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兰读论语·里仁》——第七则

 野有雅兰 2020-04-12

4.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导读】

观过知人,君子之明德。

【雅兰读经】

党,类也。---《四书集注》

类,难晓也。----《说文解字》。根据现有金文,类的造字本义是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因外形相似而难以辨识。

人之过无外乎君子小人之分。君子之过, 过于厚 ;小人之过,过于薄 。《易·小过》“ 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君子之过也。

过于厚则有姑息养奸之患, 过于薄则伴随刻薄伤人之害。

君子之党是显党,  小人之党乃幽党。 

“各于其党,”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所处之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工作环境 ,性格趋向等。

老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 “各于其党”就是“习”不同。此“党”字还可以理解为局限 。这些局限形成了人们形色各异的性格特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人之所犯过失错误多于“见惑”有关。让人产生见惑的原因就是前述之局限,“人之过”所体现的正是这些局限。所以,“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大可看作是孔门观人之术。

“观过”之“观”不仅仅是今日语境之“观察”,他在先秦语境意为“看待,对待”。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对待自己或他人过失,错误或失误,实际也是“各于其党,”各囿局限,各囿见惑。

《金刚经》言四相,其中我相第一。正是为了根除此局限。夫子之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通此义。

“观过各于其党”  就不会以君子之过去责小人 ,也不会以小人之过对待君子。  然后此人之于“仁”的分数,也就是道德情操如何就出来了。  

孔夫子为何说观人之过然后才能知仁?

 钱穆先生说“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观人之过,易见其真情。”

正因为“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 ”,所以与人同功,其仁之分数,也就是道德情操不容易分辨 , 与人同过,其道德情操如何就出来了。

  孔夫子为何言观人之过可知仁?不说知不仁?

  君子乐道人之善,  恶言人之非,患不知不仁 。

由此,观一个人所犯错误以及如何“观过”,自然能知这人是否处于“仁”的境界了。

【参考译文】

先生说:“人所犯的错误都带有其性格局限,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道德情操如何。”

计921字   2007-04-06  21:31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