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797

 随缘522 2020-04-12
水火烫伤膏
【方源】:《新医药学杂志》
【组成】:紫草、黄柏各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30克,白芷、丹皮、寒水石、生大黄各45克,当归60克,生地90克,芝麻油2.5千克,黄蜡500克。
【用法】:除黄蜡外,将芝麻油与上药同煎熬至药性出,过滤去渣,将黄蜡切碎,渗入药油内,搅匀成膏。将药膏涂于消毒纱布上贴敷创面,包扎宜厚些,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腐生肌。
【主治】:水火烫伤,创面感染。
【方解】:水烧伤是平时和战时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一般以火焰和热液烫伤最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是火毒为患、津液耗损所致,故多以清热解毒、益气滋阴为主治疗。本方以黄柏、紫草、寒水石、生大黄等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滋阴凉血;白芷、没药、乳香、当归等活血定痛;麻油润肤益肤。
 
 
 
 
 
 
东方一号药膏
【方源】:《创伤处理和更换敷料》
【组成】:苍术、黄柏、防己、木瓜、延胡索、郁金各30克,白及60克,煅石膏粉、煅炉甘石粉各250克,麻油1000克。
【用法】:将前7味浸于麻油24小时后,熬煎至焦为度,去渣后继续加热至滴水成珠,再加煅石膏、炉甘石粉,调匀,继续加热2~2.5小时,冷却后即成。
【功效】:拔毒排脓,祛腐生肌。
【主治】:中小面积烧烫伤,下肢溃疡(臁疮),手术后疮口感染,褥疮,冻疮溃烂,慢性湿疹等。
【方解】: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药理研究,证实了一些具有消炎收敛、活血止痛的中药,外用于创面具有抗渗、消炎、止痛、的作用,是良好的制痂药。
【附方】:
创灼膏(《上海市药品标准》1974年版),上方加虎杖、地榆、冰片。功效与应用与上方基本相同。
 
 
 
 
 
 
 
 
神经性皮炎药水
【方源】:(上海中药制药二厂)
【组成】:细辛250克,鲜羊蹄根60克,土槿皮、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闹羊花,荜茇、蟾酥各24克,酒精适量。
【用法】:20毫升瓶装,每瓶约含生药2克。用时先洗净患处,日涂2~3次。
【功效】:祛风,止痒,杀菌。
【主治】:神经性皮炎(顽癣、厚皮癣及各种癣疮)。
【方解】:方中细辛、土槿皮可祛风杀虫止痒。本方使用时注意:皮肤糜烂破溃处及阴部、肛门周围不宜涂敷。有毒,切不可入口。
 
 
 
 
 
 
 
冠心苏合胶囊
药物组成苏合香25g,冰片52.5g,乳香()52.5g,檀香105g,青木香105g
 处方来源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1998 剂型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的颗粒;气香,味苦、凉。
 功效理气宽胸,止痛。
 主治心绞痛,胸闷憋气。
 用法用量1.胶囊,含服或吞服,每次2粒,日1-3次,临睡前或发病时服用;2.滴丸,嚼碎服,每次1丸,日1-3次,或遵医嘱;3.软胶囊,每次1-2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 用药禁忌孕妇禁用。 制备方法以上五味,乳香、冰片、檀香、青木香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苏合香用适量乙醇调匀,加入上述细粉中,混合均匀,过筛,制成颗粒,加入适量淀粉,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丹七片
药物组成丹参150g,三七150g
 处方来源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1989 剂型片剂性状本品为素片或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呈浅黄棕色;气微,味微苦、甜。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血瘀气滞,心胸痹痛,眩晕头痛,经期腹痛。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5片,日3次。
 用药禁忌制备方法以上二味,三七粉碎成细粉;丹参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的清膏,取清膏1份,加三七细粉1份,混匀,干燥,压制成600片,或再包糖衣,即得。
 
 
 
 
 
