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蕾:纽约疫情日记(7):一线的呼呼(4月4日)

 空谷天籁 2020-04-13

作者近照,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按】新冠肺炎患者迅速增多,纽约一线医护人员需要增援。预计纽约拐点在7天之内到来。截止2020年4月4日美东时间晚9点,美国总确诊人数超过30万人,死亡8483人。纽约州是疫情重灾区,113835人确诊。新泽西34124人确诊。密歇根14144人确诊。加州13899人确诊。贾维斯临时医疗中心的2500个床位已批准用于医治新冠肺炎患者。

饶蕾纽约疫情系列:按下暂停键 疫情升级 哈佛校长确诊 拐点何时到来 纽约的硬仗  希望的羽毛

纽约疫情日记(7):一线的呼唤

文/饶蕾

自从我写纽约疫情日记,许多读者鼓励我写下去,甚至给我发来自己看到的信息,其中有关于纽约一线医院急诊医生的,真的很感人。一位华人医生在录像中说,他每天出入高风险的急诊室。为了保证小女儿的健康,他妻子和17个月的女儿搬出他的公寓,他不知道要过几个月才能见到她们。还有一个录像,是一个看似两岁多的白人男孩,连说带比划,说他的妈妈不亲吻他,也不拥抱他,责问妈妈怎么会这样?小男孩非常可爱,虽然他话还说得不全,但把他的情绪和不解表达得非常清楚。当然小小的他不能理解在医院工作的妈妈是为了保护他。这两个录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不仅是在急诊室里的辛苦和焦虑,还有在家庭里,如何面对自己和亲人心情,真是不容易。

我看到的几位急诊室医生的消息大同小异。医院里新冠肺炎患者迅速增加,加上有些医护人员病倒,忙得不可开交。虽然一些医护志愿者的到来,缓解了他们的负重。但是,病人不断大量涌入,人手仍然明显不够。医护人员从早忙到晚,病人还是看不过来,下班后医护人员都在加班加点,连续多天下来,他们都疲惫不堪。医护人员太疲劳,容易生病。如果能有更多的医护志愿者前来支援他们,就能更好的救助病人,就能保证所有医护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充电。这个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医护人员能够长期坚守在抗疫的一线阵地上。

摄影:张慧雯

纽约市长白思豪在他4月3日的发布会上,详细讲了纽约市医护人员的需求和可能支配的资源,纽约市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来支持。今天纽约州长库默讲到志愿医护人员已经达到8万5千人,其中2万2千人来自外州。这些逆行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行为实在令人感动。库默决定批准在读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提前毕业,支援医疗系统第一线。希望州政府能尽快把更多的志愿者送到最需要的前线,缓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拯救更多的生命。


过去的24小时是黑暗的一天。纽约市长白思豪在今天下午3点左右发的推特:“纽约市经历了痛苦的24小时。我们正在失去这么多纽约人。这些不是数字,而是我们认识和爱的人。”根据统计模型,纽约的拐点将在未来7天内到来。这将是最难走过的7天,纽约客们挺住。记住“New York Tough”!  走过峰值,疫情就将逐渐缓解。

纽约宣传视频:New York Tough!
从住院的情况来看,库默在今天的听证会上说纽约市有转好的趋势,长岛的疫情在加剧,纽约州总体趋于平衡。州政府每天与所有医院联络,分配医疗设备。贾维斯临时医疗中心的2500个床位已批准用于医治新冠肺炎患者,联邦政府给配备设施和医护人员。

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医疗物资,马云和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团的两位首脑)以个人和基金会的名义捐献给纽约1,000台呼吸机,100万个外科口罩,130万个KN95口罩10万个医疗护目镜。中国政府安排运输,今日抵达肯尼迪国际机场(JFK)。库默感谢了中国政府,马云,蔡崇信,马云基金会,蔡氏基金会和黄总领事。另外,俄勒冈州支援纽约140台呼吸机。库默感谢俄勒冈州及其人民,并承诺纽约州将加倍报答。库莫说,按照安排,纽约已签合同向中国订购了17000台呼吸机,但是目前呼吸机供不应求,还没有交货。两周内只能到货2,500台。

这些捐赠的救援物资都是及时雨,因为下面7天可能是最需要医疗物资的时候。在纽约疫情期间,有许多中国公司和个人支援纽约。例如,纽约市长白思豪在他的发布会上也感谢了一家捐献2万个外科口罩的中国公司。我个人刚刚收到一位中国朋友捐赠的近200个非医用口罩。没有FDA/CE认证,医院不能用,但是社区可以。我将把口罩分发给邮局、超市、饭店,还有坚持上班的邻居们。感谢所有关注纽约疫情和援助纽约客的善良的人。有一天,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唯有爱永存。
【作者简介】饶蕾,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在美国获得化学硕士和MBA,现供职于美国化学公司。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远航》《晚⻛的丝带》《轮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