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文人聚会,还是政治密谋?

 常有理 2020-04-13

是文人聚会,还是政治密谋?

是风雅的文人聚会,还是紧张的政治密谋?

《兰亭序》让兰亭雅集蒙上了一圈耀眼的光晕,永和九年的这场集会,就像《兰亭序》一样,不断被后人临摹,甚至让无数的帝王倾心,清朝雍正皇帝甚至模仿兰亭雅集,在宫殿里挖掘溪沟举行曲水流觞集会。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此充满了向往。但是,唐太宗们不知道的是,永和九年的天空中,悬挂着一轮红月。

月变色,将有殃。

永和九年参加兰亭集会的那些文人雅士,实际上是在强作笑颜。

吴大新是绍兴市的一名学者,因考证《兰亭序》的专著《红月亮》而轰动学界,在书中他对兰亭雅集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那不是文人的酒会,而是一次秘密的战前军事会议。他认为,兰亭雅集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政治集会,邀集人王羲之想凭借自己的人脉,来调和朝中两大政治派别的矛盾。

参加会议的除了王羲之和他的儿子外,还有当地的大姓氏族代表、各级行政长官,其中掌握东晋军事大权的就有6人,他们绝非过去所说的一帮文人。在此次会议上,主题很明确:东晋要北伐,如果北伐,那么谁来统帅?

当时北伐的统帅,有两个人选,也就分成了两派。一个是桓温派,桓温是当时最高的军事统帅,但受到朝廷的猜忌。一个是殷浩派,殷浩是个名士,是东晋皇室用来牵制桓温的。这两派都有人参加兰亭雅集,桓温的儿子亲自来参加,殷浩手下的两个将军也来参加了。

“如果是文人雅集,那么像许询、阮裕、甚至连和王羲之关系密切的道士许迈、高僧支遁等名士没有出席,这说不过去。” 吴大新说。

对于王羲之来说,右将军的职务,使他成为这次会议上的关键人物。右将军不是一个虚职,在当时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永和九年的中国版图,是又一个“三国演义”,前秦、前燕和东晋三个国家互相攻伐,试图吞并对方,统一中国。

永和八年(352),东晋王师北伐,大败而归。到了永和九年的春天,时任北伐统帅的殷浩亲率大军在淮河与敌军对峙,战事一触即发。

而这次东晋一旦再败,后果不可设想。

和前线的剑拔弩张相比,大后方的会稽,还是歌舞升平。这里非但兵粮充足,而且越王三千甲兵退保会稽,“卧薪尝胆后吞吴”的历史先例,也让丧失了大半河山的东晋王朝,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最后可以依赖的地方。

桓温和殷浩两个人积怨很深,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而将相不和在打仗中是很忌讳的。王羲之和两人关系都不错,一个是他上司,一个是他朋友。他想通过兰亭集会调和两人的关系。

但在这次会议上,调和失败了。

“所以你去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后半段他大声疾呼,带有悲愤的情绪,就是因为这次会议无疾而终。《兰亭序》千古悲凉的密码也就在这里。” 吴大新说。

半年之后,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北伐,以惨败告终,被废为庶人。

兰亭之会,终以悲剧收场。王羲之右将军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结束。永和十年(354),又逢修禊之日,王羲之再次来到旧地,展开《兰亭序》,临写数十遍,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气韵了。

六天后,王羲之辞官而去,舍宅为寺,带着家眷,悄悄归隐了。只留下一泓墨池,一个兰亭,一段风雅传说。

今天,慕名来到兰亭的人,会在曲水流觞边坐上一坐,感受当年的兰亭雅事,但是,没有人留意,在风雅背后还有一场剑拔弩张的政治辩论。也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兰亭,并不是永和九年的兰亭。

我们依照着清朝《会稽县志》的记载,攀登上兰渚山,在密密的草丛中,发现了颓倒在地的石柱,这就是县志中所绘的天章寺。清代兰亭的全址,就从它的脚下铺开,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而这仅仅是清朝绘制的兰亭胜景,东晋时,兰亭背高山长岭,面茫茫鉴湖,气象万千,曲水流觞绝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局促和狭隘。

永和九年的兰亭,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荒草中。如同《兰亭序》,在王羲之归隐后,也悄然消失了。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2020年1月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