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果失利,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出路了?很多人总觉得,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中,高考几乎可以决定大多数人的人生,高考落榜,前途只剩灰暗。只有考出高分、考进好学校,才能够开启人生辉煌的坦途。 然而,孙晓云却用自己的勤奋和精专,证明了别样的辉煌。 孙晓云,我国当代书法名家,195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如今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同时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名满书坛、当今书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却有一段遗憾的过去——两次高考,两次落榜。 孙老师曾经公开坦言,自己两次高考、报考两个艺术学院,但是最终都遗憾落榜。但这段经历并没有击垮她,也没有让她的人生就此灰暗。即便没有上过大学,孙晓云凭借着三岁练字、精专练习书法多年而得的一手好字,成功实现了逆袭。 她常常拿这段经历鼓励自己的学生,告诉他们,自己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凭借一手好字,如今已经是多所名校的特聘教授。人生、事业辉煌,同时可以一辈子与自己所钟爱的书法相伴。她说,“书法让我感到心情愉快和安宁,让我觉得生活有信仰、有向往、有奔头。一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理想人生近在眼前。” 通过书法改变人生、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名家、名校教授,孙晓云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一位“埋头苦读”的尖子生。她曾在四年之间写坏百支毛笔,令人咋舌不已。练字的同时,孙教授不忘广泛阅读、积淀,边读边写,四年之间完成了小楷《道德经》、四书和《历代家训家规选》作品,合计逾十万字。字艺愈发精湛的同时,内在涵养与学识也得到极大提升。如此肯下功夫,怎能不令人敬佩? 数十年来的苦练,足以成就一位真正的大家。孙晓云落笔的一点一画,早已都有了其标志味道,那些苍遒有力的书法作品总给人带来一种神清气爽的审美感受。都说字如其人,孙教授也总给学生们一种爽直的“巾帼之气”。如同那简简单单的一笔一画构筑出高雅的水墨世界般,她总一身朴素简单的打扮,却藏不住那高深雅致的气格与情怀。 在孙晓云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牢记“慢工出细活”。书法是如此,人生在世亦是如此。唯有精细、耐心、认真、专注地对待一件事,愿意在一件事上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反复练习,以求达到最好,结果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高考落榜,人生就失去了希望。然而正如孙晓云教授这般,即便未能如愿考上理想高校,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将一件事做到最好、不断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努力,最终一样换得了专属于她人生的辉煌。 然而,并不是说这样看来,读书就没有用了。读书确实不是每个人唯一的发展道路,但“知识改变人生和命运”却是永恒的硬道理。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那种专注地待事精神,一种势必将一件事做到最好的坚定信念。而本着这种态度与精神,最终我们终能奋斗出更好的成绩,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走上自己的理想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