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针灸学的先驱——朱琏及现代针灸学流派 周达君中医师 有网友问我一个问题:现代针灸医学有这么多的流派,是怎么回事?还有就是,我所秉承的又是哪个针灸流派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却又是一言难尽。 中国针灸传统历千年而不绝,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有了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技能。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聚合离散,显隐互现,终归于一。形成以十二经络为基本理论的传统针灸学体系,但是近七十年来,画风为之一变。 现代针灸临床来看,各种针灸流派层出不穷。有的人喜用偏方,有的人则好用大方,也有人喜用简单的对症治疗。有人用针少,一两针而矣;有人用针多,数十针也不嫌多。有人强调用针轻巧,针感宜轻;有人则强调,针感要强,有针感才有效。如此这般,似乎是针灸流派之杂,实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归根结底不过就是两个大的针灸学派。一个是传统针灸学派,讲究一切以传统针灸的经脉穴位理论为基础,以中医传统的理论为依据;分析疾病,设定处方,依法施针。另一个则是“新针灸学” 的认识模式。 所谓的新针灸学,就是从现代医学的知识与科学理论出发,重新整理过的,具有科学内涵的针灸医学。这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起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针灸流派。它的要点是:接受传统针灸体系的经络穴位知识,利用现代医学理论重新整理架构,形成新的针灸认知模式。新针灸学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有极大的创新,也充分保证针灸特有有快速有效的临床效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创始人,就是朱琏医生。 【题外话】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认知,缘起于中西论战。正是一位位睁眼看世界的中医学前辈们,通过接力方式,发展起来现代的中医临床理论与认知。可是,这个事业的真正的发展却离不开中国革命的历程。更不得不追溯到已故的毛泽东主席。早在中央苏区时代,苏维埃政府就已经建立了西式的现代医院。但缺医少药的现实,使得医院的医生们并不排斥传统中医。后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这时的毛泽东则因征途劳顿患上慢性腹泻,经西医多方治疗而不效。最后,请延安著名民主人士老中医李鼎铭治疗,仅四剂中药而诸证悉平。这个李鼎铭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是大大有名。他后来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政府工作思想。这个思想经毛泽东的进一步提高,推广到中共的各级政府与各个抗日根据地,对战胜物质困难,挺过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起了积极作用。李氏之医术本于清代名医黄元御,而其心胸开阔,尤其主张中西医互参。他的这个思想影响到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则在多个场合宣传中医,尤其鼓励西医学习中医。 1、从不理解到接受: 朱琏原籍江苏溧阳。1930年,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院。曾经在正太铁路局医院任职,是正牌的西医医生。在上海行医时认识了同乡革命志士陶希晋,并结为伴侣。1936年,在石家庄成立“朱琏诊所”。1940年任位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 1944年,朱琏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有意学习中医。时有,延安名中医任作田愿意公开自己的针灸经验。于是,她也报名了。此时,她对中医针灸的认识自然是报着怀疑的态度。在跟任老先生的学习之后,也正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之中,她才逐渐确认了针灸的有效性。 一位患者肚子痛,被人用门板抬来就医。先取足三里,而腹痛缓;再取中脘穴,而诸证悉平。结果,患者连呼神针,自己扛着门板回家了。针灸之效,竟如此之速。又有一位干部,患者夜盲症,经过十余天的针灸,就完全治好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夜盲症的病因是维生素A缺乏。在不增加营养的情况下,就这么扎扎针就治好了夜盲症,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在实践中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后来,朱琏自己因涉水受凉诱发坐骨神经痛,经打针、吃药、热疗、敷药,诸术乏效。于是,自己给自己针刺,经两次治疗而愈。从此,她对针灸的研究开始走上专业的道路。 2、立足时代的探索: 即然是研究,那么就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在学术上的照抄,而是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朱琏一方面坚持临床实践,一方面接触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她发现了中日对针灸学研究的不同。中国的针灸学强调用经络的知识去统一穴位,统一临床实践。而日本的针灸却是强调孔穴,不重经络。