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鹃花里杜鹃啼——咏杜鹃花古诗词赏析(下)

 川雪898 2020-04-13

   

           

                                                     川     雪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花与鸟的名字相同,很容易勾引起诗人的联想。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宣城看见杜鹃花开,想起了家乡的杜鹃鸟,触景生情,引起乡思,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

    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宣城所作。诗中的子规鸟、杜鹃花均为思乡之情的象征。诗人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四川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三巴”,写尽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全诗浑然一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前呼后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诗人从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就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为杜鹃花在深秋重开而兴发感叹: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华。

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

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

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杜鹃花本来是春天开放的,可是诗人于秋天在山中看到重开的杜鹃花,不由得触发了思乡之情。

诗中写道:时值深秋,山中的泉水使得丘壑保持着暖意,幽谷中的杜鹃花在寒秋中又开花了。 此时各种春鸟都不再鸣叫,在外地的游子也还未回家。提到谁还没回来,对此大家都再次发出叹息。杜鹃花啊,你何必因为杜鹃啼血,颜色红得像朝霞呢!    

宋代诗人择璘的《咏杜鹃花》:想象丰富,思乡情浓:

蚕老麦黄三月天,青山处处有啼鹃。

断崖几树深如血,照水晴花暖欲然。

三叹鹤林成梦寐,前生阆苑觅神仙。

小山拄颐愁无奈,又怕声声聒夜眠。

首联描绘了一派暮春景象:暮春三月,桑蚕已老,麦穗渐黄,满目青山,处处有杜鹃鸟在啼叫。颔联重点写杜鹃花,“如血”、“欲然”,极言杜鹃花之鲜红艳丽,红似火燃。然同燃。颈联写诗人的想象。三叹:再三惋叹。鹤林:佛家语。佛祖入灭之处。佛祖于婆罗双树间入灭时,其树一时花开,林色变白,如鹤之群栖。梦寐:此处意为梦想、幻想。阆苑:阆风之苑。仙人所居之处。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栖鸾。诗人想象神仙居所景色殊异,令人神往。尾联感叹乡愁萦绕,怕杜鹃鸟的叫声使自己彻夜难眠。拄颐:以手托着下巴,忧愁的样子。

此诗既写杜鹃花,亦写杜鹃鸟,想象丰富,思乡情浓。

宋代诗人杨巽斋的《杜鹃花》,对花寄托思乡之情: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诗的意思是:杜鹃花鲜红欲滴映着朝霞格外明艳,这是杜鹃鸟含冤啼叫的鲜血染成的。羁留外地的游子有家不能回,对着杜鹃花默默无语,互相传递着思乡之情。

诗人由杜鹃花的红艳想到杜鹃啼血,由杜鹃的啼叫想到游子有家难归,只得对着杜鹃花暗寄情愫,思乡之情尽在不言中。        

宋代诗人真山民的《杜鹃花得红字》,将杜鹃花与杜鹃鸟两个意象交融合一: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在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诗的首联描写了巴蜀一带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得将遗恨寄托在遍地的杜鹃花上。颔联写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颈联出句从正面写花,杜鹃花的翠枝在深夜与明月相伴。因是写夜景,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那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尾联直抒胸臆,由杜鹃花联系到杜鹃鸟思归啼血,魂飞锦水生出。至今杜鹃花上还带有怀乡的遗恨,常使天涯游子触目惊心。那满山的红杜鹃原来是用碧血染出,飘泊天涯的亡国遗孤见此,能不伤心泪零?结句正面出现“行人”,点出题意,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                                               

杜鹃啼血的出典是一位亡国君主泣诉他的怨恨,在南宋亡国之际,以此为诗歌意象者甚多,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和中斋韵》:“啼血南飞望帝魂。”诗人咏此当然也是为了寄托故国之思。

宋末元初名画家、诗人杨公远写的《白杜鹃花》,别具一格:

从来只说映山红,幻出铅华夺化工。

莫是杜鹃飞不到,故无啼血染芳丛。

诗歌的题目虽然是白杜鹃花,可是诗歌里句句都是在写映山红。诗人从如火一般绚丽灿烂的映山红落笔,写出了映山红红得耀眼夺目,巧夺天工。而白杜鹃花为什么是白色的呢?诗人突发奇想,这白色的杜鹃花,该不是杜鹃鸟没飞到这里,所以没有啼血来染红了。   

诗人要描写白杜鹃花,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从跟它颜色迥异的映山红下笔,从红、白杜鹃花的对比中,表现了它们的各自芳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与表达效果。

