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名里的生僻字(初阶篇)

 无明7782 2020-04-13
自我从2018年正式观鸟以来,除了鸟种识别十分困难,更使人头疼的,便是那些在鸟名中常见的生僻字。

初阶篇
鹎。读音:bēi;释义:中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鸣禽。种类很多,如:白头鹎、红耳鹎、领雀嘴鹎、栗耳短脚鹎、绿翅短脚鹎……大多成群活动,食野生浆果和昆虫。
白头鹎:上海最常见的鸟类,数量甚至超过了麻雀。“白头”是它的标志。知道它学名的人并不多,提起俗名“白头翁”,却是家喻户晓。

领雀嘴鹎:中国南方常见的鹎,雀类一般的嘴,与那条白色的“围脖”,便是它名字的由来,也是辨认它们最好的特征。

,读音:dōng;释义:中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鸣禽。嘴细长而侧扁,翅膀长而平,善走,叫声动听。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乌鸫、斑鸫、灰背鸫、白腹鸫、红尾鸫,等等。
灰背鸫:上海最常见的冬候鸟之一,刚一入冬,它们就悄悄地在各大公园绿地中现身,在地上的枯叶及灌木丛间窜来窜去。胁部为棕色或橘色,因此较容易辨认。雄鸟上体全灰,雌鸟上体褐色较重且胸侧具黑色斑点。

白腹鸫:在上海较为常见的冬候鸟,胸部及胁部褐灰色,以昆虫、坚果为食,性羞怯,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收录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蓝矶鸫:分布于中国东部,不常见,食物为各种昆虫。虽然名字里带一个“鸫”字,实际上却属于鹟科。照片中是一只蓝矶鸫雄鸟,堪称中小型鸟类中的美男子。

本文封面为红尾鸫,是上海另一种常见鸫类,原为斑鸫的一个亚种,因此斑鸫与红尾鸫较难区分,有时也会见到它俩的混种。
 
,读音:wú,释义: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鸣禽。外形像麻雀,上下喙难以合拢。雄鸟羽毛的颜色较鲜艳。吃种子和昆虫,种类较多,如:小鹀、田鹀、苇鹀、灰头鹀、黄喉鹀、白眉鹀,等等。
黄喉鹀:常见于中国东部与中部。无论雌雄,羽冠都很明显。羽冠与喉部的黄色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其中雄性黄喉鹀的黄色更为鲜艳,胸前还有一半月形黑斑。

,读音:è,释义:中型猛禽,属于隼形目,是隼形目鹗科鹗属唯一的一种鸟类,分布范围广但不算常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体长约60cm。性凶猛。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主要食物为鱼类,与鸬鹚相比,它才是名副其实的鱼鹰。下图这只鹗飞行高度很高,照片也较为模糊,但它的标志性“黑眼罩”,使我确定了它的真实身份。

,读音:yuān,释义:中型猛禽,鸢类有长而狭的翼,分叉很深的尾,善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动作。薄弱,两足只适于攫取昆虫、蛙类和小爬行动物,在食物短缺时也食腐。“鸢”,有时也是鹰类的统称,所以老鹰风筝也被称为“纸鸢”。

黑翅鸢:虽然名字中同样带有“鸢”,但它属于黑翅鸢属,是小型猛禽,与黑耳鸢等鸢属鸟类并非亲戚。它的体长约30cm,只有黑耳鸢的一半,在停歇时完全就是一只“萌禽”。它的身体为白或灰白色,虹膜为红色,较容易辨认。食物是鼠类、小鸟及昆虫。

鹡鸰,读音:jí líng,释义:中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鸣禽。背部羽毛颜色纯一,中央尾羽比两侧的长,停息时尾上下摆动。生活在水边,吃昆虫。种类较多,我所拍摄过的有:白鹡鸰、黄鹡鸰、灰鹡鸰、黄头鹡鸰。

白鹡鸰:最常见的一种鹡鸰,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容易辨认。

黄鹡鸰较为常见的鹡鸰,似灰鹡鸰,但背部并非灰色,而是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各亚种间体色差异很大。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鸟名里的生僻字》之进阶篇、高阶篇。
参考资料:懂鸟(微信小程序)、百度百科、《中国鸟类图鉴》、新华字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