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桂芳先生山水画技法讲座之二——《山水画构图》

 畔山园敬坤书馆 2020-04-13
钱桂芳先生山水画技法讲座之二——《山水画构图》

艺 术 简 历  

钱桂芳1948年生,天津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一级画师、天津市艺术学会理事、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永乐书画院副院长。大学教授,在多所老年大学任教。

自幼酷爱丹青,先后师从孙克纲、白庚延、吕云所、于复千等大家。从事绘画40多年,呕心临摹历代名家作品,潜心研究传统及现代绘画技法,无所不师,无所必师,博采众长,取其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绘画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和国际书画大展并获优秀奖、特别金奖。被中国文联命名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授予“中国当代画家百杰”称号。同时被世界十六个国家艺术机构授予“世界艺术名人”称号。其创作的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南海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机构收藏。

先后出版了《钱桂芳画集》、《画家于复千师生作品集》、《钱桂芳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教程(上、下册)》、《钱桂芳山水教学范画选》、《名家国画技法山水教程》、《钱桂芳山水画技法讲座(山水画基本技法)(山水画临摹)(山水画构图、(山水画写生)、(山水画创作)、》等多部专著。2006年天津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艺术片《水光山色笔中情-记画家钱桂芳》,2013年北方网和天津老年人大学摄制了远程教育《中国山水画技法精讲》15集。

 序   言

   中国山水画构图又称章法,也叫布局。构图就是思考构思的过程,就是画家通过对所指物象在画面上的组织安排和设计,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创造出形式美感和意境的一种手段。构图在绘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绘画离不开构图,构图是进行创作的关键,构图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历代画家对构图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顾恺之就在《画论》中提出:“若以临见秒裁,寻其置阵布势,是达画之变也。”首先提出置阵布势的构图原理。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六法”中提出了“经营位置”,从绘画理论上解决了构图概念问题,并被历代画家认可,广为流传。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直接提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是绘画创作首要任务,并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观察自然山水的方法和“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为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的“三远法”构图。郭熙的散点透视和三远法构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法则。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形象地阐述了“势”在构图中作用。清代潘曾莹在《小欧泼馆画识》中提出“古人作一画必惨淡经营,楼台殿阁,塔院房廊,位置贴妥,然后落笔。”这些古代画论对中国画构图都作出了生动的论述,这些论述是他们在长期生活中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对中国山水画逐步完善,使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提供了重要理论。

    中国山水画构图,一是要构思立意,因为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洋画,西洋画讲究写实,是把视线看到的景物纳入画中;而中国画讲究写意,可以从不同角度或几处景观通过头脑运思构思,同时加入了个人主观想象确定主题,达到立意。二是经营位置,主题确定后,要进行布局设计,作品要表现什么?什么是主?什么是次?摆放位置?突出表现的是什么?都要清楚。三是提炼取舍,在置阵布局中,如何选取素材,那些重点表现?那些不要或不出少出,必须经过提炼取舍确定下来。四是辩证统一,在构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国山水画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也就是宾与主、近与远、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大与小、开与合等相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贯穿构图之中。一幅画黑是实处,白是虚处,黑白对比,画面才能醒目,才能对比强烈。中国山水画构图就是善于抓住对立和统一的矛盾,达到绘画的意境。五是骨法用笔,在完成小稿基层上,还要采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笔墨技法,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六是要布势造势,画面设计奇巧合乎情理,要画出万尺之势。最后还要营造意境,使构图有节奏感,画面有自然美感。    我从事绘画四十多年,专心致志研究中国山水画技法和绘画理论,深感中国山水画理论之深奥,技法之博大,特别是在构图方面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理论和技巧,是构成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两大类别。中国山水画构图是中国绘画史的骄傲,是世界宝贵财富。为了弘扬和挖掘中国的文化宝贵遗产,在有生之年不惜余力编写了《当代中国画名家教学系列------钱桂芳山水画技法讲座》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五册。本册《山水画构图》是结合我多年教学经验编绘的一部构图技法书。本书共分为十章,从山水画构图论述、山水画构图要领、山水画构图法则、山水画构图规律、山水画构图形式、山水画构图模式、题款、印章、诸方面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增添了山水画水墨构图、山水画构图作品欣赏篇章,从多年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并精心绘制了近百多幅作品编绘其中,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习掌握和临摹。通过这本《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学习,能较快掌握山水画构图的各种技法,达到构图的目的。    


