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吃药,险送命,医生说再来迟一点就危险了

 普照医生 2020-04-13

今天和大家说一个在临床真实的病例,病例中的病人险些送命,在积极抢救下才保住了生命。跟影视作品中的那个场景一模一样,医生说如果再来迟一步就不行了。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个早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正紧张地抢救一位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

经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来是这样的。患者为市郊区某村农民,男,50岁,20多天来经常发热,开始认为是“感冒”没有重视,后高烧不退,曾在当地卫生室取药给予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紧接着家中25岁的儿子也出现类似症状,用中药治疗后明显好转。于是,这位农民便将其儿子服用的中药煎后服用,才服一剂,当晚10时许便感到腹部不适、隐痛,随后加重并出现腹泻;先为稀便伴有黏液,继而呈暗红色,后成为鲜红色血水、量大,急忙送医院诊治。经过医院详细检查证实病人患的是伤寒病,失血性休克正是消化道大出血所致。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性发热,伤寒病容,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昏睡等,相对缓脉象,玫瑰疹,脾肿大等为主要特征。目前本病在诊断和治疗上并不困难,虽然伤寒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但比较少见,仅在病程的第2~3周因吃东西不当、有腹泻、鼓肠发生或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才诱发。

因此如若得了本病,只要及早诊治并不可怕。然而本例病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病人不去医院就诊,没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是盲目的乱服用了含有大量致泻的中药(大黄)使本已有溃疡的肠壁,再次受到损伤,导致肠壁血管破裂而出血,幸亏及时去医院抢救方才脱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临床中有一类药物使用频率特别高,甚至普通人时不时都会用到。在药店的非处方药物中,如感冒、咳嗽、疼痛、过敏和很多五官科药物中都常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分别是解热和镇痛。该药刚被发明出来是用在小孩子发热和疼痛上,因为安全性较高,后来成为了非处方药物。非处方药物指的是不需要医生处方都可以自行在药店买到的。

对乙酰氨基酚不像一般镇痛抗炎药物对胃肠道有比较多的副作用和刺激。由于较少出现胃部不适,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影响较大,服用超量的该药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肝脏疾病,特别是酗酒后的患者,最有可能出现。事实上长期大量剂量会引起肾损伤。

很多患者在生病的时候,总以为多吃药,吃多种药,病可能会好得快。比如常用的感冒药都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同时服用多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导致严重的后果。

俗话说,有病求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上述不论病因如何乱用药物的现象却不乏其例,尤其在当前不少“家庭小药箱”建立后,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法更为严重,对此,为了人们的健康,应引以为戒,以免发生类似事故的重演。

 我是普照医生关注我,关注更多健康!

把文章转发出去,让三姑六婆,亲戚朋友都知道,功德无量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