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丝丝杨柳丝丝雨

 午夜聆风568 2020-04-13

本文参加了【咏春】有奖征文活动

“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晓来唯欠骊山雨,洗却枝头绿上尘。”([唐]王建《华清宫前柳》)

陕北春晚。

昨夜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夜缱绻之后,让原本含羞如少女般娇嫩的鹅黄色柳芽舒展开来,一树树垂丝宛若成熟的少妇,在微风中扭摆着婀娜的身姿,舞动着春天的柔美。

望着窗外那一排面盆粗的垂柳我不由得想起贺知章那首脍炙人口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以柳为题留下过很多诗词而存文最早的应当是《诗经》,“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中国人喜欢谐音借字“柳”与“留”近音,故而文人笔下的柳往往是离别不舍和思念的媒介。比如南北朝何逊的《边城思诗》“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唐朝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宋朝周紫芝的《踏莎行·情似游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在这众多借柳抒情的诗词中我以为最为悲情且最为我所欣赏的当属宋朝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悲怆之境,跃然眼前。情之切切,恸人心扉。  

最为巧妙的理应是唐朝张籍的《蓟北旅思》“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全诗没有一个柳字,仅一句“折尽向南枝”,把折柳留人的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望着窗外雨歇风停那一树挂着水珠的柳条在阳光下犹显葱茏惦念着离别数十载的故乡池塘边一岸的垂柳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那首《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