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在线教育模式系列第二篇,上节咱们框架性的简述了在线教育的基础模式,以及对k12赛道的基因模式探讨,本节咱们继续就模式问题深度探讨。(语音版在gzh) ![]() 关于模式,我们先抛出第一个问题,教育培训可以做平台模式吗?换句话说,做教育培训界的“淘宝”在逻辑上可行吗?或许对于这个问题,咱们都有不同的答案,好了,我们让历史事实来说话。 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想到的任何可实施的点子,几乎在别人那里都实施过,平台中介式教育培训里面,典型的就是跟谁学,类似于之前的o2o模式,说白了就是我提供一个师生搭线的平台,成交完事后,你们给我点中介费就可以,这个模式看起来并不复杂,跟当初的淘宝模式很相似,但真正实施起来,你会发现,根本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你无法持续留住用户,为何会这样呢?很简单,师生一碰头,俩人直接就可以一脚把平台踢开,因为老师有了客户,凭啥还让你扣我的费用呢,师生关系好的,俩人互留联系,平台直接被架空,久而久之,老师赚够银子,攒够客户直接走人自己去搞了,名师们大量流失。 ![]() 等用户多次来中介找到的都是很次的老师时,他们自然就会对中介失望,由此,这种培训中介式模式,很难持续留住用户,自然也就很难做大,这也是跟谁学初期遇到的大问题。 通纳有两大致命缺陷:解决不了老师流失的问题,解决不了老师质量问题 所以,这种初期的“中介试验模式”就此泡汤,试问,为何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平台本身在整个链条上的控制度太低,重要性太低,说白了就是你只负责搭线,如此,搭完线之后其他的事你就管不了,老师带学生跑了,你管不住,学生被劣质老师坑了,你也没法子,当然初期试验这种模式的老铁们,也都知道问题出在哪。 于是,中介机构开始变革,怎么变革呢?有两板斧 第一板斧:加强老师考核,提升教师质量,不能什么王五马六都在这冒充老师教学,你不是名师流失严重吗?不是用户找到的老师太次吗?我总不能干看着吧,那好,我对老师端进行严格培训审核,实在不行我就亲自培训 ![]() 第二板斧就是引入教学顾问,目的就是提升中介在这个产业链上的重要性,降低教师的重要性,好了,凡是来一个学生,我教学顾问就针对性的帮忙匹配我们相应的老师。 如此,教学顾问的重要性就提了起来,老师的重要性就得到弱化,因为不管再差的老师,只要经过培训审核,那我可以为其找到相应的学生,至于怎么匹配怎么找,那是教学顾问的事,而教师只负责完成最后一步就ok了。 这种模式就是典型的“针对性一对一”模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弱化了老师的重要度,有了针对性一对一,那么这些培训机构就可以不需要推崇名师,因为一旦以名师为噱头招生,那机构就会被名师绑定,没有利润可言,最后还要被名师带走用户,如此以来这种模式,我就可以去大学里招一批大学生进行统一培训,考核通过后,由教学顾问统一安排匹配,这种模式初期很是见效,典型的就是学大教育、龙文教育等。 这种模式是对中介模式的进化,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它有三大进步。 其一,它通过弱化教师这环的职能解决了教师流失的问题,不再依赖名师。 其二,通过统一培训考核解决了教师的标准化问题,不是说你是名师来到我这就可以胡作非为,不是的,也不是你能力不行来了就得没学生带,也不是,这就是教师培训的标准化。 其三,有效趟出了“针对性一对一模式” 于是大家看到这种模式很有效,都纷纷效仿,但这种模式的劣势也开始凸显出来。 当企业透过这种模式赚到小钱之后,发现再赚更多,就比较费劲了,为何呢?首先是你增长的边际成本太高,你获取一个用户利润的前提是你要增加一个教师的成本,加上同类模式下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由此,大家伙都在创新新的模式,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接下来就是对小班模式的进化,我们要清楚,当那些名师们都被一对一占据时间时,他们岂能甘心啊,堂堂名师居然跟别人拿一样的工资,于是乎,就有一部分有名气的名师开启了“小班模式”,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教授很多人,小班模式的前提是要求你这个老师必须能力过硬。 由此,小班模式下对教师的重视度又开始提升起来,由此创始人开始招聘名校大学生开启小班制,由于可以续班,加上一人可以教授更多的学生,导致这种模式下的盈利要比一对一模式要更多,但老毛病又重新有了,那就是教师流失。 由此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教师的重要性被提升起来之后,教师流失的问题就会发生,而小班模式则就要求授课老师的能力很强,你瞧,这就是过于依赖老师的重要性,由此教师流失就成为了问题,老师有了用户后,直接自己单讲去了,谁还受你剥削啊。 于是,行业改革再次逼近,这次改革的模式,我将其称之为“学而思模式”,学而思是怎么搞的呢。 为了解决教师流失问题,学而思同样采取的战略就是弱化教师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战术上是不同的,那就是打造专门教研课程,投入巨资进行严谨的教材编写,那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 原因就是学而思透过调研发现一个更深入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小班课程,老师的离开会影响续班的数量,因为教师这个环节在这个产业链中是很重要的,学而思调研发现,其实很多学员家长他们不是不在乎老师的教授质量,他们更在乎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我不能上着上着你给我停了,我得把整个系列课程学完,这是很多家长的更重要的诉求,这个重要性要高于老师的重要性,事实上就是这样的。