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源于西方,大约在元代从西亚的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工艺上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又被称为珐琅器。历史上景泰蓝的发展离不开皇室的宠爱,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皇帝都曾在宫内皆设“造办处”专门生产景泰蓝装专供皇室享用。 明代设“御用监”,清代设“造办处”,从宣德、景泰一直到清代康、雍、乾、嘉庆时期。乾隆皇帝曾赞美珐琅器:“辉煌胜金、温润胜玉、光泽胜珠、细腻胜瓷”。 景泰蓝凭借其金碧辉煌的外表,富贵华丽的艺术效果,迅速融入传统文化,称为中国工艺史上璀璨的明珠。 明珠永恒,昙花易现。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景泰宣德之子。据说景泰皇帝十分偏爱景泰蓝,喜爱掐丝珐琅工艺。不仅参与设计及颜色选择,还生产作坊安置在紫禁城中,便于随时制作。 有了皇帝的大力推广及支持,景泰蓝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于景泰年间达到顶峰。 最显著的是景泰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绿的天蓝,深蓝、浅蓝及宝石蓝等,多种色釉,多层次的蓝色被用作底色,烧制成为清新素雅,高贵华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基本色调以蓝色为主,故而称为景泰蓝。 如今景泰蓝并不只是一种颜色的代称,更是称为一种工艺的标志。 清末民国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景泰蓝? 景泰蓝是时代的缩影,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动荡。 乾隆以后,景泰蓝文化急剧衰退推。受到国情影响,内忧外患之余,并没有多余的钱财用在发展景泰蓝。国家的经济衰退,奢侈品体现最为明显。 景泰蓝制作原材料为铜,用于制作铜胎,抛开工艺,制作成本太高,成为首要难题。而景泰蓝也从尊贵无比落下“神坛”。 民国初期,景泰蓝逐渐走向民间。一线城市广州、北京、扬州等地出现小作坊用于生产景泰蓝。其中不乏早期就位出名的老商号,有老天利、德兴成绩宝华生等。 清末民国的景泰蓝的特征非常明显,从胎就可以看出。通常胎质一般都非常薄,上手一掂便可知,很轻。 而老的景泰蓝因为时代原因,铜料不足,匠师只能用工艺纹饰来弥补。所以老的景泰蓝很重,但是掐丝技术非常好,精湛细腻。 即便如此,景泰蓝依旧是市场的抢手货。 当时景泰蓝的目标群体主要是西方人,他们对景泰蓝的认可度极高,大量搜集中国文物,这也是中国文物至今流传国外的原因之一。 西方人对于景泰蓝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宫廷文化,紫禁城中但凡有显赫的大殿中,摆件全部都是大件景泰蓝,有成对的鼎式大香炉、大仙鹤及太平有象等。 景泰蓝作为宫廷文化及贵族文化的经典器物,在清宫廷中有严格的规定,为皇帝御用器物。 据说,乾隆四十四岁的除夕日,宫中国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皇帝的御用桌子上摆设的几乎都是景泰蓝餐具,而下面陪设的宴都是使用瓷器或银质餐具。 由此可见,景泰蓝的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 西方人崇尚景泰蓝文化,古玩店为投其所好,几乎家家都会摆上一两件景泰蓝。换而言之,如果买家在店里没有看到景泰蓝,便会转身离去。 从底款判断景泰蓝的朝代 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制品岁从元代引入,但当时所制造景泰蓝器物,落款确是明代的宣德年。宣德的款识有一下几种辨别方式: 1、阴刻双线“宣德年制”楷书竖写款 2、阴刻双线“宣德年制”楷书横写款 3、阴刻双线“大明宣德年制”楷书竖款 4.方框掐丝填红釉“宣德年造”篆书款 在此之后落款为“景泰年制”款的掐丝珐琅器具,故宫大概有100多件,款式也是多种多样。 景泰的款识计有三种: 1. 凸起镀金双龙环抱镌阳文“大明景泰年制”楷书款 2.方框镌剔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 3.阴刻“大明景泰年制”楷书横款 乾隆朝的款识有: 1. 双方框阴刻“乾隆年制”楷书双行款 2. 长方框剔地錾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3. 双方框阴刻“乾隆年制”仿宋体字款 4. 双方框阴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5. 阴文“乾隆年制”楷书竖款 6. 錾阴文“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横行款 7. 方框填墨绿釉镌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8. 双龙抱款长方框剔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 鉴别景泰蓝的方式 查看款式:清代的珐琅器款式多种多样,制作方式有镂空、刻、填等,款式书体包含楷体、小篆、仿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楷书。市面上很多仿制清代的景泰蓝作品字体都非纯正楷体,而且字体的笔画及做工参差不齐,字体不清晰等,一看就是景泰蓝的仿制品。 查看胎骨:清代的珐琅器胎体厚实,到了清末之后逐渐减薄,但是铜质纯正。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器,镀金厚重,镀金技术也远胜于明代,至今展出的作品依旧光彩照人。 可细看景泰蓝藏品的口沿和底足透漏出的镀金,鎏金技术远远倒退与乾隆时代。除此以外,还可以从景泰蓝的纹饰、掐丝、色釉等方面观察景泰蓝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