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埙曲│《远方》心之随想 即为远方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13


今天《埙友》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原创歌曲《远方》,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纳米工程系的在读博士生——王参。

听完曲子之后,大家一定会被《远方》中的埙与手碟的完美融合所打动,并不是很复杂的旋律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远方》这首曲子没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却能让每一位听众听见心之所向的远方!

有喜欢这首《远方》的埙友,可以在本文的下方留言,王参老师将提供本曲的曲谱以及伴奏,可供广大埙友学习、吹奏。

关于《远方》

王参:这首歌写于17年5月,最初是一个手碟和迪吉里杜管演奏并带歌词的演唱版本。5月份的时候在当地的华人社区我演唱过这首歌。写的是我的家乡,黄土高原的兰州。

到了9月,我冒出个想法:觉得埙的声音跟手碟的相性会更好——手碟的历史不超过20年,埙的历史上千年,尽管年代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们都有着空灵的声音,而且音域不冲突。所以打算用埙来吹这首歌的主旋律。9月就开始了学埙的历程。学了之后才发现,这首歌的音域正好是低音3到高音3。不仅要俯吹,还需要高3宽音域埙。于是买了风凌宽音域橄榄埙来录这首作品。

风凌埙的高3音色非常不错,但是俯吹音的音量和其他音相比较小,所以这首曲子的主歌最终是用空谷笔筒埙录的。副歌是风凌高3橄榄。均为F调。铺底乐器为d小调手碟和迪吉里杜管。记得17年5月演唱完这首歌后,台下观众由于很多人没见过手碟和迪吉里杜管,都在问我它们是不是我家乡的乐器。因为它们演奏出的效果让这个作品很像西北的音乐。那一刻我真的很骄傲:因为源自瑞士的手碟,和源自澳洲的迪吉里杜管,被我染上了黄土高原的色彩。:)而源于泥土的埙让这一色彩更加强烈。图中就是参与这首歌录音的乐器们:

【作者介绍】

王参 (Shen),甘肃兰州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现在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纳米工程系的在读博士生,还有不到半年毕业。专业爱好是科研做实验,业余爱好是唱歌写歌和练习乐器。音乐方面,小学和中学时学习声乐,上小学的时候写了第一首歌,后来就一直写歌到现在。

2009年北京大学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第三名

2009年7月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嘉宾

2010年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一百年院庆主题曲《薪火化学梦》曲作者

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 第十一届 “歌影年华”校园原创音乐会演出嘉宾

2014年 美国西南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中秋晚会主题曲曲作者

2014年第二届San Diego三校华人歌唱比赛 第二名

核心乐器是吉他。2013年9月来到美国读博,由于这边的很多乐器比国内便宜很多,而且二手乐器市场也相对成熟。为了丰富自己的作品,开始大量接触并练习各类乐器。不知不觉中,家里已经有近20种不同的乐器了。

王参与埙

和埙的认识时间既长又短。第一次接触埙的时候是1999年,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父亲当时在西交大读博。跟他逛三学街的时候,发现了许多人都在摆摊卖埙。我喜欢它的声音,于是父亲花5块钱给我买了一枚8孔红陶工艺埙。那个时候既没学习材料,也没指法表。于是就每天自己瞎练,闭门造车。从只能吹筒音,直到吹出了指孔全开的音,还发现了俯吹。当时自己根据耳朵听到的音高开发出了一套指法,遗憾的是,由于是工艺埙,这套指法不适用于其他埙。上中学后课业繁忙,就搁下了。

再次结缘是十八年后的2017年9月。在美国这些年思念家乡兰州,于是就创作了一首音乐作品。作品中的伴奏乐器我用了手碟,想找一个跟它相性相合的主奏乐器,这个时候想到了埙。买了十孔左起西安指法的空谷笔筒埙做作为自己的入门埙。谁曾想和当初那个工艺埙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_<,相当于是个新乐器了。气息口风时隔多年都要重新适应。更大的劣势是,多年前开发的那套工艺埙指法的记忆太过深刻,改指法改了好一阵子,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从这点上来说比其他的初学者要艰难。度过了改指法的瓶颈期后,后面就相对顺利了,对着默默西风老师的视频一点点练习。持续的长音练习,而后也掌握了大多数的常规技巧和四种指法,并把它们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11月开始录自己的作品,为了录制不同的作品,又陆续有了阴氏、风凌和自豪埙。现在除了常规练习,也在开始练习超吹,双吐,循环换气和花舌。

喜欢埙的幽静空远的声音,尤其是单腔梨埙,经常一吹就是一两个小时。更让我为之着迷的是,尽管埙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但是近三十年它一直在持续发展革新中:材料,音域,吹口,埙形,单双腔,隔音板。这每一个方面都在这些年一直进行着创新。普及化近年来也做得越来越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制埙人,例如百度贴吧中的小白老师,更是将现代理念也引入了制埙当中。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经验和重复性试错的制埙过程,小白老师等人通过工程建模,声学模拟测试来设计陶埙。并优化整个的制备工艺流程,缩短了研发的时间并减少了材料和能源的浪费——这和我们设计科学实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其实埙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是有着相似之处的:历史悠久,一度沉寂,而如今发展迅速。

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埙在国外的普及相对有限。在国外经常被人认作陶笛,而且商业化程度还不够成熟——私人手工制埙目前依然是主体,这种非商业化公司的运作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埙的数量。美国这边只能买到空谷埙,其他品牌必须通过淘宝走海外运输。有制埙人告诉我这是因为陶瓷类乐器属于艺术品,有着较为繁琐的进出口流程,限制了流通。我觉得这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知道并愿意学习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