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医生对于数理普遍不敏感,包括西医医生...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0-04-13
中国医生对于数理普遍不敏感,包括西医医生。在中国人的治疗观念中,病人都是平等一致的,都应该给予最好的最优质的疗法,而对于疾病认识又有变化和个体,这样当治疗时候都注重于经验。比如这个医生吸收了老师的书本经验或者自己积累的经验,他自己得心应手的时候,这一百个病人他就会用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治疗,而不会把这些病人分成组去观察。
简单的讲,比如一百个人都是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那么上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准确性就很高;把新冠疫情定位寒湿疫,那么就要辛温发散,不需要用苦寒清热药物了。
这就是思路,所以一百个人明知道用这种方法就好,而且又可预测结果,所以中医就不会去实验。到现代药理双盲,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这里,他们是用模块式复制病人,然后一百人分出来五十人吃小柴胡汤,另外的人不吃可能吃些安慰剂。说实在,这吃安慰剂的病人,对中医讲就是暴殄天物,该用的不用就会错失良机,是要被病人骂,医生是要自责的。
因此,当疫情防控有一种可靠疗法放在这里的时候,中医首先做的是判断证型,然后用药,这就很精准,而如果让寒证的人吃寒药,热证的人吃热药,这中医做不出来。这就如领导用人,关键时候甲大家觉得都行去了就能做成,但却让乙去做实验,结果可能就炸了。当然也不排除对经验的挑战,出现意外成功。但逻辑上,选甲是优化方案。医学就是在经验中结合观察选择优化的工作过程。
但这种模式却在强制使用,所以中医临床也要进行双盲分组对照,可以不可以?也不是不可以,让做就做,只要可行有价值。但可控性比较差:一是因为中药多为复方制剂,作用靶点多,这与提取药物或西药单一成分不同。单因素分析不适合中药。二是证不好复制。中医治病关键是证,证就是分组识别,寒热的分开,然后针对性治疗。而双盲是搅在一起的,这种模式忽略了中医本质。三是疗效判断不好统一。比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但用药有时侧重症状改善而达到降血糖目的,一些患者通过服中药或针灸,减肥,改善了体质,血压血脂正常了;消除了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了;这不是药物直接去降糖,而是一个复杂的作用机制。疗效点放在哪里呢?中药对证除了根本,然后病人不长期吃药了;而现代药物是确定了疗效,从此吃一辈子。这种代价选择哪个呢?
治病和生活一样。有人讲了一个例子,家里小孩顽皮,总是向墙上乱画。处理办法,一个是画了及时擦了,这个和西药很像,但是孩子还要画。而中医则会去教育小孩,把教育过程作为重点,对证下药,孩子心态正了就不画了。这个过程就是疗效,有时很快立竿见影,有时候需要慢慢观察,水到渠成。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确实复杂。现在技术手段和认识水平还不够,急也没用。中医人也都一样希望尽快搞懂中医药,但单靠现代的验证思路还远远不够,研究水平不够就慢慢等吧。图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