而现代医学来看,经络与外周神经的分布高度相关。结果同样是讲针灸的穴位解剖,从中国的角度看则多侧重于神经的角度;从日本的角度看,则侧重于肌肉与骨骼。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针灸的疗效,这就是典型的科研模式了。早在战争年代,她就已经发现针灸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也发现针灸具有改善血象,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与民间中医的接触,她也发现基层医疗的很多问题。如西医认为中医没什么用,中医则认为西医只会做手术。有些民间中医只会扎针,不懂解剖,不讲卫生,孔穴不明。于是,培养“懂西医能治病的中医师”提上日程。 3、仕途未改医者心: 朱琏身兼多职。既曾任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卫生局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这样的纯粹的行政职务;又曾任晋冀鲁豫边区医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学校校长这样的业务主管。这样就可以大展身手,将针灸学的培训做起来。当然这样的培训必然是中西医学兼容并蓄的。课程设置除了针灸之外,还有生理、病理、解剖、细菌、诊断学等等。真正培养了中西互通的针灸医学人才。学员们毕业后深入基层,以其卫生、先进、疗效可靠受到广泛欢迎。 建国后,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副司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同年8月2日,由朱琏主持创建的“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该所1955年升级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并由她担任首届所长。早期的“针灸疗法实验所”一方面面向全国在职医生举办针灸学习班。另一方面从事着针灸科学研究工作。1951年3月出版的朱琏《新针灸学》则对此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对朱琏同志说过: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要出国,将来全世界人民都要用它治病的。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一九五六年我国办起了外国医生训练班,朱琏同志第一个讲课传授针灸技术。 4、学术研究敢争先: 无可否认的是,对针灸医术的现代研究,日本同道是走在了前边。我国早在元朝时就已经确定穴名三百六十个。经过日本学者以现代医学的认识,重新校订仅得孔穴一百二十个。朱琏认为这些穴位的确定,强调了局部解剖的价值。但是,很多临床上常用的穴位未能包括进去。从临床实践中看,中国针灸的特点是,近端与远端相结合的用法。这样的治疗就不能仅考虑局部的问题,还要考虑远端的问题,如:治疗胃痛,首先取远端的穴位足三里,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考虑是否要取局部的中脘穴。这样一种治疗方法,就需要考虑经络与疾病、穴位之间的关系。从针灸的发现来看,这种关系自然是依托经络理论本身来表达。 朱琏认为针灸的发展是先有孔穴,后有经络。正是经络的存在,将人体组成一个整体。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经络与神经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从临床出发,朱琏重新编排了人体穴位的分配与归类。依托中医固有的经络认识,将所有的穴位,分为头部、颈部、肩胛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各部再分为若干线或若干区,以利于临床应用。在这个编排中,不同穴位之间既有着局部相互作用,又有着远端的相互关联。保留了中国针灸学术体系的完整性与一贯性。 朱琏用针强调针感。认为进针后,病人应有一种特殊感觉。强刺激就是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弱刺激就是强烈而短促的刺激。强刺激起抑制作用,弱刺激起兴奋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进展,巴甫洛夫对高级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传入中国。朱琏明确提出人体高级神经的调控作用与针灸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从而突破了仅从外周神经的角度,讨论针灸疗效的藩篱。 针灸的生命力即在于它的疗效。朱琏认为它可以用来调整人体的抗病、修复、代偿机能。可以用于中暑、虚脱、心绞痛等急症,也可以治疗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调节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指数,增加人体免疫力。针灸甚至于可以治疗疟疾等感染性疾病,还能治疗部分营养不良性疾病。但针灸并不是万能的,例如:急性阑尾炎及肠套叠有可能使患者腹痛得到临时缓解,但随后会再次发作,最终需要手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针刺一方面可以成为鉴别诊断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现代医学本是一个发展中的科学。《新针灸学》过度的强调了神经对人体的调控作用。如“细菌进入身体以后,若是放出毒素来抵抗白血球的吞噬,神经感受到了,马上就引起应变的变化,体温上升细菌的活动即受到限制,同时白血球增加。”显然,这一段的解释很“中医”。