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说》的讲台上,一个女孩对台下的妈妈说了这么一番话: 小时候我其实挺没有安全感的,因为我很调皮,总是和同学闹矛盾,妈妈一来就先骂我一顿,其实有时候我也挺委屈的,明明是他们先欺负我的呀。 直到那一天,当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已经拿着手机站在了天台上,我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但是她没有接到,于是我发了一条短信,我说:妈妈,我爱你。 然后我闭上眼,准备跳下去。 我说:妈,我好像生病了,我想从天台上跳下去。 第二天,我被带去了医院,我被确诊为抑郁症。如果真的像医生所说,抑郁就是短暂的感冒,一会就能好,那该有多好,但不是的。 升高二那一年,我抑郁症复发,我变得烦闷、暴躁,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那段时间家里像垮掉了一样,没有生气。 后来无数的痛苦压着我,我又开始向妈妈发泄,我吼她,骂她,但她一次次的包容我。 我不知道你要说这些,所以脑子有点乱,有点措手不及。 就像一不小心你就长大了,有的时候我右耳还在回味你小时候叽叽喳喳的样子,像小麻雀一样什么话都说,带给我很多生活上的惊喜,然后去年你就轰隆隆的给我带来了惊吓,我不直到发生了什么。 其实你是一个非常乐观、懂事的孩子,有的时候懂事的让人心疼,但是我不需要你那么懂事,也不需要你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其实很简单,我就希望你快乐,简单、快乐的成长就好了。 你是家里唯一的宝贝,我们大家都爱你。 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抑郁症、有轻生的想法,其实跟母亲对她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就像她说的,小时候跟同学打架,不管是谁先动的手,妈妈总会先责备自己,久而久之,自己的委屈释放不出来,有了心事也不愿意跟妈妈说了。 因为她知道,即便说了妈妈也不会站在她这边,不会理解自己,她在妈妈这里得不到理解和安全感。 母亲是故意这么多的吗?也不是,如前面妈妈说的那样:其实我就希望你能不那么懂事,就希望你能简单、快乐的成长,不需要你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所有父母对孩子的心愿都是这样的,可有些时候要么是他们给的方式不太对,要么就是给的太多,产生了反面的后果,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父母的爱,绝不是打着“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的一切。 这个节目中有一位母亲为了“关心”女儿,采取的做法能让人惊掉下巴,女儿的一切行为在这位妈妈眼里都是早恋。 老师拖堂晚放学了一会,妈妈认为她早恋了,一进门就夺命三连问: 你这么晚回家,是不是早恋了? 如果没早恋,为什么会这么晚回家? 有同学来家里玩,妈妈会把同学拉进卧室偷偷问:我女儿是不是早恋了? 她认为手机是最后她的私人空间了,偷偷的改过几次密码,于是妈妈就认为:改密码等于有秘密,有秘密就等于早恋了。 更夸张的是,妈妈为了偷看女儿的手机,半夜居然跑到女儿房间趁她睡着的时候用她的指纹解锁密码! 对于这些做法女儿真的是哭笑不得,于是她大声的问妈妈:我没有早恋,你为什么就不相信我呢? 妈妈在台下也觉得有些尴尬,一时间说不出什么来了。这时旁边的主持人说出了真相: 其实想知道她是否早恋是次要的,这是控制欲,想要知道她的隐私才是主要的。 最后妈妈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妈妈就是想要知道你的全部吧,因为从小你就是在妈妈的注视下长大的,我就想知道你的全部。 所以,真的是害怕你早恋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想知道你的一切动向和想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怕这种“我是在关心你”的控制欲,他们什么都要管,美其名曰关心你,为你好,可是这种事无巨细的关心,看似面面俱到,让你省了很多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其实挺累的,就像禁锢一般。 当孩子反抗时会被扣上不知好歹的帽子,甚至有的父母可能还会说:“翅膀硬了,会飞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会害你吗!”、“我图什么?还不是为你好?”。 这些父母口中所谓的爱,就这样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枷锁,想挣脱出来但怕父母伤心,不挣脱伤害的是自己。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所以,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必须要收一收自己的控制欲了,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了,多给孩子一点自主空间,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对孩子最初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简单、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样才不会脱离爱的本质。 儿童身体、心理健康成长一直是全民关注的话题, 为了解当前我国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现状, 腾讯育儿联合企鹅童话共同发起主题为《儿童综合素养发展》社会调研, 将从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体能、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调研, 您家孩子的综合素质成长如何呢? 赶紧通过问卷告诉我们吧~ 扫码即可填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