 
安坤赞育丸
药物组成 香附(醋制)96g,鹿茸24g,阿胶24g,紫河车20g,白芍16g,当归16g,牛膝14g,川牛膝14g,北沙参12g,没药(醋制)12g,天冬11.5g,补骨脂(盐制)11g,龙眼肉10g,茯苓8g,黄柏8g,龟甲8g,锁阳8g,杜仲(盐制)8g,秦艽8g,鳖甲(醋制)8g,艾叶(炭)8g,白薇8g,延胡索(醋制)8g,山茱萸(酒制)8g,鹿尾75g,枸杞子6g,鸡冠花6g,黄芪6g,乳香(醋制)6g,赤石脂(锻)6g,鹿角胶6g,菟丝子4g,肉苁蓉(酒制)6g,鸡血藤4g,桑寄生4g,琥珀4g,甘草4g,人参2g,乌药3g,丝棉(炭)2g,血余炭2g,白术(麸炒)24g,西红花0.8g,地黄16g,砂仁24g,沉香13g,酸枣仁(炒)16g,续断10g,陈皮14g,橘红8g,川芎12g,泽泻8g,黄芩10g,青蒿6g,远志(制)8g,肉豆蔻(煨)6g,藁本6g,红花4g,柴胡6g,木香2g,紫苏叶5g,熟地黄16g,丹参2g
 功效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 用于气血两亏,肝肾不足,形瘦虚赢,神倦体疲,面黄浮肿,心悸失眠,腰酸腿软,午后低烧,骨蒸潮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虚弱,瘀血腹痛,大便溏泻。
 制备方法 白术、砂仁、地黄、酸枣仁、沉香、陈皮、续断、川芎、橘红、黄芩、泽泻、远志、青蒿、藁本、肉豆蔻、柴胡、红花、紫苏叶、木香、丹参、熟地黄粉碎成粗粉;
其余香附等42味,置罐中,加黄酒400g,加盖封闭,放高压罐内加热或隔水炖至酒尽,取出,与上述粗粉掺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量 每丸重9g,每次1丸,日2次口服。
 用药禁忌 孕妇遵医嘱服用。
 不良反应 本品药性偏温热,初服可能有口干上火感,一般用几剂后就会适应。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主要有增强体质,促进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和调节子宫平滑肌作用。
1.增强体质: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效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减轻疲劳。
2.促进造血功能:鹿茸、人参、枸杞、熟地、当归、白芍等药物均具有促进红细胞增生及骨髓造血的功能。
3.提高免疫功能:人参、甘草可以升高白细胞数目,提高血浆cAMP含量;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可以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当归、淫羊藿能诱生干扰素。
4.调节子宫平滑肌:当归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香附对离体子宫,无论有孕还是未孕,均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子宫平滑肌松弛、肌张力降低。
 
 
 
 
 
 
痧气丸
药物组成 苍术(炒)60g,麻黄72g,天麻72g,麝香4g,细辛40g,猪牙皂40g,蟾酥10g,大黄100g,雄黄72g,丁香12g,朱砂(水飞)72g
 处方来源 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1998 剂型 性状 本品为朱红色的水丸;除去包衣后呈淡黄色;味苦、麻、微涩。 功效 祛暑辟秽,开窍解毒。
 主治 水上不服,痧胀腹痛,吐泻,头痛恶心,牙关紧闭,四肢逆冷,头昏目眩。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每次1瓶,3-5岁每次1/3瓶,6-8岁每次1/2瓶。 用药禁忌 孕妇忌用;身体虚弱者慎用。 制备方法 以上十一味,麝香、赡酥另研成极细粉,除朱砂外,其余苍术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加麝香、蟾酥过筛混匀;用水泛成细小丸,朱砂包衣,干燥,即得。
 
 
 
 
 
 
补益三石泽兰丸
【处方】 泽兰2两,芜荑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白术3分,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3分(炮裂,锉),羌活3分,熟干地黄2两,黄耆1两,石斛1两(去根,锉),石膏2两(细研,水飞过),防风1两(去芦头),白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白芷1两,柏子仁1两,桔梗3分(去芦头),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3分,钟乳粉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紫石英1两(细研,水飞过),藁本半两,肉苁蓉1两(酒漫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白芍药半两,干漆3分(捣研,炒令烟出),琥珀1两,五味子半两,防葵半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白茯苓1两,芎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虚损不足,气血不调,四肢羸瘦疼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
 
 
 
 
 
 
 
 
补益杞圆酒
【处方】 枸杞子、龙眼肉。
【功能主治】 补虚长智,开胃益脾,滋肾润肺。主五脏邪气,七情劳伤,心痛烦渴,神志不宁。
【用法用量】 制酒服之。
【摘录】 《中国医学大辞典》
 
 
 
 
 
 
 
清心润肺,固元益神,进食,壮筋骨
补益牛膝丸
【处方】 牛膝(去苗,酒浸)、干地黄(酒浸,蒸)、枳壳(酒浸,麸炒黄,去瓤)、地骨皮(酒浸)、菟丝子(酒浸,焙干,别杵)、远志(酒浸,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或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心润肺,固元益神,进食,壮筋骨。主
【用法用量】 每服20-50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四引《修真秘诀》
 
 
 
 
 
 
 