宋代词人赵师侠的《醉桃源》,描绘暮春美景,抒发惜春意绪: 

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

水流红紫各西东,绿肥春已空。 

闲戏蝶,懒游蜂,破除花影重。

问春何事不从容,忧愁风雨中。

这首词写暮春时节的景致与思绪。时值暮春,杜鹃花开得正艳,呈现出浓郁的春色。然既已春晚,绿肥红散,蝶闲蜂懒,花影破碎,春意难留。诗人感叹道:要问春天的万物为什么不能从容生长,只是忧愁风雨来临。惜春意绪溢于言外。

词的意境优美,描写生动,抒情自然,引入入胜。

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写杜鹃花里杜鹃啼,借杜鹃啼声写思归: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曼倩:汉东方朔字曼倩。

这是一首写杜鹃啼声引起思归的词。

首句描写残絮飘飞的景象,并以之点出季节时令,还应看到,此句虽写景,同时也是抒情,因为思归的情绪正如飞絮一般,也是迷蒙纷乱的。次句甚巧,一名两物,“杜鹃花里杜鹃啼”,此句明写鸟啼,暗喻“不如归去”之心意。接下来,又是自怨自伤。年年思归而年年不归,拖延下来,在外的年头已然不少了,而自己又长期生活在“怨月愁烟”的心境之中,见到月亮,引起怨情,见到风景,引起哀愁,心里遭受如此折磨,这到底又是为了谁来?在这种自责自问之中,思归之情的抒写,又深入了一层。

下片为家里的“倚楼人”着想,体味她作为思妇的心绪,也是由景写起,梅雨、晓风,与上片的濛濛飞絮相呼应,同样也点出暮春时节。接下来的“倚楼人听欲沾衣”,则承接上片第二句,倚楼人,就是倚楼远望盼归人的思妇,她听到的也是那“不如归去”的杜鹃啼声。最后,由于思归而不得,发出了深切的感叹。故园的花已经三度凋谢了,那就是行人在外已满三年,而且是年年思归,年年未归,至今呢,仍然是“曼倩天涯犹未归”。

宋代词人陈允平《望江南》,以暮春乐景,反衬思归情浓:

烟漠漠,湖外绿杨堤。满地落花春雨后,一帘飞絮夕阳西。梁燕落香泥。 

流水恨,和泪入桃蹊。鹦鹉洲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归思越凄凄。

词的上片写江南暮春景象。湖上烟雾迷蒙,湖外绿杨拂堤,一阵春雨过后,遍地撒满落花。夕阳西下,帘外飞絮飘荡,梁上燕子正在衔泥做巢。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游子盼归思绪。本来春光明媚,应是赏心乐事,但过片“流水恨,和泪入桃蹊”,诗意陡转,写游子的心头之恨,和着伤心的泪水流入到桃溪。“鹦鹉洲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因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而出名,是引起乡愁的地方;而杜鹃花、杜鹃鸟都是描写乡愁的意象,杜鹃鸟落在杜鹃花枝上啼叫,使思归之情更加一倍。结句“归思越凄凄”直抒胸臆,进一步突出了思归之情的浓重。

明代诗人张献翼的《杜鹃花漫兴》,写杜鹃花的芳华永驻:

花花叶叶正含芳,丽景朝朝夜夜长。 

何事江南春去尽,子规声里驻年光。

    前两句写遍地杜鹃花烂漫绽放,从早到晚到处是一片美丽景象。后两句写春天将尽,杜鹃花也要凋落,但她的芳华却长驻在杜鹃鸟的啼叫声中。诗人借杜鹃花与杜鹃鸟 的关联,抒发惜春思归之情。      

清代女诗人秋瑾的《杜鹃花》,赞美杜鹃花的红艳: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暮春时节,杜鹃花开了,杜鹃鸟也开始啼叫。杜鹃花红艳似血如朱砂,开花之处都是一片红色。这鲜艳的红花想必是想把春天留住吧,可是到了夜里风雨交加寒风凄冷,想留春天也留不住啊!

诗人赞美杜鹃花的红艳美丽,惋惜留春不住,惜春之情浓郁。

    描写杜鹃花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杜鹃花扎根山野僻壤、恣意盛放的情景,随处可见,红的像火,热情奔放,灼灼燃烧着人们的视野,点燃了山野的寂寞和冷清。在古诗词里欣赏杜鹃花的鲜艳与朴实,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