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原创)(二)(仅供参考)

 学中医书馆 2020-04-13

二、肺脏病的论治

1、 肺: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其性宜宣宜降,主管呼吸器官,对体液和血液循环也有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些方面的病证,多与肺有关。肺的作用是呼出体内浊气,吸入人体外清气,再与饮食所产生的谷气相结合,分布供养脏腑躯体;并管全身之气。说话发音都要靠肺气的鼓动,才能发出。肺有病,呼吸功能失常,可以出现咳漱、气喘、呼吸不利、失音等症。肺气有辅助心脏,管理调节百脉血液运行的作用。如肺气失调,可以引起心血循环不利。人体津液依靠肺气推动作用,才能布散、通调而下输膀胱。如肺气不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可致水液潴留而发生水肿和小便不利。鼻是肺气出入的通道。肺得病时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肺气分布体表皮毛,有温养肌肤、抵御外邪的作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就容易感冒、自汗。

    肺的病证,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证有阴虚、气虚,亦有气阴两虚者;实证有风、寒、热、痰、饮等各个方面。

【辨证施治】

一、虚证:

(1)      肺阴虚:干咳,痰少质粘,有时咳痰带血,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肺结核或肺炎恢复期。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举例】沙参麦冬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百合等。

(2)      肺气虚:咳漱气短,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晄白,畏风自汗,容易感冒,苔淡白,脉细弱。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等久病之后。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举例】补肺汤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灸甘草、五味子、山药等。

二、实证:

(3)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实证):咳漱,痰吐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甚则气喘音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举例】麻黄汤加减。药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桔梗等。

(4)      风热犯肺(或痰热蕴肺),肺失清肃(实证):咳漱气喘,咳引胸痛,痰吐稠黄,或有腥臭味,或吐血痰,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浓涕,畏风身热,有汗不解,面赤心烦,口渴欲饮,苔黄,脉浮数或滑数。多见于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副鼻窦炎等。

【治法】疏风清肺化痰。

【方药举例】麻杏甘膏汤加减。药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知母、桑白皮、葶苈子、海蛤粉、鱼腥草、金荞麦根等。

(5)      痰湿蕴肺(实证):咳漱反复发作,胸闷,气短,痰白粘稠量多,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之类的慢性咳漱。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举例】二陈汤加减。药如:半夏、陈皮、茯苓、川朴、苍术、等。

(6)      寒饮(痰)阻肺(实证):咳漱气喘,喉中有痰鸣声,痰吐稀薄如泡沫,怕冷,受寒可引起咳喘加重,苔白滑,脉弦紧或沉弦。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病。

【治法】温肺化痰(饮)。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药如: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芥子、半夏等。

(7)      肺失通调(实证):浮肿在身半以上和面部严重,皮肤光亮,小便深黄不利、量少或闭,腹部胀满,或伴有咳漱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见咽喉红肿、烦热、口渴、舌质红的为肺热内壅。多见于急性肾炎初期或尿潴留等。

【治法】通调肺气。

【方药举例】麻黄、桂枝、连皮茯苓、杏仁、桑白皮等。有热的加石膏、连翘、白茅根。

三、兼证:

(1)      肺脾气虚:咳漱日久,气短,痰多稀白,面色晄白,倦怠肢软无力,食少,大便溏,腹胀,甚则面浮足肿,苔淡白,脉细软。多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

【治法】补脾养肺。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苡仁等。

(2)      肺肾阴虚:咳漱气逆,动则气促,反复咳血,失音,潮热,盗汗,遗精,腰痠腿软,形瘦,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多见于肺结核后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法】滋阴补肺。

【方药举例】百合固金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天冬、五味子、生地、玄参等。

(3)      肝火犯肺:咳呛阵作,痰粘,或咳吐鲜血,胸胁刺痛,烦热,口干,头眩,目赤,苔薄黄质红,脉弦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血等病。

【治法】泻肝清肺。

【方药举例】泻白散加减。药如:桑白皮、丹皮、地骨皮、黄芩、黑山栀、黛蛤散、龙胆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