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成横断山的系列山脉大河中,西南端的大相岭和大渡河恐怕是天府之国迈向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第一道屏障。这里构造复杂,地形落差悬殊,山体高大破碎,江河深邃逼仄。在历史上,石达开的义军和中央红军都曾经陈兵大渡河畔,面对滔滔江水,不得不面临“渡则活,不渡则亡”的艰难选择。从大峡谷溯流而上,行80 千米,有一座翼王亭屹立于石棉县城北大渡河铁索桥畔的石儿山上,它是为了纪念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建。安顺场那副著名的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将石达开永远地定格为失败者。他的失败衬托出几十年后红军的英明。而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步步紧逼,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人也不得不在绝壁天悬、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凿开一条血路——乐西公路。20 世纪50 年代初,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又不得不选择苏联专家认为根本行不通的西线,去穿越大渡河大峡谷这道“地狱之门”。而再沿大渡河继续溯流而上90 千米,还有另外一座悬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这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泸定桥。1935 年5 月29 日,中央红军溯流而上来到泸定桥畔,面对敌人和滔滔江水,又一次面临“渡则活,不渡则亡”的绝境。最终红军以22勇士飞夺泸定桥,救红军于一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0年后,当我们重温这首著名诗歌的时候,仍能感觉到毛泽东在写这首诗时的万丈豪情。 但当我们认真解读这首诗时,发现诗人在写其他地方时都是用“闲”“细浪”“泥丸”“暖”“喜”这样的字眼来表达红军对长征艰辛的不屑,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唯独提到大渡河时用了一个“寒”字,这个“寒”字足以证明诗人对这条大河的敬畏之情。 源于青藏高原腹地冰雪融水的大渡河汇聚了千川百河,一路蜿蜒如蛇般曲曲折折行进在3000 米以上的山原面,并在地形开阔地带形成千回百转的河曲。当地形由山原向山地转换之后,大渡河一改柔情风格,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切割出深幽的峡谷。2001 年,该峡谷开始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研究成果迅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01 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大渡河大峡谷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 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开展的“选美中国”活动中,大渡河大峡谷成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大渡河大峡谷,西起汉源县乌斯河,东至乐山市金口河,其连续完整的峡谷长度和险峻壮丽程度世所罕见(辜顺刚 摄)金口大峡谷(大渡河大峡谷),西起汉源县乌斯河,东至乐山市金口河,长26 千米,谷底宽一般70 至200 米,局部小于50 米,谷肩最大宽度约8 千米。峡谷出口处河谷最低海拔约580 米,峡谷北岸的大瓦山海拔3236 米,使峡谷最大谷深达到2600 余米,其连续完整的峡谷长度和险峻壮丽程度世所罕见。由于地处横断山东缘地壳强烈上升地段,又是我国一、二级地形阶梯阶坎上高差极大的部位,加上构成峡谷的基岩主要为坚硬的、层理呈水平状的白云质灰岩,使得金口大峡谷(大渡河峡谷)成为我国大型河流上最为典型的嶂谷和隘谷,其特点是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几乎全为河槽占据,河滩不发育。而两侧的众多支沟,更是呈现深不见底、窄如刀缝、绝壁深涧一线天的奇观。单之蔷先生在《中国国家地理》2015 年第6 期的《探访中国的桌状山》一文中写道:蜿蜒起伏是人们对山的惯有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态的山不为多见,它们四壁陡峭、顶面平展如桌,被形象地称为桌状山。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群山中,瓦屋山、大瓦山是我国桌状山的典型代表。两座山直线距离不足40 千米,形态颇为相似: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如果说高峰低谷相间错落体现了山的曲线之美,那么桌状山奉献的则是山的直线之美,它所勾勒出的刀削般平直的天际线,就是这种美的最好诠释。大峡谷的北岸,就是海拔3222米的大瓦山。在地质结构,大瓦山与峨眉山、瓦屋山有曲异同工之妙,均为典型的断块山,且形态如桌。但大瓦山与峨眉山、瓦屋山相比显得更加巍峨雄阔。 通往大瓦山的路十分艰苦,由于绝壁环立,许多地段仅容一人小心通过。 尽管路途艰险,但沿途风光却十分迷人,纷纷扬扬的瀑布,花开各色的高山杜鹃,以及清新湿润的空气,都会让人将疲劳和危险抛诸脑后。若登上山顶,凭高望远,峨眉山、贡嘎山、瓦屋山尽收眼底,更有朝晖落霞,云涛雾海……大瓦山脚下是五池村,因区内的五个高山湖泊而得名。这里是大渡河大峡谷最为柔美的段落。从峡谷溯流而来,一路皆为悬立的绝壁以及奔涌翻滚的江水,难免让人精神紧张,透不过气来。五大天池的出现,让人豁然开朗,心胸舒缓。站在洼地东侧的高地远望,整个五大天池,丘陵起伏有序,土地平阔整洁,田园中各种作物形成不同的色块,与房舍、池塘相映成趣。最美的还是湖泊,大龙池、小龙池、鱼池就像翠玉般镶嵌在花草繁茂的草甸、绿意盎然的田园,池中水色清秀。而远处,大瓦山耸立在湖畔,在蓝天中勾勒出的天际轮廓线又平又直,棱角毕显,它就像城堡一样壮观美丽而气质高贵。本文经“四川画报”微信订阅号授权转载,原文名为“大河·奇峡”,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