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肾脏作为体内重要的解毒、排毒器官,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多种药物损伤的对象。 药物性肾损伤是由于服用了各种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是肾脏对治疗剂量药物及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包括中草药、抗炎药物、化疗药物在内的不同药物。 药物性肾损伤会出现腰酸、水肿、蛋白尿、血尿、多尿或少尿、夜尿增多、乏力、食欲不振等,严重时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非常之高,单就急性肾功能衰竭一项,就占全部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3左右,老年人、肾脏病及糖尿病病人同时应用多种肾损害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伤。下面给大家具体讲述一下引起药物性肾损伤的原因、常见药物及它的预防。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物浓度高,这是由于对血流浓缩系统的作用所致。此外近端小管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也增加了药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会。在其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药物常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或细胞内易发生药物中毒。肾脏耗氧量大对缺血缺氧敏感。因此对影响血流的药物敏感。肾脏疾病增加了对药物损害的易感性,低白蛋白血症增加了游离型药物的浓度,肾功能不全又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肾脏疾病以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龄人的肾脏储备功能较低。 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萘替米星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先锋霉素)较常见。磺胺类、万古霉素、抗结核药(利福平)、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阿糖胞苷、干扰素)、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等都可造成肾损害。如阿霉素、顺铂、甲氨蝶呤、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博来霉素、亚硝基脲、白介素-2等都有一定肾毒性。部分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肾脏的作用是多方面,用得好保护肾脏,用得不好损害肾脏。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草药导致肾损害报道最多的是马兜铃酸肾病。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有350余种,主要有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威灵仙、大风藤及细辛等。多种中成药含有这些药物。 1、切记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杜绝滥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2、老年人、儿童注意按年龄、体重调整用药剂量,肾功能不全者应按肾功能减退程度酌情递减药物剂量。3、在服用有肾损伤的药物期间,应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药物的代谢和排泄。4、某些特殊致病菌感染必须选用毒性较强肾损伤药物时,应避免与强效利尿剂合用,以防诱发循环血容量不足,加重药物的肾毒性。5、服用肾损伤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若出现腰酸无力、小便异常(颜色变深、泡沫多而不消散、尿量明显减少)、四肢浮肿、血压升高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到肾脏专科诊治。当疾病需要用药的时候,病友们应与医务人员携手配合,遵从医嘱,实时监控,合理使用,达到治疗疾病、保护肾脏的“双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