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楠木垭有“三奇”

 方山 2020-04-12

横亘于长江南岸的方斗山,连绵数百里,造就了多少奇峰异景。名闻百里的楠木垭就是之一。同治 《万县志》 17记载: 楠木垭 “两峰对峙,隘口八九丈,山陡径窄”,为往来楚蜀间道。其实,楠木垭以其"三奇"让人叫绝。

    一奇山。有个传说:玉帝听到人们抱怨方斗山坡陡山高,十分难行,便命巨灵神劈山开路,以便通行。巨灵神来到方斗山,运起神力,举起大斧,尽力砍去。只听“哗啦啦”一声巨响,山崩地裂,乱石横飞,山的东西两侧堆起四座小山。一条大垭口顿时出现。只可惜坚硬的石灰石把大斧崩掉了口,,只劈出了一道深深的“v”字形垭口。巨灵神望望缺了口的大斧,又看看山口,悻悻而去,留下了一个半拉子工程——楠木垭。

    楠木垭海拔1113米,南峰从县境内方斗山第四峰--涡漩山(海拔1457米)一坡向下,垂直高度达300多米,山坡陡峭,北峰稍矮。坡底窄而平,最宽处不到百米,垭口长近千米。如此深长的隘口,在巍峨的方斗山中,是唯一的。

    楠木垭两边山坡上的山石,那气势,那姿态,那范围,那震撼,毫不逊于千野草场的“群羊下山”。有两处羊群冲下坡,相互顶起角来。形成了“群羊相斗”的奇观。

    再奇水。方斗山是石灰岩,千万年来风雨洗磨使石头表面圆钝。山体遍布石坑,石坑中填不太厚的黄土。这种黄土,黏而紧密,水不易渗入,坡陡存不住水。加之石灰岩遇水易形成纵横交叉的溶洞(整个垭口有溶洞5个),所以缺水就是必然。人们利用石窝储水,以供生活、生产之需。时间稍长,水中就有不少小虫游动,水变成黄色了。

   楠木垭人挖了长约5米深近8米的圆形大水池,基本解决了吃水、用水的问题。即是这样,天旱时也要到铁边槽挑水,去来3公里。

    但是在楠木垭西端稍低处,几棵巨大的麻柳树下,却有一股终年不涸的泉水,清似练,甜如露。不知何时,人们采石砌成长5米、宽3米、深1米的大水井。井外边原有一排长五间一楼一底木房,门口摆着十分笨重的盐凳,高度刚好够得上背夫们卸下重载,这就是巴盐古道上的最负盛名的楠木垭客栈(也有人称“幺店子”)。由于客栈的位置,更由于水井,人们把这里叫“大水井”。试想,背着百十公斤的背夫们,从朱家槽拾级而上,在长约2公里、坡超70度、没一步平的路上连续爬半天,又渴又累又饿的他们,乍遇这清泉, ……

    直到现在,大水井里还甘泉长流。可惜客栈只留地基。水井地势较低,水量不大,只能供部分村民水泵抽用。

    三奇路。巍峨的方斗山带着两个小弟一路向南,东西各一。在两个小弟之间各构成一条深不太深的槽谷,人们称之为“槽”,由此出现了有名的“朱家槽”和“铁边槽”(也有叫“铁扁槽”的。我以为应是“贴边槽”,意为贴近山边之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槽靠近方斗山一边为坚硬的石灰石,向外逐渐变成灰白后赭红最后金黄的沙石。

    东茶园开始,经楠木垭到海拔600米的朱家槽,蜿蜒4公里多,全是坚硬的石灰石。“石尤艰滑,往来者从来苦之”特别是西坡,垂直高度500米,坡陡且长。青灰色的石灰石下雨时空身就十分难走,不要说背负百十公斤的背夫们了。就是这长长的一段,却是一色的青石板路,由长约3尺、宽约2尺的石块连续铺设而成,当地人叫它三尺道。

    现存于楠木垭小庙里的修路功德碑, 立于清咸丰十年七月。碑文详细地介绍了修路的经过。“厅境出山以至于大江者,凡数道,惟楠木丫为最捷,而货物出入、徒旅上下,亦惟楠木丫最繁,实川湖陆道咽喉也……”人们多次准备修路,但“每惮其难而中辍焉”。咸丰八年(1858年)秋,当地官绅倡议募资募力,士绅谭君山、文生冉裕铨负责监督修建,浩大的工程历时三年完工。人们口口相传,“从娇山坡(现王家乡境内)那边打石头,凡是过路的,劳力大的背大块,劳力小的背小块”,都要背一块到工地。

    据专家考证,除了有字可鉴的捐资修建外,千百年来,巴盐古道上的土家族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自觉不自觉的取石补路,因为这条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畅通的动脉能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存希望。







最奇是每块石板的一端甚至两端,都有比鸡蛋大的深窝,西边坡阶梯上的更多更深。人们把其称为“杵窝”。原来这是夫们用汗水浇出来的。夫们常用的背负工具是扁背、背杵,扁背是用较软的树挖空,做成两头大中间小像背篼状,再用木板和竹棍装配成“倒人字”形的背负工具。由于货物重心较高而省力,很受夫们的喜爱,也是他们的创造。背杵用来短暂休息,一根一尺来长的横木,是手握的地方,中间安一根长可及臀、较粗的直木,就像个T”字。休息时,背杵往地上一戳,扁背的两只木脚往背杵横木中间一放,货物的重量全落在背杵上,人就可轻松下了。随一声悠长、粗犷的“嘿起(歇起)——”吆喝声,胸中的浊气奔涌而出,精神为之一振。一行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背杵叮咚声、粗重的喘息声、诙谐的玩笑声,组成一首背夫交响乐。为防滑,聪明的人们在背杵直木下端装上一颗粗比中指、两头尖的锥形铁件,外面箍上铁箍,无论杵在什么地方,都能保证不打滑。天长日久,坚硬的石板上就留下了这些杰作。

楠木垭西坡,究竟有多少级石梯?因惮其高险,疲于精和力,没人详细数过,也无官方和民间流传。500米垂直高度,每级按20厘米计算,也有约4000级石梯。那么,巴盐古道绵延上千公里,有多少个4000级?有多少个“杵窝”?这每个“杵窝”,是逗号,是问号,是感叹号,还是句号?恐怕神仙也说不清!

    历史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这条路也被四通八达的路网最终打上句号,绝人迹。两旁的树与草掩埋了3000年的历史,那深深的石窝,却在款款地述说曾经的辉煌。

    近年来,新农村工程和对巴盐古道的研究,特别是被公布为“重庆市美丽宜居村庄”后,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地方再回人们视野。研究和怀旧观光者不断涌来,观江亭的修建,路灯的安装,农家乐的兴起,环境的整治,各方面投入加大,面貌也不断改变。看来,打上句号的只是历史……

    傍晚,透过狭窄的垭口,黛色的天幕下,西天落日余辉血红而灿烂,映得长江像琉璃样的透亮,路灯发出白丝带一样的光芒,繁星眨着黄亮的眼睛,空气清新得近乎凛冽,风吹过,满山松涛轰响,清香醉人的泥土气息扑面,野羊呜咽,杜鹃夜啼……你还会留恋城市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