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一生读书有限,要明白先读哪些书

 kibcat 2020-04-13

编者按:中国有些书值得一生品读,尤其是中国的典籍。人一生读书有限,先读哪些书?必读什么书?关于这个问题,《山东商报》对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进行了采访。

从“四书”与《孔子家语》读起

记者:能否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您读的书呢?

杨朝明:我推荐《论语》《孔子家语》《孟子》《老子》《史记》这几部经典。

《论语》是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著作。孔子虽是2500年以前的人物,但他可以说是中华5000多年文化的代表。孔子“述而不作”,不欲“载之空言”,但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其弟子后学记载或收集他的言论,《论语》正是孔子遗说的精编。我们读《论语》,一定要思考其中篇与篇、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读明白了这种联系,会发现它是逻辑清晰的思想著作。

孔子儒学也是社会管理学说,《论语》凝结了古代中国的智慧,谈的是社会和谐之道,包含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仁者爱人”“允执其中”等思想精华。无论个人修养,还是从事管理,《论语》都值得重视,不可不读。

《孔子家语》长期被看作伪书,但经过长期认真细致的研究,尤其是早期简帛书籍的发现,证明了它非同寻常的价值。如果说《论语》是孔子遗说的选编,《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遗说的汇集。有统计,《孔子家语》字数是《论语》的3.5倍还多,内容十分丰富。《孔子家语》有很多较长的篇章,有许多的场景,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虽然该书也经过了后人的整理,但材料原始古朴,真实可靠。

孟子传承孔子思想,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而言,如果说“孔子”仅仅是一个点,那么加上“孟子”,就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孔孟之道”。《孟子》阐发六经,发扬孔子思想,希望唤醒人的善性,让人们居仁宅、走礼门、行义路,培养更多的社会引领者。孟子看重士人气节、君子人格,希望为政者养正气、走正路、行仁政,使天下有王道。越读《孟子》,越能品味思想的清醇,生发做人的正义。

儒、道同源,孔子与老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两颗巨星。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二人的思想有深度的相通之处。《老子》富含哲理,充满智慧,但要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却有难度。孔子讲道德与价值,老子的“道”与“德”也没有离开该“怎么想”和“如何做”的本旨。只不过《老子》更理论、更抽象、更玄妙,领悟《老子》要宏远辽阔、高屋建瓴,要见微知著、辩证思考。老子的“无为”是“为无为”,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的理想是“民至老死”,是要人和平相处,都寿终至老而死,非因战争而年轻身死。

读《史记》,读者在明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文学享受。《史记》善于叙事,文辞优美,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历史,回头看,是为了更明智,以寻求启迪与灵感,从历史的过往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如果还没有认真读过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那么我首先郑重推荐几部儒家的典籍,这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加上《孔子家语》。鉴于人们对“四书”并不陌生,读经典之前,不妨可以先尝试读一读《孔子家语》。

记者:关于读书,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呢?

杨朝明:近段时间,是我这些年写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打扰,也不出门。写作的内容依旧围绕早期儒学展开,写了一些文章,如《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说“灾妖不胜善政”。意思是,出现灾情是挡不住的,天灾人祸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出现一些善政,那么坏事也可能变好事。

读书,我认为一定要读好书,读最该读的书。在中国,最该读的书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且,没读经典之前你读其他的书,读多了也抓不住根本。

王蒙先生曾谈读书,希望人们能够有一些有深度的、认真的阅读,最好读那些条理性、理想性、概括性强的书,甚至读一点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中国有的书值得一生品读,尤其中国的典籍。人一生读书有限,先读哪些书,必读什么书,必须弄明白。

将孔子儒学作为大众儒学踏实落地

记者:您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杨朝明:因为我是从事孔子儒学研究的,所以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儒学,既要登峰还要落地。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登上高峰了,每个人都觉得此处是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落地,真正到了落地的时候,反而可以检验你是否登上了高峰。我们研究看起来高深的学术,目的还不就是为了落地,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实际,所以我认为现在落地很重要,而且非常紧迫。我是说,我们迫切需要能够通俗介绍儒家学说的著作,需要可以走入人心的著作。

当下,人们对于儒学的了解太少,误解太深,还没有入进去,只是浮在表面。孔子儒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我们国家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然而大起小落。孔子之所以博大,博大在哪里?他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这些都是我认为现在我们大众迫切需要的,所以我要写我自己心中的《大众儒学》。我已经开始写作了,这个写起来很愉快。我想让大家拿到这本书后,明白什么是儒学,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当怎么做,我们今天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此外,我还想写一部《至圣孔子传》,这也是我的写作计划。

记者:现在学校还没有开学,学生们居家学习、读书。传统经典,因为是文言文,对于这些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您有什么建议吗?

杨朝明:首先,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其次,中国几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如果这个能力不够,你就必须在这方面加强能力,不能迁就。第三,可以找一些注释本对照原文进行阅读,这样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提高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本身也阅读了经典,走进了经典。切忌因为我读不了,我就去读别的,这样你永远读不进去。

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找准根脉才能固本培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义理在经典。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弘扬中华文化如果弃经不读,无异于舍本逐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先读哪些书,必读哪些书,如何读这些书,必须弄明白、讲清楚。

经典首先要精读。经典大都言简义丰,意涵饱满,经典的价值在于指示人生之路,使人明道修德。读经典不能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经典要反复研读,最好默记成诵。不精读,可能望文生义,很难知人论世。通过精读,真正进入历史语境之中,才能够与圣贤对话、同行,形成个人人生的镜鉴。

经典要整体地读。每部经典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支离破碎,不可断章取义。经典篇章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选读”“节录”“新编”经典,就有可能割裂这些联系,削弱经典意义的完整呈现,造成意义流失或主旨偏离。如果经典的编者有其初心与用意,那么,我们体会和发现这种“编撰动机”和“编辑用心”的追求就非常重要。惟其如此,方能够把握经典的整体性。

经典要结合实际读。经典基于现实社会的实际,读经典要用心,入进去,才能找到感觉,才能慢慢“品味”出关于人生的“品位”。就好像沏茶,有道者懂“茶道”,无道者是“倒茶”;好像习武,有道者成“修行”,无道者是“比划”。因而要致力于“明明德”,慎思明辨,自觉奉行,躬身实践,从而活出生命的精彩。

原载:《山东商报》2020.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