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的故事很好,但开局就错,赵祯一登基并不能见到生母!

 老黄说史 2020-04-13

《清平乐》开播已有一周,同其他古装剧一样,也受到不少观众的热捧。但是,在观赏剧集时,千万别把故事当历史。比如,《清平乐》第一集,写的就是宋真宗赵恒驾崩,宋仁宗赵祯继位,但是,赵祯只是个实习生,朝中大事,还得太后刘娥做主。

对于刘太后的干政,赵祯是心怀不满的,为此,他便开始找事,第一件事,就是想弄清楚自己的生母是谁?他深夜把乳娘叫来,再三追问之下,才从乳娘口中得知,自己的生母便是刘娥身边的嫔妃李兰惠,她此刻正在永定陵为先皇守陵。赵祯确认生母身份之后,深夜骑马出宫直奔永定陵而去,就是要见一见生母李兰惠。结果,在各方势力的作用下,赵祯只能是无功而返。

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呢?那就是赵祯在太后归天前,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个生母,他一直就当刘太后是自己的母亲的。赵祯之所以认刘太后为母,也并非传说中用“狸猫换太子”巧取豪夺而来,而是由真宗指定,这其中并无阴谋。因为赵祯的生母李氏,当时只是没有名分的宫人,所以,不可能有资格代皇家抚养皇子的,所以,赵祯出生后,就由其父赵恒做主,将其将由时为美人的刘氏与淑妃杨氏一同抚养。由于刘美人会来事,深得真宗宠爱,地位一步步攀升,以至超越杨淑妃,从而“独霸”了赵祯的抚养权的。

赵祯的生母李氏,也因为替真宗生子有功,也得到晋升——由刘氏的侍女,封崇阳县君、才人、婉仪,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又加封其为顺仪,去世前再获封为宸妃。所以,后世史家就称其为李宸妃。但是,由于刘太后生前权势如日中天,所以,直到去世,她都没敢滋生认子之念。而蒙在鼓中的赵祯,更不可能有“寻母之想”。

赵祯之所以能成功认母,这还得归功于燕王赵元俨。赵元俨是赵祯的八叔,刘太后病逝后,他才向赵祯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谜。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深受太宗喜爱,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太宗时封周王,因其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人称“八大王”。据《宋人轶事汇编》说:“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名闻外夷。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宋真宗时期,赵元俨历任诸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迁太傅兼中书令、陕州大都督,封为泾王。真宗时代,八大王赵元俨也是有问鼎之心的,这一点,朝中重臣也是心知肚明的。宋真宗病重期间,李迪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留宿宫中。八大王赵元俨素有野心,也以探真宗病为由进住宫中,虽已有一段时日,但似乎没有离宫的打算。而仁宗年纪还小,辅政大臣虽忧急在心,却也无计可施。凑巧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开水,正要端去,李迪灵机一动,拿起案桌上毛笔在盆中一搅,然后命翰林司端去,赵元俨一见盆水微黑,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谋害他,立刻骑马离宫。

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忌妒,深思沉晦,这才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告了长假。但是,刘太后一死,他就康复回朝了。赵元俨之所以要对侄子旧事重提,是因为他看不惯刘太后这些年来的作派,想借赵祯之手翦除刘氏族人,所以,他在向赵祯提及他的生母李宸妃时,隐若透露出李氏可能是被刘氏所害,一下子激起了仁宗的杀心。

得知生母的消息后,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赵祯倍感震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

为了查明真相,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刘太后之所以如此善待宸妃,并不是她有先见之明,而是得益于宰相吕夷简。明道元年(1032年),李顺容病重,刘太后晋封李氏为宸妃,遣太医视望。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享年46岁。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看来,多读书并不是坏事,见多识广吕夷简,这才能早早就为刘太后想好后事。他的一个建议,不仅保了刘氏名节,还救了她全族。

宋仁宗知李氏为生母后,追封其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再改谥为章懿皇后。

编导之所以一开局就让赵祯“知道自己的身世”,如此设计的目的,就是一开始就将仁宗与太后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这好为以后的情节铺开提供“真实性保证”。影视剧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只当故事来看,消磨时光而已,不可当真的。(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