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突然和我说她觉得自己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好久没有认识新朋友了,活着很难受! 步入大三,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做事都缺失了主动性。 老师布置下来的小组作业,宁愿自认倒霉也不想找其他人。 朋友说:“和他们不熟,不想主动找。” 她还是对学习充满激情,只是对于自己以外的事物,再也不愿意抛出橄榄枝。主动与不熟的人沟通,仿佛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 大三学姐的生活准则: 只要一个人可以,就不主动找别人。 如果一个人不可以,那就趁早放弃。 常用表情包:我自闭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被共同好友问到我和DY是怎么认识的。 虽说是同一个学校,但不是同一个专业,也没参加同一个社团,别说加好友,连一个共同的群聊都没有,领域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是怎么产生交集的呢? 第一次见到DY是在公交车上,当时我们并不认识,只是一前一后的乘客。我本是戴着口罩刷卡往里走,却听到一声“余额不足”。我慌忙摘下口罩对司机说不好意思,对身后的队伍说对不起,正准备尴尬地穿越厚厚的人流下车。 这时候,前面传来了一句“同学不用下车了,我帮你刷吧”,伴着这话还有公交卡“滴”的一声。 ![]() 事情本来应该到此为止,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好心人。 毕竟我对陌生人一向悲观,“反正这辈子就见这一次啦,不必有太多交集”。 但坐下来,DY开始向我搭讪,“同学你叫什么呀”“你也是大一新生吗”“你是哪个院的”“你是要出去玩吗”,我虽然不想回答,但想到她刚才救我于水火之中,也还是礼貌地回应着她。 她倒也不觉得尴尬,不停地找话题。虽然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却也很快热络起来。 接下来的发展顺其自然,因为同样的兴趣一起加了网球俱乐部,一起晨读打卡,一起健身……交集越来越多,感情也持续升温,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七百多天的火花啦。 我把认识过程告诉共同好友,她们也总是很惊讶。 惊讶什么呢? 通过搭讪认识的怎么了? 现代人的词典里,搭讪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男士用来骗女性的骗女性的一种手段,毕竟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 为了避免发生电视剧变成现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陌生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甚至告诉自己“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 想要完美把握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很难。因为这不知不觉当中,陌生人的范围在不断地被扩大。 一开始只是见一面的陌生人,再后来是不怎么熟悉的同班同学,那以后呢?不怎么了解我们生活的父母,会不会有一天也被我们归为陌生人呢? 其实后来每一次回想,我都会惊讶于DY当时的主动。对陌生人一直报有善意和好奇心。我想后来我能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除了共同的爱好,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此。 有共同爱好的人很多,可是不设防的真心太珍贵了。 我曾经问DY,为什么那么喜欢搭讪啊,不怕被陌生人骗吗。 她说:“陌生人骗你,熟悉的人就不会骗你了吗?时刻警惕陌生人不如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 可是不主动,谁知道会错过什么呢?如果我那天没找你搭讪,那我们肯定不会彼此是最好的朋友。往后就算有缘遇见,也不过是列表里的普通好友。 有时候听着主动搭讪很廉价,可谁不是在用真心去尝试呢。 说到底,不敢搭讪都是因为怂。 因为害怕被冷眼相待才不敢尝试,害怕被评论就开朋友圈三天可见,害怕被嘲笑连布置任务都畏手畏脚,还要把锅推给陌生人。” 仔细想想,我们确实防御过度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嘴上说着要想交新朋友,却又在不断地封闭自己。 以前用餐巾纸要电话号码都是常态,现在走上前去要微信号都能被称为奇观。勇气成了一种缺失的力量。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主动搭讪了,那我们又是如何遇见的朋友呢? 谁的朋友最初不是陌生人呢? 有机会从零开始了解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最后。 写到这里,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开头的那位朋友,她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我。 只是后来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一个凌晨提交的文件截图,还有五个人喝奶茶的一张照片,配的文字是“以前一个人蛮干真蠢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