第一章 山水画构图概述

 

   

构图,也称章法,布局。在南齐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历代画家对于构图都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没有好的构图,就画不出好的作品。

构图来源于前人的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及画面的需要。

构图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构图的立意和构思,二是研究构图的一些基本规律,三是研究构图的形式。


 第二章  山水画构图要领


 
 
 
 
 
 一.构思立意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西洋风景画有根本区别。西洋风景画讲究写实,即对物象面对面直接表述。而中国山水画是写意,是通过对现实物象和景观观察而诱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把直观感觉产生的冲动融合在作品中。古人云:“必先立意,然后章法”。唐朝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说明构思立意是中国山水画构图首要环节。构图立意为先,立意也就是明确主题,画什么?怎么画?要有一个明确构思。通过构思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符合画理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笔墨技法表现,达到精神内涵高度一致。          


 
构图步骤一:如何表现《薊北秋色》这一主题作为立意,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构思。
   



二、经营位置

一幅作品有了立意,通过什么来表现呢?这就是如何“置阵布势”,也叫“经营位置”,就是独具匠心构图。早在古代就提出许多构图理论,东晋顾恺之在《论画》提出“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阵布势,是达画之变也。”的构图原理;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都说明构图重要性。“置阵布势”用通俗话讲就是推敲画中山石、树木、云水、以及点景摆放的位置。一部成功作品决不是一处而就,而是经过苦心经营、思考、组织与安排。山水画成败取决于“置阵布势”。

构图步骤二:根据实景照片,分别用铅笔或速写笔勾出两张速写稿,围绕《薊北秋色》这个主题,来思考和构思。对景物进行组织安排。

 
 

三、提炼取舍

山水画构图非常讲究提炼取舍,就是在构图中,哪些重点表现?哪些次要?哪些要少画或不画?要经过提炼取舍才能确定下来。中国山水画要表现东西很多,山川、树木、溪水、河流、烟云等等,要将这些繁琐复杂自然景物表现在小小画面上,成为优美绘画艺术作品。决不是照抄照搬自然景物,而是要反复琢磨,精心组织,没有提炼取舍就会杂乱无章,要反复推敲,巧妙布局,合理安排。

构图步骤三:在铅笔画稿基础上,根据《薊北秋色》这个主题,要在设计画面时,要进行提炼取舍。


 
          

四、骨法用笔

中国山水画构图以毛笔墨线为骨架,故线为骨,也就是骨法用笔。南齐谢赫在“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骨法”是指造型骨架,“用笔”就是用毛笔通过具体的线条表现物象于画面。中国山水画很重视线的表现,只有通过具体线条才能所以表现构思内容。线是不是准确表达物象,是否有力量,有没有音乐韵律感,都靠毛笔的运用。毛笔运用是山水画构图的具体操作,对作品构图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构图步骤四:正式构图要运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特别是骨法用笔,勾皴出山石轮廓和明暗关系,画出树木。


   
 

五、取势造势

所谓“势”是一种形象运动感。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中提到:“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显见,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前一天下图耳”是说一幅山水画虽小,要有万里江山气势,如果山水画没有“势”,就像一张地图一样。在山水画构图中,山川河流,千态万状,山势高耸,突兀陡峭,飞瀑奔腾,烟云飘渺,都给人不同“势”的感觉。

构图步骤五:对绘画作品还要继续布势造势。也就是使作品要有气势和运动感。通过烟云的皴染,给画面增添了活力和气氛。


  

六、营造意

    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构图时,要有充沛感情,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入境界,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表现,又是自己情感抒发。使画面达到“画山注入情,画树观其风,画云云有形,画水水有声”的艺术境界。中国山水画审美特点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境由心生,借景生情,通过精心经营达到“我为山水,山水为我” 的最佳构图。中国山水画不授予透视,摆脱客观实景制约,全心追逐画中“真趣”和“意境”,达到“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场景。水墨画稿完成后,进行染色,营造秋天的意境,最后完成《薊北秋色》这幅作品。

  第三章 山水画构图法则

 

1. 高远法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是仰视。也有一种说法称“虫视”,把自已放在最低处,看什么都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处于下端,用于描摹高山峻岭,悬崖飞瀑。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把人物、房屋画的很小。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达到岸然兀立的效果。

 
  
 
 