因为从六十年后再来看这些内容,就会发现,在感染中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免疫系统,而神经系统此时仅仅是起辅助功能了。但是,仅仅用于解释针灸的临床效果,则这段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科学认识的角度看,针灸不仅仅解决了临床问题,更给现代医学带来新的问题。如从神经的机制看,发汗与止汗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反射现象,但是,针灸即可以发汗,还可以止汗,所用的穴位还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是“人体的炎症初期,白血球需要增多而不能增多时,针灸以后就是增多;反之,到了炎症后期,针灸同样的穴位又能使白细胞正常的减少”。很多维生素缺乏的疾病,“不给维生素特别丰富的食物,但行针灸也能收到很大效果。”显然,这些问题都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让现代医学来一一阐明。 4、后来——: 按朱琏的先生陶希晋的说法,他俩是于1960年一起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调任南宁市委常委,南宁市副市长,南宁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她的主持下,又创办南宁市针灸研究所,成立南宁市七·二一针灸大学(南宁市针灸大学)在南宁期间,她一直带病工作、坚持修订《新针灸学》。也确定了新穴十九个,改革了指针疗法,创制了艾条灸法。不幸积劳成疾,于1978年5月于南宁过逝。至1980年《新针灸学》第三版始正式出版发行。 朱琏开创了“新针灸学”的道路,就有着更多的人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朱琏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针灸只能减轻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却不能真正治好急性阑尾炎。在1952年举办的“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来了一位名叫方云鹏的西医外科医师。方医生早在战争年代就已经向民间学习针灸,其时任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与针灸科主任。多年后,他发表的《艾灸“气海穴”治疗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55例报告》( 《西安卫生》1960.7)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应当与方医生本身是外科医生的身份有关。不久之后,在中国医学界掀起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热潮。其基本模式就是,一位西医外科医生配合一位中医师结合成一个治疗小组。方云鹏医师于1958年发表的《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西安卫生通讯》1958.10)则被称为首开针刺麻醉之先河。北京大学的韩济生则于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阐明针刺人体穴位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并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好了,现在可以回答最前边的问题了。现代到底有多少个不同的针灸学流派?一方面,现代的临床医生正是通过对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接续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极大丰富,医者对人体的认识不断深入;最终使现代的针灸学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以这两个大流派为主,又细分为很多小的流派。 一个大的流派是,严格遵循传统中医针灸体系对经络孔穴的认识,是为传统针灸派,如郑魁山,承淡安,黄竹斋等传承皆属于此。又有近来发展之“一针疗法”,“奇穴疗法”也属于此类。现有的大学《针灸学》课本中,虽然有不少解剖学内容,但主体还是偏于传统针灸学体系。 另一个大的流派则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临床经验、现代医学知识三个主体综合而成的新的针灸学体系。这里又分为“新体针系统”与“微型针灸系统”。 新体针系统有朱琏的条块针灸体系,山西穴区带治疗法,陕西方云鹏体环针疗法,神经干刺激法等;近来又出现的浮针疗法,经筋疗法等,皆属于这一类。 微型针灸系统则强调在身体的局部取穴,赅治周身之病。如:方云鹏《头皮针》、《手象针》、《足象针》,又有上海曙光最早使用的《鼻针》、《面针》,张颖清之《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彭静山的《眼针》,黄丽春主推的《耳针》,薄智云的《腹针》等等。 以上所举事例,不过挂一漏万而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者。诸贤所述,莫不苦心孤诣,艰难成篇。然而,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传承,无非是各承良技;用之临床,但求“有效”二字。 资料来源: 1、妙手银针印初心 中国中医药网2019-07-18 09:28 2、朱琏 百度百科 3、致敬!石家庄市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 《永恒记忆》萧玉、许跃彬 4、《新针灸学》朱琏第二版,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