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小识】中国古代金属钱币的发展演变

 时间摆渡人 2020-04-12

中国的古代钱币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不论是精美的钱文、别致的造型还是琳琅满目的类别都让古今中外众多研究者和收藏家为之称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金属钱币渐具自身特色,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别于西方钱币的独特体系,即以铜钱为主、金银为辅的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体系。

某地出土的铜钱窖藏

从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古代金属钱币的发展演变共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 萌芽期(商~西周)

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在金属货币出现之前,人们是以海贝作为钱币来使用的。但是在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钱币”也只是物物交换手段的一种补充而已。就好比我们今天买东西大多时候都用“扫码支付”,但也会有使用现金的时候。对于内陆地区的人来说,海贝这种东西不易获得,因而比较珍贵,所以在很多时候是作为装饰品或者珍宝被人们直接使用、贮藏,作为货币性质的流通功能非常有限。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海贝

这种情况最晚持续到商代晚期。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的一座晚商贵族墓里出土了三枚青铜仿贝,这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金属货币。这三枚青铜仿贝标志着中国古代金属钱币体系揭开了发展的序幕。到了西周晚期,青铜仿贝就已经比较常见了。

西周青铜仿贝

这个时期虽然已经用人造货币代替了天然货币,但是在外形上还没有摆脱天然的海贝。这其实是一种发展惯性造成的,就像我已经习惯了可口可乐就是用束腰瓶来装的,突然换个包装,我可能怀疑它到底有没有以前那么好喝了。

2.滥觞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纷争的分裂时期,几乎每个诸侯国都铸有自己的钱币,这些钱币造型上也是千变万化,但同一个诸侯国所铸造的钱币标准化程度其实已经相当高了。

最具代表性的钱币有这么四类:

(1)圜钱

就是指外形为圆形,中间有一圆孔或方孔的钱币类型,如秦国的“半两钱”、“两锱钱”;齐国的“賹化”、“賹四化”、“賹六化”等。圜钱模仿的是生产工具纺轮的形状。

秦国“半两”圜钱

齐国“賹六化”圜钱

魏国“垣”字圜钱

(2)刀币

外形模仿削刀形状。刀币在东、北方诸侯国最为常用,如齐国“齐法化”、“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造邦长法化”(俗称“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燕国“明”字刀;赵国直刀等。

齐国“齐法化”刀币

(3)布币

外形模仿一种形似铲子的农具,分为早期的空首布和晚期的平首布两种,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空首布是有“銎”的,也就是铲头上插木柄的空腔,但是平首布的“銎”已经被简化成了一个平板。布币在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较为常用,比如三晋地区的平肩弧足空首布、魏国的“安邑二釿”、“梁整尚釿当寽”等。

平肩弧足空首布

魏“安邑二釿”平首布

(4)蚁鼻钱

楚国特有的钱币类型,因面文形似鬼脸又被称作“鬼脸钱”。蚁鼻钱的外形也是模仿了贝类,另外也有说法称是模仿了某种砝码的造型。

楚“蚁鼻钱”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具有如下特点:钱币的外形虽然变化多端,但仍属于对其他物品外形的模仿,这些被模仿的物品则大多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而与早期青铜仿贝不同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对其他物品的模仿程度已经比较抽象了,人们更加注重钱币本身的实用性,而这一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也促进了钱币的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

3.初创期(秦汉~隋)

战国晚期的时候,随着秦国势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张,各种形制的金属货币向圆形方孔形制转变逐渐成为趋势。秦统一六国之后,以圆形方孔为主流的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正式确立。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探索,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 113 年)令铸上林三官五铢,确立五铢钱制,影响后世铸币达 700 余年,而“五铢钱”也成为这一阶段金属钱币的典型代表。

西汉“五铢钱”

三国·蜀汉“直百五铢”

北朝·北齐“常平五铢”

隋“五铢钱”

这一时期的钱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钱文大多跟重量相关,如“半两”、“五铢”、“永安五铢”等。这反映了当时的钱币还保留着称量货币的特征,钱币的币值往往取决于钱币材料的价值。因此,汉初的时候是允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的,因为如果严格按照规定重量铸造钱币的话,投入的成本和产出是基本相当的,这样就无法获利,钱币说白了也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已。但是居心叵测的人正是钻了这样一个空子,大量铸造劣币赚取差价,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运行。这一阶段也因此被称之为“铢两制”货币阶段。

初创期钱币体系发展的重大事件

4.持续发展期(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以“五铢钱”为核心的“铢两制”货币时代,开启了所谓“宝货制”的货币时代,即此后金属货币的钱文不再与重量相关,而多以皇帝年号加“通宝”、“元宝”、“重宝”等字样铸行,并且由国家掌控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

另外,唐代铸钱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这得益于对铸钱原料和铸钱工艺流程的严格把控。而新的铸钱方法——“母钱翻砂法”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铸钱效率。此前铸钱多采用“合范法”,陶制的钱范一般用后即毁,再铸钱时就要重新制范,而且一个范能铸造的钱币数量有限。母钱翻砂法就是用砂箱代替了合范,一次可大量浇铸钱币,而且砂子和翻砂用的“母钱”还可以继续使用。

使用母钱翻砂法铸出的钱币高度相似,但有时因为砂型的错位或者尖利物品意外触碰到砂型,就有可能使铸造出来的钱币带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痕迹,因此也就出现了收藏界人们常说的众多“版别”。这一点在宋代的钱币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唐“开元通宝”(”背上月“版)

5.成熟期(宋代)

在宋代,中国古代金属钱币体系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铸钱工艺和流程,使得钱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对于货币有大量的需求,使得宋代的铸钱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有些铜矿资源不足的地区还出现了铁钱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统计,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代钱币中,有近90%都是宋代钱币。可以说把宋代作为中国古代金属钱币体系的繁荣期是实至名归的。

同时,宋代还是一个以文立国的朝代,崇尚文化艺术,这一点在宋代钱币中也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同一年号的钱币往往有多达三、四种的书体,包括真书、行书、篆书、隶书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对钱”。有些年号钱的钱文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甚至皇帝本人亲自书写,使得钱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宋徽宗用“瘦金体”御书的“崇宁”和“大观”两个年号的钱币,钱文铁画银钩、明朗有力,被众多书法和收藏爱好者所推崇。

“皇宋通宝”

“元丰通宝”

“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

宋代以后,由于资源的缺乏以及纸币大量使用,金属钱币发展逐渐趋于衰落。虽然铜钱的铸行并未间断,但除了明中期以后开始使用黄铜铸钱外再无大的技术性变革。清末西方机制冲压技术的传入,使得中国古代金属钱币体系完全瓦解。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金属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历史,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和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