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平庸,源于过早地精于世故

 沧海浮萍b5trou 2020-04-13

拾遗物语

过早奔着“精于世故”去的人,

最后也仅仅止步于世故,归于平庸。



1

前段时间,成都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的群聊截图,

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事情是这样的,

一名学生@学生会老大

随即遭到群管理员袁某的粗暴怒斥,

另一位群管理员刘某,更要求全体成员“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这下网友们炸开了锅:

“大家都是学生,为什么不能直呼学长?”

“学校已经如此社会化了吗?”

官场作风太浓了吧。”

……

不知道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反正我只看到了两个字:早衰。

为什么这么说?

还没走出校园,

就开始蹩脚地模仿成年人所谓的成熟,

在本该肆意的年纪,被世俗磨去了棱角,

在本来单纯的环境,变得世故而实际,

作为学生,可不就是早衰了?

而更可悲的是,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竟无处不在,

所以,我想借机和大家聊聊有关世故的问题。


2

世故的人,每个人身边都不缺。

网友哈哈雷就有这么一个同事:

之前在国企工作,

有一个大专毕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日常是插科打诨,

口头禅是“我安排下去”,

本职工作常常推给别人。

她自己干什么呢?

每天像侦探一样打听公司里的一举一动,

像个要退休的老人一样指指点点,

语言和行为早已经是套路满满。

明明还很年轻,

却早已看不到阳光、明亮和努力,

我和她同在一个办公室,

感受到的不是符合其年龄的青春和活力,

而是世故,以及年轻人的“油腻”。

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说么:

年轻人的油腻,比中年人的油腻更可怕,

因为它预示着精神的早衰。

他们挥霍着似懂非懂的道理,

养成了玩弄世故的习惯。

事实上呢?

他们只是在被世故玩弄,

然后把人生过成了事故。


3

不少人都看过《欢乐颂》,

剧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初入社会的关关要写年度总结,

樊胜美立马以大姐大的姿态,

主动将自己的经验教导给她:

多写一些漂亮话,让年度总结更好看。

乍一听,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毕竟是自觉什么都懂的樊胜美用十年工作经历换来的这么一个认知:

领导都喜欢漂亮话。

然而,安迪一句话就戳破了她的本质:

樊胜美精通人情世故,

却只混了个中游荡荡,

实际上是个办公室油子。

她把心思放在人际关系而非工作能力上,

觉得表面功夫比专业能力重要,

结果呢?

十年,事业原地踏步,生活一塌糊涂。

现实中有很多樊胜美,

这类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把精于世故当成了生存之道,

殊不知,他们的精于世故,只是自以为精于世故。


4

教育家卢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

对年轻人讲道理要谨慎。

什么意思?

年轻人在少不经事前,

被塞入一堆似懂非懂的道理,

反而容易形成自以为成熟的陋习,

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我举个例子:

徐悲鸿一次去探望弘一法师,

突然发现枯死的树枝竟然发出了新芽。

他看到这样神奇景象,

忙一脸崇敬地对弘一法师说:

枯树发芽,必定是高僧在此修行,

感动了此树,让它起死回生。

弘一法师听了只淡淡回到:

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

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浇水发芽罢了,

但在徐悲鸿这样的人看来,

都觉得是弘一法师佛法显灵,

何况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呢?

他们更容易被教化,

更容易以为不浇水,靠“感动”就能发芽。

别人讲的道理他们奉若神明,

但从不深究,

长此以往只流于表面的成长

到最后,只剩下自以为是


5

流于表面的成长会怎样?

最近读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时,

看到这样一段话: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

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

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

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

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

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

我深以为然。

好比卖魔方的小贩精通于说明书上的玩法演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玩;

或者一个手握答案的“学霸”,却算不好一道初中的数学题。

他们为了获得认可和奖励,

会用虚伪、撒谎的方式,

用表面的行为掩饰内心的动机,

假装明白,然后用空洞搪塞你。

你能指望他们以后有什么大的成就吗?

不能。

那些过早奔着“精于世故”去的人,

最后也仅仅止步于此,归于平庸。


6

如何才能不归于平庸?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你要分清楚什么是世故。

来看看网友俊俊的分享:

曾经有一位同事,

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马屁精,

不是今天和某领导吃饭,

就是明天某经理请他帮小忙,

平时给人一种和领导们混得很开的样子。

但奇怪的是,一遇到重要决策,

或者项目分组的时候,

他却总是被各个领导有意无意地排斥。

讲到这你一定疑惑,

和领导打好关系,世故一点难道不对?

这不是生存之道?

等我讲完或许你就明白了。

后来,一位领导偶然道破其中原因:

他长期活跃在各个领导之间,

不被任何人信任。

明白了吗?

这位同事不是世故,是势利——

毫无原则地向对自己有利的人谄媚。

很多人都犯过这样的错:

把势利当世故,

自以为能与领导们称兄道弟是老于世故,

实际上你的势利正让你成为待炒的鱿鱼

世故是人生常态,

但一定不要势利。

势利的人,几乎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7

讲这么多,世故的最好尺度到底在哪里?

特别欣赏一个研究生朋友,

他参加毕业答辩的时候,

因为没有接受某位答辩教授提出的建议,惹火了教授。

对方当场地把论文往桌子上一摔,

说:你这论文写的什么乱七八糟,

我连看都看不懂!

他不甘示弱道:那可不是,

我花了三年时间才写出来的论文,

你才翻了半个钟头,能看懂才怪呢。

这么硬气不妥协,

你是不是觉得他论文肯定得挂?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经过激烈的学术争论后,

教授成功被研究生说服,

还给了他一个很高的分数。

看,所谓世故,不是一味地磨去棱角,

有时候,也是将棱角磨得更锋芒。

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

知世故而不世故,

更不要过早地追求世故,

你的世故,需要锋芒。


8

老于世故,是不好的。

不通世故,也未必好。

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说过一句话:

在这个江湖里混,你得通晓人情世故 ,

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什么话得这样说,什么话得那样说。

不通人情世故,恐连活下去都很困难。

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些世故你必须要懂,

因为这是生存技能,可以让你活下去,

但它们不会让你活得更好,

如果你不想止步于世故,

你需要的,是一门真正的本事。

世故帮你安身立命,

本事才能让你活得更好。

那些比你成功的人,

真的不是比你精明世故,

而是比你更懂得实力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