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凌千夏 2020-04-12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投石问路凌千夏的第 82 篇文章

作者:凌千夏,相信终身学习带来终身进步。亚马逊中国机械工程师,读书会主席。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曾就职于香港ASM。分享投石问路的人生秘密。

像戚继光一样,做个为理想而战的现实主义者。建立体系:提出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把上周的文章《如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大钱?》分享给华工校友群的时候,有校友就问“为什么你学机械的会研究这些呢?”熟悉我文章的同学一定知道看似离经叛道的秘密:高价值不相信竞争》中的回答:掌握“秘密”,就掌握了“不争”也能得到的“价值”。掌握秘密比掌握知识重要的多,更何况“专业知识”才只是知识的一小片。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至于你用哪个专业知识并不重要。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这次我们做一次时光旅行,去那个文人、武人割裂的时代看看究竟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光,怕老婆的大将


小光作为一个领兵大将,冲锋陷阵无数,但是怕老婆怕得要死。

他的部下实在看不过去,决定给领导出口气。于是号召兄弟们带上穿上铠甲,磨亮大刀,一片杀气腾腾,一定要给领导老婆一个下马威。

小光同意了,就把老婆叫到军营里,想给老婆看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武形象。

老婆如期而至,见到这晃眼的大刀阵,却一点没有惊慌,反而对着小光大吼一声:唤我何事?!

摆好姿势的小光一看情形不对,也顾不得啥形象了,扑通一声滚下将座,给跪了:“特请夫人阅兵!”

这情形,直把十八路将领都看得呆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拜访的小光——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1

图片来源:网络

分类法,文官和武将


专业是大学的分类,自然界并不这么分类。

甚至不客气地说,很多“分类”就跟兵法一样——把敌人分割开来,才能削弱其战斗力,然后给予彻底击溃——没错,你可能就是这个被“分类战法”打击的“敌人”。

如今我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分类”:机械工程、物理学、心理学……甚至还有“电竞专业”……这还不算完,机械工程在职场上又有机械设计、制造、模具……然后继续细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贸然来分析这些分类自然是十分鲁莽的,可我有妙招——时光机。坐上时光机,回到古代,事情就简单多了,在明朝万历年间,社会上主要分类就两个——文官和武将。

文官,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事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1

武将,他们需要具备准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冲锋陷阵,要求集中全力,对敌人的重点作猛烈打击;退守防御,考虑的是地形的险要和工事的完善,如不可守就要断然放弃……1

根植于孔孟之道的一元化思想,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了一个最高点——重文轻武。也就是说: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儿文章1

请注意,你在现代社会的“专业分类”可能更接近于明朝的“武将”,而不是“文官”。如果你身在一个“重文轻武”的公司,那么作为“武将”的你,即便每天去前线,也未必能挣比在办公室写报告的“文官”更多的工资。

倭寇!倭寇!


“重文轻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被事实证明,但是其败坏的程度却出人意外。

1555年,有一股从海上来的倭寇,人数不多,五十人到七十人的样子,可是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简单来说,这几十个倭寇在南京附近饶了一个大圈,据称杀伤了四千多人。

对了,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1

简而言之,这几十个倭寇,在十二万军队的眼皮子底下,杀伤了四千多人。

造成这样一万倍低效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却是同一个体系:重文轻武导致的军制流弊,与之伴随的补给不足;组织的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1;选拔没脑子的武将,使得文官掌握要职;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统统由文官主持1……

也就是说,文官体系下的被设计好的武将职位,就是一个被文官制约的职位。两者并不是平等关系,而是从属和压制的关系。

如果你是这样的武将,跟这个庞大的文官体系来说,你的专业知识是不是看起来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小碎片而已?

没有体系的知识几乎毫无用处。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不过是“碎片化自欺”罢了。(参见《掌握自己的时间(误区):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不过是“碎片化自欺”》

如何不碎片化呢?这等于是问戚继光:如何击败倭寇?

戚继光的办法——新体系


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戚继光的任务绝不仅至于单纯的击败倭寇。他首先要组织一支新型的军队。1

从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可以看到如何有条不紊的实施他的建军方案1。从招兵、练兵、补给,以及明确军官职责,设计通讯方式等等等等,甚至包括了制作干粮的方法1

很明显,为了解决这个如何击败倭寇的问题,戚继光并没有直接用明朝当时的专业知识硬上,而是根据这个问题,设计了一整套的新体系,作为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新体系,戚继光才真正实现了击败倭寇的目标。

15641月倭寇大败而逃,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他们的根据地。用不着多说,本朝的抗倭战争业已大功告成。1

图片来源:网络

启示:“问题树”胜于“知识树”


就当时的情境看,戚继光并不是通过完成“武将”这个专业领域的任务来击败倭寇的。

就今天而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人最明显的价值。而这个,不一定是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任务。

今天,串联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你需要一颗问题树2

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于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2

图片来源:《跃迁》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就像一个搜索引擎,会动用所有能找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会顾忌这些知识长在哪颗树上。我们也会从周围人那里,互联网上等各个地方寻求解决方案,同样也不顾忌该解决方案是在数学的、还是艺术的知识树上。

事实上,现在社会的知识树也是由前贤的问题树衍生而来。苹果为何落地这个问题树诞生了牛顿力学,然后被划归为物理学这个知识树里面。

如果需要解决工程问题,如果需要运用牛顿三定律,我们会直接调用这个知识,而不是去爬知识树甚至去用微积分推导——因为很明显,把这个知识树的推导外包给牛顿比自己动手靠谱得多。

提出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体系。这个体系跟专业的体系可能完全不相关,但这个新体系才是有用的、能解决问题的体系。

生活中的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面对现实的情境,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很关键,这个我以后再讲。但是这里我可以给你一个立马可行的小妙招:每周试着写篇文章来解答一个现实问题,就慢慢的有体系了。而我也是这么做的,本公众号里面的西西、明明、红红他们都是现实问题的投射。

为理想而战的现实主义者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的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1

戚继光的整个新体系,并没有完全推翻明朝的军制体系。而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1

当时的环境是什么?一个重文轻武的体系,一个文官压制武将的体系。任何试图让武将和文官并驾齐驱的愿望,无论有如何动听的理由,都是绝对办不到的。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明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固然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1

先是谭纶,后是张居正的赏识,使得戚继光在私人关系上为自己的军事体系找到了出路。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1

个人的体系往往不能离开现实而存在,毕竟体系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像戚继光一样,做个现实主义者,为理想而战的现实主义者。

信息永生


1588117日清晨,将星西陨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1

戚继光的军事新体系并没有被明王朝推广开来。戚继光和张居正的私人关系在张居正死后成为了一并被清算的把柄。归根结底是因为戚继光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1

戚继光死时,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这事情的意义,即是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

三十年后,明朝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定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众不敌寡。兹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取明朝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1

看起来戚继光的军事新体系最终在明朝还是失败了,但是如今世界,各国的军事备战无疑是数字化和精确化的较量,这又说明戚继光的军事战略等信息的确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那么应以何种态度去面对信息并建立体系呢?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者改善信息。尼采说过一个拉丁双关语——子女和书籍,这两类信息都是可以世世代代流传的。3

你看在几百年以后,戚继光的信息依然在流传。

戚继光是个孤独的将领。作为自己知识体系的建立者,你也是孤独的。

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3

参考文献: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       古典,《跃迁》

3.       塔勒布,《反脆弱》

相关文章:


1.       《如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大钱?》

3.       《六出奇计安天下,变与不变是个啥?》

4.       《复利、幂律、80/20、以及这世上的一切》

5.       《职场老黄牛……牛排几分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