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川犹有待,斯人去不返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12

他的愿望

“城市文化的守望者”彭水明逝世

▲彭水明经常在《株洲晚报》上寻找文化“线索”(资料图) 记者 戴凛 摄

在彭水明的身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环——“中国好人”“湖南优秀志愿者”“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提名奖)”“株洲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等。但在彭水明看来,“城市文化的守望者”是对他最精准的描述。

自2004年开始,彭水明带领一群湖湘文化志愿者,挖掘并保护株洲的历史文化,发现了距今百余年的刘氏祖屋、十余米长的百年拱桥、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等;通过搜集整理,编撰出了《株洲新区特色地名考录》;帮助革命烈士罗哲的后人贵阳寻亲;呼吁保护先贤言子祠,保留和恢复杜甫草堂、庆霞寺原址原貌;带领团队参与《株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对联集成之湖南株洲卷》等多部本土文史专著的采编……带着对文化的敬意,彭水明和他的团队脚步遍及城区各地。

2020年4月10日,62岁的彭水明因病逝世。他“走”得太匆忙,但他十余年的坚持与守护,已为株洲留下了太多珍贵的文化记忆。

他的观点

“株洲是有文化积淀的”

彭水明是《株洲晚报》的忠实读者,从2000年《株洲晚报》创刊以来,就一直悉心珍藏着每一份报纸。

2004年11月11日,《株洲晚报》刊发了《千年古樟树,现状令人忧》的报道,介绍了天元区马家河古桑洲上,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树无人照顾,危在旦夕。彭水明被这篇报道吸引了,之后也来到了古桑洲。

其实,彭水明的老家就在马家河,儿时曾和母亲多次登上古桑洲。他说,在老家有古寺、古墓、古桑、古樟,株洲是有文化积淀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也走上了湖湘文化挖掘保护的征程。

在文化保护的路上,彭水明的身边渐渐聚集了几十个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中,有年逾九旬的老人,也有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从2006年开始,彭水明带着这群人以“湖湘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确立了“抢救过去、留住现在、展望未来”的活动宗旨。同时,彭水明借助《株洲晚报》发声,让保护本土文化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2007年4月30日,彭水明针对罗哲烈士陵墓被人毁坏的事件,与多名志愿者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披露此事,引起强烈反响。毁墓行为被制止,并推动罗哲烈士陵墓很快升级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彭水明和志愿者们不断探寻,先后发现了多处古桥、古树、影壁和古民居,又在芦淞大桥附近发现距今百余年的刘氏祖屋,在凿石村发现十多米长的百年拱桥和通往南岳衡山的百年古道。

彭水明曾自豪地说:“现在,很多市民相信株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他的性格

雷厉风行,执着而痴迷

“我们志同道合,所以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湖湘文化志愿者仇民主也是一位本土文化爱好者。对于彭水明的印象是“雷厉风行,执着而痴迷”。

2011年,彭水明因关注杜甫草堂和怀杜岩的保护工作,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恰好,仇民主也看到了这则新闻。于是,他联系了多位中间人,找到了彭水明,决定一同探寻株洲的历史文化。

仇民主说,要挖掘本土文化,全靠双脚走出来。而彭水明只要一打听到相关历史文化的线索,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由于志愿者都没有私家车,经常要倒腾各种交通工具下乡。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彭水明依旧带着大家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有一次去三门镇采访,一行人就寄居在村民的院子里。”仇民主回忆说,大家就在星空下度过了难忘的一夜。而为了保护杜甫草堂旧址,彭水明带着志愿者轮流值守在工地边。

2019年上半年,彭水明的身体开始出现了异样。“他变得消瘦,但仍旧活跃在走访的一线。”仇民主说,去年下半年,彭水明还牵头湖湘文化志愿者以手绘地图的形式,还原了株洲的古镇老街并组织了鉴赏会。

把本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口“深井”,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则是这口“深井”的挖掘者。

为了让下一代也能了解本土文化,彭水明和他的志愿者们走进学校,组织学生采风、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蕴。

2009年初,彭水明给株洲市委科学发展观办公室送达的《建设马家河文化古镇的构想》被转发;2010年4月26日,“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株洲召开,他和另外4名志愿者全程参加。会议之后,他们向株洲市有关部门递交了《青少年株洲人文历史宣讲年活动暨株洲印象本土旅游升温项目建议书》,并制定了《人文新区文化园月月讲实施计划》。

2011年,彭水明又做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邀请与株洲凿石村颇有渊源的退休语文教师刘韵桐,将百年村志《凿石浦志》翻译成了白话文,发放到中小学校里,成为孩子们的乡土文化教材。

2018年暑假,受天元区一所小学邀请,彭水明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本土文化课。“他把我和爱人都请到了他家,看他模拟讲课,请我们点评、提意见。”志愿者张楠楠回忆说,当时这份讲义彭水明老师修改了十多遍,正式讲课头一天,还专门邀请他们出谋划策。

他的团队

如今已有300多名成员

“他是亦师亦友的长辈,如果不是彭老师,我想我可能早已离开株洲。”2011年4月,19岁的张楠楠还是湖南工业大学的大一新生。因为参加了一次文化志愿者活动,她与大二的同学夏望波意外认识了彭水明。

张楠楠的老家在河北,来株洲求学之前,也仅仅是从地理课本上了解到“株洲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来自益阳的夏望波,当时对株洲的文化同样一无所知。

但这次志愿者活动后,两人被彭水明口中的株洲文化所吸引,也成了协会创始团队的成员。

“彭老师对细节要求很严格,他也总是说起工匠精神。”张楠楠说,彭老师对工作极为负责,她清楚地记得,当年为申报注册协会资料,曾经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工作进度。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彭老师则为她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有一次过节,彭老师还邀请她去家中吃饺子。

在彭水明的影响下,两人在大学毕业后都留了下来,成了“新株洲人”。

正是在彭水明这种精神的推动和鼓舞下,这个当初只有十几人的民间公益组织,如今已有了300多名成员。从古樟树到百年古桥,从言子祠到杜甫草堂,彭水明和湖湘文化志愿者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株洲人的视野中。 (记者 戴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