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茵茵 心育越秀 写在前面 一场新冠病毒引发的全球性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春暖花开时,心已向往之。 复课在即,我们将对回归校园的学生们谈些什么?越秀区中小学心理学科骨干老师们经过认真准备,即将推出“复课后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系列教学设计,系列教学设计将根据学生们的心理需求,紧紧围绕“生命教育”“心理调试”“责任与担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生活”等主题,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成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今天推出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心”卡片 助调适》。 越秀区中小学心理学科教研中心组 2020年4月13日 “心”卡片 助调适 ——越秀区复课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教学 设计 一、背景分析 疫情后复学的校园,增添了各种规则和变化,如测体温、戴口罩、取消集体活动、卫生消毒、不扎堆、错峰上下学、错峰就餐、复课后的学习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在短时内造成不适应感和一定的冲击。 本节是复学后的第一节心理课,重点在学生的心理调适上,帮助学生面对变化,尽快调整心态,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 二、教学对象 初中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探讨复学后产生不适感的各种因素; 2.引导学生找出复学后的“变”与“不变”,从而降低不适应性,增强内在稳定性; 3.鼓励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复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整理复学后的情绪变化,促进自我心理调适。 难点: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到校园环境、师生交往、校园生活和校园学习这四个方面的“不变”因素,以增强心理调适能量。 五、教学方法 游戏体验、合作学习法、投射法 六、教学准备 1.桌游《只言片语》(1235系列)两副,共672张卡牌。 《只言片语》游戏卡牌样例 2. 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围坐,每组分发180张卡牌。 3.每个大组一张大白纸、一支黑色油性笔。 4.每个同学准备一张8×12cm(和游戏卡牌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小硬卡片和彩铅,用于“心愿卡”环节。 七、教学时长 40分钟 ![]() 八、教学过程 “心卡片”规则 1.每个同学抽取7张卡牌,观察手中的卡牌,每次选取1张回答问题; 2.若没有卡牌符合你心中所想,也可以直接说出你的答案; 3.已选出来的卡牌不重复使用,需重新在小组多余的卡牌中补充一张,保证自己每一轮手上都有7张卡牌 。 (一)热身“问候卡”(3分钟) 1.师:过了史上最长的寒假后,我们总算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重聚在课室,迎来了复学后的第一节心理课,请抽取一张卡片来和大家打声招呼吧。 2.老师示范 ![]() 热身“问候”卡 3.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初步熟悉卡牌规则。 (二)回归“复学卡”(3分钟) 1.再次回到美丽的校园后,你的心情如何呢?请选取一张你认为最贴切的卡片,把它放在“复学卡”的位置上,并在小组内分享。 2.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复学后的心情,让学生互相抒发、倾述复学后的情绪。 (三)遇见“变化卡”(12分钟) 1.师:可是,当我们满怀期待地回到熟悉的校园后,大家却发现“她”似乎有点陌生,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说明:此PPT中使用的是网络图片,复学后更换为学校的真实场景图片,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2.四个小组分别就以下其中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在大白纸的左边列出所发现的尽可能多的变化:校园环境、师生交往、校园生活、校园学习。 3.小组轮流进行分享。 4.师:遇见这些变化,你的感觉如何?请选取一张你认为最贴切的卡片,把它放在“变化卡”的位置上。 5.学生分享感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产生“不适应”感的各种因素,面对内心的“不适”感。 (四)发掘“能量卡”(15分钟) 1.师:面对校园中所出现的这些变化,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细细地感受一下,你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吗? 2.小组讨论,在大白纸的右侧列出所对应主题的“不变”点,越多越好。 3.小组轮流进行分享。 ![]() 校园环境的“变与不变” ![]() 师生交往的“变与不变” ![]() 校园生活的“变与不变” 校园学习的“变与不变” 4.师:当看到了这么多“不变”的人、物、情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选取一张你认为最贴切的卡片,把它放在“能量卡”的位置上。 5.学生分享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因素,从而找到内心的稳定和能量。 (五)暖心“心愿卡”(7分钟) 1.对复学后的自己,你有什么心愿、目标或想鼓励的吗?请用准备好的彩铅和白卡片纸创作一张属于你的“心愿卡”,然后把它放在“心愿卡”的位置上吧。 2.回顾四张卡片,补全句子。 3.教师分享与示范 ![]()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整合全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复学后的情绪和状态进行调整与展望。 作者信息 ![]() 陆茵茵 (广州市第三中学)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毕业,担任广州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10年。中学一级教师,越秀区心理学科中心组成员,广州市优秀团干,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获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主持的课题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青年专项课题,结题等级为优秀, 研究成果获广州教育学会2019年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并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上。参编《中小学潜能开发初级训练教程》。 声明:此教学设计为作者原创,在公众号《心育越秀》首次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允许同行在课堂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使用,反对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将其作为参赛作品或者出版、发表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