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儿惊厥】: 惊厥又叫抽风,常与昏迷同时存在,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发热惊厥和无热惊厥两类。发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常因一般感染发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如各种脑膜炎、脑炎等所引起。无热惊厥多见于婴儿搐搦证、脑发育不全、癫痫疾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外感“六淫”后极易化火生风,走串入络,热重的可引动肝风,日久损及真阴,可致虚风内动,延绵难愈。本篇仅以常见的发热惊厥作重点介绍。 【诊断要点】
(1)
(2)
(3) 【治疗方法】
(一)
(1)
(2)
(3) 体针:合谷(可透后溪)太冲(可透涌泉)腰俞。 发热,加大椎、曲池;不发热,加人中、中冲、崐崘。 耳针:交感、神门、皮质下、脑点、心、重证用强刺激,可留针1小时。
(二)
(1)
(2)
(3) (三)【辨证施治】惊厥的辨证,当根据邪的在表或在里、病程的长短而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见于外感发热初期,病程短而病势急,治以祛风止痉为主。内风多为热性病极期的热极生风,或后期阴伤而致虚风内动;前者治当清热熄风,后者当以滋阴熄风。如伴昏迷可参考昏迷篇。 (1)外风:常见于病之初期,发热,烦躁或嗜睡,或呕吐,突然惊厥,苔薄白。 【治法】祛风止痉。
【方药举例】防风6g 加减: 无汗,冬、春加葛根9g;夏、秋加香薷5g。 呕吐,加玉樞丹五厘——一分五厘。 苔白厚腻,加藿香6g,佩兰9g,菖蒲3g。
(1) A、热极生风:常见于病之中期,高热有汗或无汗,神昏惊厥,苔黄、质红或干。 【治法】清热熄风。
【方药举例】钩藤12g 加减: 二目红赤,加龙胆草9g。
喉有痰鸣,加天竺黄9g
舌质红绛,加麦冬9g B、虚风内动:常见于病之后期,低热汗出,手足蠕动,偶有抽搐,神倦,舌红少津。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举例】大定风珠加减。生地15g 加减: 便溏纳差,面白少华,加党参12g,黄芪12g。 睡眠不宁,时有虚烦,加夜交藤15g,枣仁9g。 附:后遗症肢体强直拘挛,用乌梢蛇9g,地龙9g,全蠍3g。强直性瘫痪,用当归9g,红花6g,牛膝9g。 C、单方草药: 活蚯蚓三——四条,打烂如泥,加食盐少许,涂敷前囱门(发多剃去);适用于婴儿,有止惊作用。
四、【休克】 休克是指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所产生的征侯群。属于中医“虚脱”范围。多因严重汗、吐、泻下,大量出血,温病正不胜邪,严重外伤等原因而产生,其病理变化为脏腑气血津液损伤,阴阳衰竭所致,而尤其以亡阳为主。 【诊断要点】 A、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神萎或烦躁、甚至昏迷,舌质淡、脉微数。心音低钝,呼吸微弱,血压下降至收缩压9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50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消失。 B、询问发病前有无外伤、出血、高热、大量汗出、严重吐泻、接触或误服农药或毒药、使用青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的病史,或以往有无溃疡病、肝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 C、注意检查外伤情况,皮肤出血点,脱水情况,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等有无异常体征,结合血液、大小便等化验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心电图等检查,借以鑑别发生休克的不同原因。 【治疗方法】 一、紧急处理:
1、
2、
3、
(1) 五、【瘟疫】: (1)毒热内攻,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痰热内闭,急热惊风。临床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病毒性肺炎、小儿急热惊风属于毒热内陷,热入心包者。 【治疗】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方药举例】安宫牛黄散(丸)(【温病条辨】)。郁金30g
(2) 【治疗】开窍安神,清热镇惊。
【方药举例】局方至宝丹(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犀角30g
(3) 【治疗】清热止痉,开窍安神。
【方药举例】紫雪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寒水石1.44kg 六、【其他】: (1)昏迷不省人事,因气怒或因痰厥或中煤毒。 【治疗】开窍安神,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救急散。薄荷6g
(1) 【 治疗】开窍安神,散风回阳。
【方药举例】中风急救散。上肉桂21g
(2) 【治疗】针灸。
【处方】人中
(3) 【治疗】安宫牛黄丸、七厘散加麝香。 【用法】内服安宫牛黄丸,外敷七厘散加麝香,敷头部复生。
(4) 【治疗】针灸。
【处方】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