 
怎样从舌胎辨病
正常人的舌态应该柔软灵活,当机体出现某种疾患时,舌态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1.舌痿软
 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症。
 2.舌强硬
 常见于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脑挫伤等症。
 3.舌歪斜
 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症。
 4.舌颤动
 常见予体质虚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衰老、酒精中毒、神经官能症等。
 5.舌纵
 常见于克汀病、伸舌样痴呆、毒血症等症。
 6.舌缩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休克期,肝性脑病、乙脑深昏迷等症。
 察舌苔辨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厚不腻,不滑不燥。当机体出现不适时,舌苔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1.苔白厚而滑
 滑是指非常湿润,看上去反光增强,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患这些病症后,常会咳吐大量痰液。
 2.黄厚苔
 多半是浅表性胃炎、胃溃疡。黄色的深浅与炎症的轻重成正比。胃热伤津者亦可见。
 3.灰苔
 多见于体弱者患热性病,或久病兼消化不良。
 4.白苔
 出现在舌中间,预示着十二指肠病变;出现于舌体后1/3,提示小肠与大肠病变。
 5.地图舌
 舌面呈点片状白色顽癣,形似地图状,称为地图舌。表明消化不良。
 
 
 
 
 
 
观指甲颜色辨病
黄色:多见于甲癣、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胡萝卜血症等。
 青色:见于急腹症。此外,指甲出现青色瘀斑,可见于中毒或早期癌症。
 绿色:部分或全部变绿,可能是长期接触洗涤剂或肥皂所致,也可能是绿脓杆菌感染。
 灰色:多见于营养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或黏液水肿等。
 棕褐色或黑色: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综合征,或服用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所致。细菌性心内膜炎、旋毛虫症,有时指甲可见到棕黑色的点状瘀斑。
 青紫色:常因为缺氧所致,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或大叶性肺炎、重度肺气肿等。
 紫色与苍白色交替出现:多是肢端动脉痉挛症。
 白色:多见于低色素性贫血症;呈毛玻璃样白色,甚至连指甲根部的淡色半圆形部分也分不清,或在指甲远端部横贯一粉红色线条,可见于肝硬化患者。
 
 
 
 
 
 
手颜色与健康
正常人的手指丰满红润,手掌呈淡红色或粉红色,明润光泽,气色调匀。一旦手掌颜色变深或变浅,甚至出现其他颜色,身体多会呈现出某种不适。
 手的肤色变深,常见于色素失调症、肠胃疾病。
 手掌呈淡白色,常见于贫血、慢性失血。
 手掌呈青绿色,常见于血循环障碍。
 手掌呈黄色,常见于慢性病症。
 手掌呈金黄色,常见于肝脏疾病。
 手掌出现红色网状毛细血管,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
 手掌表面,尤其大拇指根部和小指根部下面鼓起的地方发红,似手掌红斑,常见于肝硬化和肝癌。
 手掌呈红色后又逐渐变成暗紫色,常见于心脏病,并预示病情在逐渐加重。掌色过红者,有患中风的倾向。高血压患者如果整个手掌呈红茶色,可能是脑溢血的前兆。
 手掌皮肤像缎子样柔软红润者,容易患风湿热或痛风。
 手掌的皮下组织瘀血发绀,呈青紫色,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手掌呈黑色,常见于肾脏病。
 手掌中间呈黑褐色,常见于肠胃病。
 
 
 
 
 
 
 
 
观手型辨病
正常人的手指转动灵活,伸屈自如,五指搭配协调。一旦手指变形或笨拙,健康状况多存在隐患。
 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如同敲鼓槌子。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心病等。
 手腕下垂无力,或手指关节变得像鸟爪一样。称爪状手;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萎缩明显,使手掌变平,如同猿猴的上肢,称之为猿形手。两者都常见于手臂神经受损。
 手指关节肿胀,两头小中间粗,且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闭目直立,双手平伸,手指张开后出现颤抖,多是甲状腺机能亢进。
 手指端掌面皮肤皱褶、干瘪,好似手在水中长期浸泡过,常见于急性胃肠道疾病,剧烈、频繁的腹泻、呕吐等症。
 手掌部皮肤起水泡、脱皮、伴奇痒。多为手部真菌感染,即手癣,俗称鹅掌风。
 手背皮肤干皱,各指关节发僵不灵活,一年四季都感冰冷,这是手足冰冷症。
 
 
 
 
 
 
久服须发皆生,永黑不白。主髭发黄白
补益牛膝丸
【别名】 菟丝子丸
【处方】 牛膝1斤(去苗),生干地黄1斤,枳壳半斤(去瓤),菟丝子半斤,地骨皮半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服须发皆生,永黑不白。主髭发黄白。
【用法用量】 菟丝子丸(《圣济总录》卷一一)。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牛膝丸。《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五味,将菟丝子、地骨皮、枳壳捣罗为末,以牛膝、地黄汁和作饼子,晒干,再捣罗,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早食后温洒下;如心中热米饮下。
【注意】 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一
 
