒后世君主,在为天下之主时,务必要集思广益,明白“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如此才能令王朝更加兴盛富强。

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唐代在经历了繁荣鼎盛之后,迅速滑向倾颓的深渊。安史之乱的余波,令当年强大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而唐肃宗将祖宗留下来的警世屏风轻易拱手送人,其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来看,唐朝的后代皇帝们并没有对《屏风帖》加以足够重视,如果他们能够时刻记住祖先的“座右铭”,想必历史肯定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