2. 深远法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是俯视,由前往里画出深奥之感叫深远。意思就是借你一双千里眼,看到千山万水,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尺寸之间。类似于现在说的“乌瞰”。画面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深远法也可加强云气,使之有深远感。这种处理方法,可在俯视下把绵延不断群山和万里江山收入画中。

 


3. 平远法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是平视。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空间。平远法有两种:一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二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前一种可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苍茫辽阔。后一种是用景物的透视,河流的纵横来加强平远效果。平远的视平线处在画面中间或中部偏上位置,平远构图可把南方平野、溪山湖畔的钟灵神秀、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第四章 山水画构图规律 
 

一、宾与主

古人云:“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宾主是山水画构图首先考虑的,一幅画要有一个主体,主体是画中的主要形象。有了主,还要有陪伴,陪伴便是宾。作品《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是主体,占画面三分之二,近处两边岩石、树木等是宾。通过对主宾的刻画,尽情写出了黄果树瀑布雄伟气势。而观瀑的宾体“小人物”更加陪衬出主体黄果树瀑布的高大和雄伟。

 
 

 二、远与近

有远有近,才有空灵感,才能能很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山水画中,远与近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一般画面要有近、中、远三个层次。这样画面层次才能丰富。作品《客舟滩声》在远近层次处理上,充分体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近处无论船、树木、房屋、山石,都比远景大,而且刻画深刻。从层次来讲有六个层次,把景深逐渐推远,使画面层次丰富。


 
 

三、大与小

    宋代郭熙讲:“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大与小在山水画构图中是最常用的表现方法。布置画面,要有大小之分,主体一定要突出,要明确。一般主大宾小。作品《古柏》以描绘梅园新邨,歌颂周总理在梅园的作品,古柏画的高大象征总理,而房屋梅花较小作为陪衬,以突出《古柏》主题。


 
 

四、虚与实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在一张宣纸上,有墨处是实,空白处是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如果画中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我们要掌握虚实的运用。作品《云雾漫黄山》就是以虚实来表现云雾中黄山的景象。近景松树、石桥房屋为实,云雾为虚。山石有实有虚,才能烘托出云雾中的黄山。


 
 

五、黑与白

山水画中的黑白关系是在墨与纸上表现,用笔墨在纸上画出山峰、树木、岩石、泉瀑等不同形态,有形态是黑,无形态是白。构图有小空白和大空白。 作品《月是故乡明》是以黑与白表现这幅作品的,故乡明月留出空白。松针是黑,树干是白,背景是黑,月亮是白。通过黑与白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夜晚故乡圆月的意境。


 
 

六、 疏与密

一幅画,从局部到整体都存在疏和密的关系。疏与密要安排得当。疏是为了突出密的效果,密也是为了衬托疏的效果。同样对象,在不同的部位,疏密也有不同。作品《湖上春早》在构图上充分运用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近景与远景的树林交插繁密,体现了密,而大部分空白湖面表现了疏,整个画面疏密得当。表现出湖边、山林、水面早春的景象。


  
 

七、 纵与横

一纵一横,交错有力。南北朝王微说:“横变纵化而动生焉。”高峰横云,江边电塔,奇松横波,悬壁栈道。这些都是纵横交错的变化。如果没有纵横交错,画面会变得呆板。作品《危岩古道》就是利用纵横交错的辩证规律构图的一幅作品。山峰、耸岩陡立,直达顶端。而半山腰一条悬壁古道逶迤盘旋。增加了空灵和奇险,生动而有精神。


 
 

八、开与合

“开”是指把画中各种景物铺开。“合”是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也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或远、中景开,近景合等。合处画的太碎,一幅画就散了。作品《秋江扬帆》充分利用“开合”之规律,用江水把近中景分开,留出很大空白,顿感黑和亮,远山的腰部又被云分开,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但整体是合在一起的。

 
 

九、藏与露

在一幅作品构图中藏与露是重要手段,点景、树木、路径、山峰都可有藏有露“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此法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简练的手法,画出丰富的内涵。露的部分,则是一幅作品的精华。藏的部分,使人引起丰富联想。作品《云漫溪山》采用了云藏、树藏的方法,中远景的云把部分山峰藏了起来,时隐时现。近景的树把远处流泉藏起来,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十、稳与险

