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岭南转到八闽,八闽的与篆刻有关的人物之前我们也介绍了几位,近现代的陈子奋和潘主兰,今天我们介绍另外一位自学成才的大家周哲文先生,介绍完周哲文先生,八闽篆刻家也算是告一段落,至于现在的中青代如石开、林健等八闽金石篆刻中坚感兴趣的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周哲文先生的一生算是一个传奇,父亲是制砚工匠,勉强能够维持生计,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先生很小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不过其曾经有过一段学习生涯,曾经在其12岁时就读于冰心老人二叔清末举人谢穆如创办的紫藤书屋,后因谢先生辞世,书屋也就散了,在这短短的两年求学生涯当中,受谢先生影响,书法、篆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一个就是谢先生把周先生的乳名“德官”改为“哲文”,希冀其明哲文章,后又刻赠印章以示奖掖。其后14岁周先生离家投军,从事笔墨工作,在辗转各地的动荡岁月当中开启了其自学成才的传奇。 抗战爆发后周先生进入海军陆战队讲武学校,毕业后随军行进,在抗战期间,在桂林、重庆等地,得以求教于徐悲鸿、马万里、高甜心、乔大壮等名家。后因军旅中积劳成疾,误服烈性草药,步履维艰,抱病养疴,百无聊赖,开始与刻刀、印石为伍,谁知从此竟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后得友人同情资助,销差返里,治疗痼疾。从此开启了其几十年的书法篆刻生涯。 周先生学艺曾经还有过一段趣事,就是求教于书画大家陈子奋,陈先生避而不谈篆刻而只是说了一句:“治印之道有三诀,一书法,二章法,三刀法,必须先奠书法基础。回去之后捡一种方砖以毛笔蘸水在砖面上画圆圈,日不间断,三年之后,如一笔可成圆周,再来受教。”后来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周先生居然真的通过自己铁杵磨针的功夫,自己练就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技法,从而为近代印坛造就了一位边款大师,周先生所用之法就是将印石四面擦墨涂黑,以刀就石,如此苦练十年,十年之后将自己的作品在此呈现陈先生,此时的陈先生看到其作品大为惊叹,并当场在一斗方宣纸上以陈老莲笔法画了《知不足斋》一图相赠。并题诗句“曾观健腕十年前,斯道原由识字先,却喜请求盈外户,已知诵读遍群篇……”由此故事可知虽没有得到陈先生的亲授,但是这十年的砥砺而行,因祸得福了。 周先生后又经历十年浩劫,一生曲折,其所坚信一块生铁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可成绕指之钢,后将自己居所取名为“百炼成钢之楼”以自勉。“宁甘磨破千重茧,万印纷陈一志伸”,即是其自我写照。 周先生印作或工、或放、或巧、或拙,使刀如笔,分朱布白,排比允当,精湛隽秀,自成一格,尤其边款更具特色,所做汉印居多,古玺、小篆、金文,细朱文偶亦为之。周先生喜刻大印,其边款之字亦较一般为大。尤其是其楷中兼行之款更有特色,勿需书石,将石面用墨涂黑,操刀即刻。 书法方面,周先生亦是热枕独到,别具一格,擅长篆书、楷书、行书,尤擅行草。其篆游移于秦篆与汉金之间,其楷则摩挲各种六朝碑版文字,经由自己整合而铺衍在印文与印款之中,因其主攻篆刻,由于雕馈的惯性,故其挥洒书写犹如擒刀刻字,书写中蕴含着强烈的金石气味。 在其从艺的几十年生涯中,以印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其爱国思想,亦以印结交各方友人。如刘海粟、沙孟海、沈觐寿、沈从文、马公愚、潘天寿、吴作人、叶浅予、来楚生、冰心等中国作家、艺术家们都是其艺术好友。日本著名篆刻家梅舒适、小林斗庵、中岛春缘、新加坡高僧诗雨等亦与周哲文以篆切磋结交。冰心老人曾特为其撰写《记八闽篆刻名家周哲文》并在文中赞道:“我为我的故乡,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的金石篆刻艺术家而感到无比的欣喜与骄傲!” 而“文革”十年浩劫中,周先生痛失历年所收集珍藏的六百余帧当代艺坛名辈书画。后又经过自己以印与友人互相交流,又积攒了七百余件作品。其一生刻印数万方,除去散失的藏品和作品外,现如今大部分陈列在三坊七巷光禄吟台旁的一栋青砖灰瓦的三层小楼里。此楼现已成为周哲文纪念馆所在地。其毕生心血,静静地陈设于此,等待后人前来欣赏品评。 周哲文个人生平介绍: 周哲文(1916-2001),生于福州,祖籍福建长乐,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社会活动家,西泠印社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福州画院副院长,是当代印坛的代表性印人之一。其从艺70年,笃于书法和篆刻的研究,博采众长,锲而不舍。在篆刻方面,周哲文上究秦汉渊源,旁参皖浙诸派,尤对边款情有独钟,他大量研习六朝文字,边文刀法不袭前人窠臼,以刀代笔,几十载光阴磨袭不辍,知难而进,去粗存精,累积功力,以至自成体系。周哲文治印之多,印语之广,都属罕见。“宁甘磨破千重茧,万印纷陈一志伸”是对其的真实写照。 出版篆刻作品专集有《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诗词印谱》《戊辰龙年印谱》《周哲文篆刻集》《周哲文篆刻选集》《周哲文从艺六十年》《艺海藏珍》等。传记收入《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