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中医10:窥见精确而完美的生命医学(上)

 圆运动中医 2020-04-12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关乎我们身体健康的学问,是很难用一篇或几篇文章说清楚。之所以用窥见这个词,是因为还有很多系统性的知识需要学习与研究,目前只是领悟到一点点真谛的迹象,但又明明看到了中医的伟大,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门生命医学,是精确而完美的,只是还需要更系统而明确的、用现代语言表达的总结与梳理。

中西医的争论是持久而针锋相对的,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当今的普通百姓之间,都难免会各有持所见。当我们了解深刻以后,会发现,西医与中医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与思维方向、方式,是不能等同地比较的,如果用同一种语境进行比较,其实就是鸡同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是,当我们用研究人们疾病的本质、治疗方式及效果来作为判断标准时,就会发现两种医学的优劣,就会发现中医真的对疾病有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有完美的治疗原则与方式,再进一步说,在两千年或甚至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对人身体、生命及疾病有准确的研究与领悟,并且用阴阳五行看似很玄、实则非常准确的病理学说进行了诠释,只是我们没领悟到而已,只是我们太迷信所谓的现代医学而已。

疾病的本质与治疗方式

到底疾病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仪器与解剖、分解的思维逻辑,建立了对所有疾病现象、结果、病症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或直观形象、或系统细致、或分门别类地命名,因而让人们轻而易举地信服,成为现代医学的信徒,医院也成为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治疗的教堂。但现代医学只是知道了现象与结果,或是过度地将人体视为物体进行一再深入地分类与分解,但没有找到大部分疾病的本质与真正根源,包括从最简单的感冒到被称为绝症的癌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作一个整体的客观现实、忽视了人本身的感受,而过份地强调数据与指标。

假如我们将近一百年来或近五十年来的治疗与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就会可怕地发现,当今医学家或科学家对病人为什么越治越多、医院为什么越盖越多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真正原因就在于治疗本身,对于疾病本质没有把握,这也解释了现代医学那么发达,为什么仍有太多所谓的不可治愈、需终生服药的疾病。当然,这或许是真的认识所限,或许是因为医药利益机制导致(我们也把医院盈利作为考核指标、生意及GDP因素),因为我们通常的感冒,到医院治疗,要进行各种检测,可能要花上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费用,还需要在七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治好,而假如用传统的中药治疗,可能只需要不到10元的一个方子两三天就可以治好(快的话,一剂药就可治好)。

中医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与效果验证,但中医对于疾病与治疗本质的研究却没有让人们容易接受的解释与分析,阴阳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医学语言使中医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玄学的外衣,因而也就在现代医学的挤压下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中医也因为有各种研究、学说、门派,没有形成绝对统一的理论与治疗方式,疗效也各有千秋,因而也受到现代医学的批判与指责。

中医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的研究与门派,按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真正触到疾病的本质的并不多,有少数老中医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行医总结研究,提出对疾病本质的研究,是有益于对中医的认识的。郭生白老中医在七十多岁提出生命本能论的观点,浙江的潘德孚老中医提供生命是由躯体+本能+意识构成的理论,并认为西医治疗的只是躯体,倪海厦则推崇张仲景的经方,并用全新的视角对生命、身体与疾病的治疗进行了解释,这些老中医是真正研究到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了解及其治疗原则。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总结的课题,我们可以窥见的是,中医是一门生命医学,疾病是人身体对外来因素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因本能反应失败导致的变态发展,中医研究与治疗的不是疾病这个现象,而是人生命的反应,因此,中医治疗时,并不需要依赖现代医学的检测数据及对疾病的命名,中医需要问诊,了解病人直观的感受,可以反映人生命反应的直观感受,倪海厦总结了约十条问诊标准,从中去发现生命本能反应的真正根源所在,从而也就能找到疾病的根源,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式,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真正用中医的生命医学理论进行治疗时,发现有太多疾病并不会从疾病的现象所在位置进行治疗,也会发现有时一个简单的方子可以解决多年的疾病,例如,有人眼睛干涩,现代医学只会在眼科治疗,中医却可能在肠胃上或肝上治疗,有人头痛十几年,可能用两剂麻黄汤就可以治好,有人看遍各种医院的皮肤病,也能用两剂麻黄汤可以治好。

了解了疾病的本质,也就能了解中医药的治疗原则。疾病是人身体的本能反应或是变态发展,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帮助人身体完成本能反应或是顺应生命需要调整变态发展,中医药用汗吐下进行治疗,彭子益在圆运动理论中,将《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分为三类,一种是下、降(含收敛)药,一种是吐、升(含外发)药,一种和解药,这三类药帮助人身体完成反应需要。疾病也是一种变态发展,在治疗过程中,要调整成生命平衡,就要让人身体寒热平衡,也就是阴阳平衡,因此中药还分寒热、酸苦甘辛咸及其他药性,治疗原则在于利用自然的中药药性对身体偏差进行组合式纠偏,总体离不开沉浮升降的原则,如体寒就加热,水少了加水,水多了排水(中医概念的水在身体里细分气、水、饮、湿、痰等多种形态),这种组合式纠偏是有逻辑地排兵布阵式的,不是简单堆砌(这是现在中西结合医院通常采用的开方方式)。

中医的理论应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发展,而不是基于现代医学思维与研究方式进行数据化、分子式地针对疾病现象进行研究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