构图应注意稳与险的刻画。树木、山峰、岩石,有的平正,有的奇险。奇险处不可多。画面构图要求有险意,也要求有稳定性,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构图是死板的。我们要求险中求稳,稳中有险。作品《茶马古道》两岸岩石、山峦是稳定的,崎岖的岩壁古道是险峻的。一幅作品有险才有景,才能引人入胜,要稳中有险,相互配合。



                       第五章 山水画构图形式 


 

一、通景构图

通景即全景,画面上山、水、天、地兼具,全幅要画满。需要突出的重点、要重写之,适当留白,虽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主宾、疏密。

《丹岩寻幽》是一幅通景构图作品。画面布局满幅,但宾主、大小、疏密、浓淡恰到好处。

 
 

二、边角构图

古人常用此法,这种构图以两斜角相对衬取势,只取景物局部。画时要注意,斜角相衬,有主有从,灵活多变,画角不宜成方形。

《太湖帆影》是一幅边角构图作品,近实远虚的湖面,给人以广阔空间感。

 
 

三、居中构图

在整幅画面中,四周均为空间与空白,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突出表现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春江古榕》就是一幅居中构图作品,景物集中中间,突出主题。


 
 

四、分段构图

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水自然过渡,按宾主关系,每个段均有景物,而总体构成一幅完整、贯通的画面。

《溪山烟雨》是一幅分段构图作品,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整体贯通。

 

五、侧立构图

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的一种构图取势方法。

《瘦石松溪》是一幅侧立构图,以侧取势。

 
 

六、S型构图

这种构图取势主要呈S形状,近景从左或右起,弯曲之势而上,左右高低,弯曲之间距离变化,景物多少,形成简而变化亦多。

《溪山秋色》是一幅S型构图,作品山石、景物从左弯曲而上,呈S型。景物贯穿其中,时隐时现,趣味无穷。

 
 

七、由形构图

图中主要景物集中在下部,上方为次要虚景物,所占面积大小不相同,两者比例以1:3为宜。构图下大上小,下实上虚。

《春雨江南》是由型构图,下实上虚,给人以广阔感。

 
 

八、甲字构图

图中的物体都集中在上部,它与下方次要的物体,有面积大小的对比,这种构图上大下小、上宽下窄。

《月色归舟》是一幅甲型构图作品,耸高悬崖集中在画面上部,上实下虚的对比,给人以雄险迫势之感。

 
 

九、对应构图

对应构图取势分为上下对应,和左右对应两种,这种构图取势是画总体的一种呼应关系。

《江湾纤声》是一幅对应构图作品,大江两侧下实上虚,上下呼应,顿感画面宏大和气魄。


  
 
 

十、横竖构图

图中景物分上中下,分段构图,构图形式为横竖关系,分为横竖横,或竖横竖交插进行。

     《激流峡江》是一幅竖横竖的构图作品,山为竖,云为横。意境纵生。

 
 

十一、大小构图

图中分大小进行的一种构图方法,根据山势或树木等景物的远近,分成大小大,或小大小的构图。

《峰叠云深》是一幅小大小的构图,远景小,中景大,近景小,形成层次。


 


第六章 山水画构图模式

 

一、竖式画幅

竖式画幅为竖式画面。主要为直轴式。一般有中堂和条幅,中堂有四尺、五尺、六尺。条幅为长幅,一般四尺、五尺、六尺对开。也可装裱竖式镜框。

 
 

二、横式画幅

横式画幅为横式画面,也称横披,一般横幅悬挂,或装裱镜框。横幅过长,便成长卷了。

 
 

三、方式画幅

方式画幅为方式画面,可裱立轴,或装镜框。方式画幅,一般分为四尺、六尺、八尺对开。

 
 

四、圆式画幅

圆式画幅,为圆式画面,可裱立轴或装镜框。一般为四尺、六尺对开成圆形。还有一种是小的圆形画幅,是团扇也称圆扇。

 
 

五、扇形画幅

扇形画幅,主要用在扇面上,通常指折扇(便扇)。



第七章 山水画构图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画种,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综合过程,是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集中体现。欣赏山水画角度很多,可以从笔墨、构图、形神、色彩、意境等方面进行欣赏。本构图作品欣赏主要是从章法、布局方面来欣赏。山水画构图欣赏有高远、深远、平远方面的构图,有山水画不同形式的构图,也有山水画各种不同规律和意境
等方面的构图。

 
 
  
 
 
 
 
 
 
 
 
 
 
 
 
 





 
 
 
 

 
 

 
 

(钱桂芳先生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