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在乎的是你要把整个系列都给我小孩教完,在达到这个条件的前提下,我注重的才是教授质量,大家伙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基于这点,学而思开启了大动作,那就是投入研发进行教材的编写,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标准化系统化易吸收化的编写,这是第一步。 ![]() 第二步就是分配,对老师统一培训,那就是规定好,每个老师只教授特定的知识点,你不可以教授其他的,你只需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把自己的知识点讲到极致就好,如此一来,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职能被大大弱化,这就大大减少了流失率,主要有几点: ①由于你只能教授特定的知识点,也就决定了你不可能拥有整个系列完整系统的课程教授,由此,对于学员而言,是很多老师教授一个课程,这样,教师即便离职也无法带走学员。 ②教师即便离职,学而思也可以通过标准化培训迅速补充教师,不至于像之前一样,教师一走整个体系和延续性都陷入瘫痪。 ③降低了教师的门槛,他们不需要在从多方面进行严格考核,然后在选拔考试时只需要要求你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会解题,就可以,之后你可以通过强化一个知识点的讲法来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还不是必须要名师,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可以胜任。 ④透过精细化划分,提高强化了教学模块的教授质量,大伙可以想想,如果你每天只讲同样的内容,你必然会不自觉强化它的讲法。 如此,这就形成了多个老师共同协作完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直接就大大削弱了单个老师的整体授课能力,同时,也就很自然的减少了老师的流失,对学生而言,你要后面课程全都断了,他肯定会要求退费走人,但某一个知识点的老师走了,学生一般不会走人的,换个老师就好了,毕竟一套课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知识点。 大家有没有发现,学而思事实上将教研向标准化精细化靠拢,要知道,标准化是商业化的好朋友,之前的一对一模式就是由于无法将培训标准化,从而很难迅速规模化,正是因为学而思模式掺进了标准化这味药,由此它的扩张速度和模式就快了很多,资本市场对这种加入标准化药的模式也很感冒,觉得这不错,然后就疯狂的把钱投给他。 好了,咱们来简单对比下单纯中介模式、一对一学大模式跟学而思模式的区别。 ①单纯中介模式是啥也不干,只负责搭线,由此,导致教师流失、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 ②学大模式是优化了中介模式,加入教学顾问,弱化了教师职能,但缺陷是增长边际成本太高。 ③学而思也解决了教师流失问题,但它的重心放在了教研编写上,实质上就是放在了将教学标准化的问题上,它把银子投在了这,而学大把银子投到了教学顾问。 毋庸置疑,学而思模式和学大模式都解决了老师大幅流失的问题,但能沉淀下来的却不同,学大沉淀下来的是高成本的教学顾问,而学而思则是高质量的教研系统流程,一个教学顾问产生的价值肯定比不上一套高质量的教研系统所波及的价值要更大,同时学而思模式是可以产生更低的增长边际成本的,因为它引入了小班模式,而高质量的教研系统就是为其打造的工具。 不可否认,学大模式使得培训模式进入了一个小幅盈利的赛道,使得培训模式立了起来,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上去看,毋庸置疑的说,学而思模式是对学大模式的进化,为何这样说呢? 试问,商业规模化化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标准化,你无论什么产品一旦无法标准化,那么你发展到一定的瓶颈就会感到很大的阻力,每一步的增长边际成本都很高,比如中餐也很不错,但就是无法规模化上市,为何呢?因为你没有标准化,像麦当劳肯德基都给你标准化了,所以它就大规模商业化。 而教育培训也是如此,一对一模式很难说是标准化的模式,更多是一种个性化服务,而学而思则是将教学系统标准化,这跟埃森哲和麦肯锡有一比,麦肯锡就相当于学大模式,来了人我好好给你提供针对性服务,而埃森哲不一样,我直接为你们所有的问题编一套系统,到时候不管谁来,你们拿去用,你瞧,麦肯锡的名气也不比埃森哲差,但人家埃森哲就成了世界五百强,靠的是什么,就是将产品标准化了。 而学而思在模式上所做的最大的改革就在于它将教研系统进行了标准化,这点特别重要,直接就决定了生意模式的基因走向,这就好比人人都在雇大厨做汉堡,但只有麦当劳规定,一个汉堡必须按照规定,需要十道流程来完成,每个流程需要烘烤多少秒,加多少毫克的盐糖,都必须分毫不差才可,这个行为改变的就是商业模式的底层基因,是最为厉害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