 
 
 
 
 
 
补益麋茸煎
【处方】 糜茸5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
【制法】 上为末,以清酒2升,于银锅中慢火煎成膏。
【功能主治】 精极,骨髓虚竭。
【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补益椒红丸
【处方】 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取红)、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下元不足,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男性更年期中医治疗
[功能主治]功能温补肾阳,补肾精,泻相火。主治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处方组成]仙灵脾15克、仙茅9克、当归9克、巴戟天9克、黄柏9克、肥知母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气滞者加香附、柴胡;阳虚者加鹿角;阴虚者加龟版;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补益膏

【处方】 人参、茯苓、山药、熟地、当归、地骨皮。

【功能主治】 跌打损伤一月之后。

【用法用量】 外贴患处。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补益甘草丸

【处方】 甘草1两(炙微赤,锉),薯蓣1两,远志1两(去心),续断1两,桂心1两,牛膝1两半(去苗),人参1两(去芦头),泽泻1两,防风1两(去芦头),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石斛1两(去根,锉),茯神1两,覆盆子1两,车前子1两,五味子1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楮实1两(水掏去浮者,焙干),山茱萸1两,蛇床子1两,杜仲1两(去皱皮,炙微黄),巴戟1两,萆薢1两(锉),白龙脑半两(细研入),狗脊1两,黄耆1两(锉),生干地黄2两,钟乳粉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羸瘦,膝冷腰疼,神思昏沉,肢节无力,少精乏气,睡卧多惊。

【用法用量】 每日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补益干漆丸

【处方】 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续断1两,熟干地黄1两,牛膝1两半(去苗),桂心1两,山茱萸1两,泽泻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杜仲1两半(去粗皮,炙微黄,锉),狗脊1两半,菟丝子2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为末),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干)。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膝冷疼痛,下元伤惫。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暖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方源】:(民间效方)

【组成】:

复方菊花二根汤:野菊花(全草),白茅根各9克,板蓝根、柴胡、苍术各6克。

大青二花汤:大青叶15克,金银花、野菊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任选1方,每日1剂,连服3~5克。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方中野菊花、白茅根、板蓝根合用可清热解毒。上述诸方药量为成人量,小儿应酌减。

狂犬汤

【方源】:《中医经验选编》

【组成】:大桃仁7粒(去皮尖),大地鳖(土鳖)7只(用冷开水洗净,活的放酒内醉死,去头、足),锦纹西庄(即大黄)15克(酒洗),蜜糖100克,黑竹根200克。

【用法】:将前3味共研为泥,放入碗内,再将蜜糖、白酒放入伴匀,放在锅内用文火蒸2小时,再用黑竹根煎水1碗吞上药,连渣1次服完。

【功效】:清热解毒,破瘀通便。

【主治】:狂犬咬伤。

【方解】:方中桃仁、地鳖、蜜糖可清热解毒,破瘀通便。本方即仲景下瘀血汤加味。注意:(1)黑竹根需要根上的刺向下长的才有效。服上药后,接服荆防百度散加黑竹根200克,5剂。(2)禁食荤腥100日。

清凉饮汤

【方源】:《老中医经验汇编》

【组成】:荷叶、茅根各2500克,桑叶、香薷、藿香、淡竹叶、夏枯草各1260克,青蒿、薄荷各500克。

【用法】:将各药切细混匀,按1:1比例,制成合剂,加红糖适量,并加防腐剂备用,每服80毫升,日服2~3次。

【功效】:清热,除烦,祛暑。

【主治】:预防中暑。

补益干地黄丸

【处方】 熟干地黄3两,鹿茸(去毛,酥炙)1两半,远志(去心)1两半,山茱萸1两半,蛇床子半两,菟丝子(酒浸,别捣)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肾劳,精气滑泄。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补益干地黄汤

【处方】 熟干地黄(焙)半两,黄耆(锉)半两,地骨皮1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蒺藜子(炒去角)3分,磁石(煅,醋淬7遍)3分,五味子1分,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水脏虚损,脚膝无力,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先用水1盏半,加羊肾1只(细切),煎3-5沸,次下药末,大枣2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补益覆盆子丸

【处方】 覆盆子4两,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龙骨1两半,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巴戟1两,人参1两半(去芦头),蛇床子1两,熟干地黄2两,柏子仁1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失精,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三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