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23日,英国“贝洛蒙”号商船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了,船上有一个名叫潘濂的中国水手。他被爆炸的产生的气浪抛入大海,靠着一块木板浮在了水面上。潘濂抱着木板一脸懵逼地望着茫茫大海,完全不知道咋办。 就这样飘了两个小时,突然飘来了一个没有被炸毁的救生筏,他马上游了过去爬上救生筏。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木筏,四角是桅杆,而两边的隔离间分别有着一个金属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应急物资:40升淡水、巧克力、干牛肉、饼干,甚至还有几发照明弹和一个手电筒。潘濂心中狂喜,短时间内没有性命危险了! 作为一个资深的水手,他知道自己现在对面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脱水! 他把救生筏上的帆布绑在四个桅杆上,搭了一个顶棚。既能遮阳,还能收集雨水。第二个考验就是食物危机。救生筏上的食物并不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获救,为了坚持更长时间,他每天只吃一点点。 他开始结绳记日,做好了长久漂流的打算。 食物在第55天耗尽了,他开始尝试钓鱼:手电筒里的弹簧做成鱼钩,缆绳拆了重新搓成细线作为鱼线,木筏上附着的贝类作为鱼饵,就这样,他钓上了一些小鱼。 他花了几天时间用手硬生生从木筏上拔下一颗钉子,用钉子将铁罐慢慢划开,经过长时间的修磨,弄出一把非常简陋的刀。 之后他又把钉子弄弯作为鱼钩,用小鱼当做鱼饵,终于钓上了大家伙。海里的大鱼肉很多,抵得上几十条小鱼了。他用刀将大鱼切成片,挂在桅杆上晒成鱼干后食用,比生吃口感好得多。此后,他天天钓鱼,储备了很多鱼片。 他孤独地在海上活着,为此尽展中国人的心灵手巧和生存智慧。为了避免肌肉萎缩,他还会在手上绑上绳子,游泳锻炼身体。 可是更大的危机却来了: 暴风雨中,他的木筏随着巨浪剧烈地颠簸着,湍急的水流卷走了他所有的鱼干和淡水。因此每一次暴风雨过后他都会被打回原样,仿佛轮回。 于是他只能抓住停歇的海鸟,直接咬死生吃,然后用海鸟的残渣用鱼饵。 有一次他用海鸟做鱼饵,居然钓了一条小鲨鱼。鲨鱼虽然小,但是力气却很大,幸亏鱼线也非常结实,较量了很长的时间,潘濂终于把鲨鱼拖上救生筏,鲨鱼张口就咬,潘濂却眼疾手快地拿起铁罐砸死了它。 之后,他就喝鲨鱼肺里的血液,熬过了两天,又把鲨鱼做成了鱼片。开始重新积累鱼片和淡水,就这样,他不断地与风暴作斗争,坚强地活了下来。 没有淡水洗澡,身体长时间的海水腐蚀,又没有办法补充维生素,潘濂的手脚开始浮肿和溃烂,病痛开始折磨着他,并且逐渐加重。奄奄一息地他精神恍惚,失去了时间观念,孤独、疼痛和饥饿在不断地消磨着他的意志。 二战时期的海战,有很多海军战士在船只沉没后依靠救生筏逃出生天,但是过了两三个月之后就会失去求生欲,最后在绝望之中疯狂,潘濂也是如此。 有一次,一艘商船驶过,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发射了信号弹。商船循着信号弹开了过来,他几乎能看见甲板上的人脸,可是船却又开走了,对其置之不理。 多年之后,潘濂依旧对这一幕耿耿于怀,商船上的人一定是看到他了,看到了他的东方面孔! 又一次,一架美军飞机发现了他,并空投了一个浮标作为标记。可是在别人找来之前,一场暴风雨就让浮标失去了踪迹。 希望之后的绝望是刻骨的,但是他还没有放弃。出现了商船和飞机,说明人类活动的区域近了。就在这时,海水的颜色变浅了,他知道,快到陆地了! 1943年4月5日,他到达了陆地,三个巴西的渔民发现了他,把他救上了岸,而此时他已经在海上漂流了133天。 后来他被送到英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了他大英帝国勋章。依据潘濂的传奇经历,英国皇家海军还编写了一本海上求生指南。 潘濂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船员和其他水手一样勇敢,我们有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